信誉与生命同在

作者: 李筱

信誉与生命同在0

张孝林

董事长,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山东省分会会长、民革青岛市即墨区基层委主委,山东省政协委员。

山东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追逐梦想,也见证了无数的奋斗与拼搏的故事。在青岛市市南区东海国际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董事长、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山东省分会会长、民革青岛市即墨区基层委主委张孝林,讲述了他的奋斗篇章。

“这栋办公大楼名为‘东海国际大厦’,所以我就给公司起名为‘东方海纳’,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寓意。”张孝林向记者介绍。公司入口处,“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敬业爱岗奋发图强”的标语静静竖立,既是向到访者介绍公司的企业精神,也是张孝林对自己的时刻提醒一一要始终铭记来时的路,铭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走进公司,“鲁班奖”“大禹杯”等多项国家部优奖、数十项省级优良奖获奖证书琳琅满目,张孝林和公司参与的各类公益活动照片映入眼帘——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创业的时候我的想法就很明确,就是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努力为国争光。”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眼前蔚蓝的大海,张孝林的思绪飘到了创业之初。

从农家少年到建筑行业的逐梦者

“董事长”是张孝林最广为人知的身份,但很少有人知道,投身建筑行业是源于他幼年时生活的贫困。“我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从记事时候起,家乡基础设施的极度简陋和家家户户居住条件的窘迫,让我直到今天还印象深刻。”就是那个时候,一颗改变现状、投身建设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张孝林的心底种下了。

求学时期,张孝林对数理化尤其是建筑相关学科展现出了浓厚兴趣,“我那时候常常对着简易的建筑图纸钻研琢磨”。在年轻的张孝林看来,图纸上的线条就是通往心中未来的密码,让他不禁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凭双手为这片土地勾勒出崭新的天际线。

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学历还是一张足以叫开安稳人生大门的金贵“门票”。究竟是选择安稳的生活,还是投身于自己梦想的事业?张孝林诚恳地说,“那时我心里也曾非常犹豫”。

信誉与生命同在1
张孝林

但城市里参差不齐的天际线、陈旧与新兴建筑的强烈对比,对张孝林似乎是强有力的召唤。最终,他下定决心,一头扎进了建筑行业这片波涛汹涌的商海。

“当时的愿景很简单,就是要把企业打造成品牌,建成一些让世人所知的经典工程,然后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景,张孝林拼搏了将近30年。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张孝林想象——资金匮乏、资源短缺、人脉不足,每一个问题都像横在面前的一座大山。“那时候是真正的一穷二白,什么也没有,处在一个‘没钱没资源没人脉’的窘境,除了豁出一条命去,没有别的选择。”张孝林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万千,“我从最基础的工地小工做起,和工友们一同在尘土飞扬中摸爬滚打,同吃同住,只为确保工程质量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夏天,张孝林和工友顶着太阳,扎在工地做勘查、做预算,皮肤被晒得蜕了皮,长好了再晒、再蜕皮;冬天,天寒地冻,在工地“整个人都冻麻了”,就随手拎起塑料布披在身上挡风雪。

对张孝林来说,经历的这些困境,其实也是一种财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了解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质量过关,“因为我把品牌信誉看得高于生命”

在张孝林几十年的事业长河中,“将品牌信誉看得高于生命”的故事不在少数。2016年,集团中标了一座海岛整治及岛上码头建设项目,标的价为1亿元人民币。然而,当时公司的主管审计在成本核算时却发现,标的造价与实际施工费用存在严重差异,公司不仅没有利润,还会面临重大损失。当时团队里很多人都建议张孝林放弃这个项目,毕竟从经济角度看,继续做下去对公司太不利了。但他的心里却有另一笔账:码头建成后,能给附近的渔船和岛上的战士带来极大的便利,是造福百姓、服务国防的大事。“咱们集团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奉献者。这项自既然接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工程质量绝不能有一丝马虎,这是我们对城市、对人民的承诺!”张孝林对主管审计坚定地说。

经过近一年紧张而艰苦的施工,码头以超出中标价1000多万元的工程造价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公司也因为该码头优质建设质量而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看到码头高质量完工并顺利投入使用,船只繁忙地进进出出,张孝林感到十分欣慰:“虽然公司在这个项目上没赚到钱,但我们收获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信誉和认可。”

建筑承载的是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凭着对于信誉的坚守,张孝林在房地产行业的风云变幻中,带领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张孝林的经营哲学。自成立以来,集团就坚持多元化布局,“比如,我们很早就规划完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港口与航道工程、机械化施工、园林绿化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公路桥梁工程、投资置业、对外贸易等单元的建设。”张孝林告诉记者。

这种多元化布局为企业提供了更稳健的发展路径。面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张孝林果断调整了公司战略,特别是在房地产板块,将精力集中投人旧城改造和工业地产、公共建筑等领域。“这类项目受政策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小、需求较为稳定,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业务支撑。”此外,公司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建材贸易和设备租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严控项目准入。“稳中求进不是保守,而是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负责。”张孝林说。这种审慎而不失进取的经营策略,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0.pd原版全文

30余年的行业深耕,张孝林亲历了房地产与建筑行业的时代变革。岁月的沉淀不仅没有固化他的思维,反而使他形成了对市场变化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当前房地产和建筑行业在数字化、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创新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正在重塑整个行业格局,对我们公司业务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

信誉与生命同在2

面对这场数字化转型和绿色环保浪潮,张孝林展现出了敏锐的战略眼光。他率先在企业内部推行BIM(数字化建模)技术,通过数字化建模大幅提升设计精度和施工效率,让项目从蓝图迈向现实的路径更加顺畅。在他的推动下,物联网监控、智能调度系统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项目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

在绿色建筑方面,企业通过积极投入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应用,不仅赢得了注重社会责任的良好口碑,也打开了高端绿色建筑市场的大门,获取了更多优质项目的机会。

“信誉与生命同在。”在采访中,张孝林反复提及这句话,“自20世纪80年代创业以来,这就是我始终坚守的核心发展理念。”为确保工程质量,他建立了一套近乎苛刻的管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的源头把控,到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监控;从智能检测设备的应用,到资深工程师的突击检查。在张孝林看来,建筑承载的是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从白手起家到行业领军,张孝林的创业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商业世界中,诚信不是成本,而是宝贵的资产;创新不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怀着创业者的激情与远见,张孝林正带领企业向着“百年品牌”的目标稳步迈进。

2024年,张孝林带领捐款45方元,助力青岛市“荣军居”维修工程公益项目顺利开展,为281户优抚对象房屋“焕新”。

“军人是值得我一辈子爱戴的”

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张孝林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让东方海纳集团逐渐崭露头角。这种对质量的执着,延伸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怀,引领张孝林踏上了一条意义非凡的拥军之路。

走进张孝林的办公室,随处可见的是许多与拥军相关的照片。这位没有当过兵的人,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将“军人”视为自己最亲的人。“因为有国才有家,有军才有安,这是最根本的道理。”张孝林说,“这也是集团30年如一日矢志拥军的动力源泉。”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海防城市和海军城市,驻军多、兵种全、级别高、战略地位重要,退役军人多、优抚对象多、部队重大活动多、重大工程项目多。这样的环境让张孝林从小就有一个当兵保家卫国的梦想,也让他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与拥军结缘。“当时,家乡附近的驻军部队拉练,到我们家的时候,军人们都抢着干活,帮家里挑水。”有一次,部队用他家里的锅烧水做饭,不小心把锅盖烧了,临走时坚持要赔钱。“当时我就觉得,军人是值得我一辈子爱戴的。”张孝林回忆说。

尽管与一身军装无缘,但拥军情结一直深深地扎根在张孝林心中。随着事业蒸蒸日上,张孝林便把双拥工作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集团先后出资1000余万元为驻军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安置退役军人和军属150余人次,特别是还将招聘退役军人作为人事部考核的硬性指标。

张孝林的助理乔智斌就是公司招聘的退役军人中的一员。“我转业之后就来到了公司,至今已经11年了。”乔智斌告诉记者,转业前他在选择去向时,看到了张孝林的公司,“他当时已经是全国双拥模范、双拥一等功获得者,所以我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里。”

11年来,乔智斌见证了一大批像他这样的退役军人和军属在东方海纳集团一步步地成长。乔智斌感慨地说:“在公司里,我们不仅有稳定的工作,还有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这些年,很多退役军人和军属在公司实现了成长发展,看到他们的工作生活走上了正轨,我感觉特别踏实,也很有成就感。”张孝林欣慰地说。

在民革组织里找到了精神家园

“感恩社会、感恩企业、感恩员工”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行动。一直以来,张孝林在发展好集团主要业务的同时,还始终致力于慈善公益及社会服务各项事业。集团连续多年被评为基层双拥共建模范单位和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六联共建”作为青岛市市南区的党建品牌,是全国城市基层党建案例的一张代表名片。张孝林的公司作为青岛市八大关地区的著名企业之一,多年来积极参与“六联共建”,为青岛城市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张孝林也与民革结下了缘分。回忆起加入民革的经历,他眼神中充满了感慨,“在深人了解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被民革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奋进的英勇事迹深深震撼。他们那种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在加入民革的历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我至今记忆犹新。”张孝林说。在通过研读民革党史、章程全方位了解民革的过程中,他不断审视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民革党员;随后进入到与当地民革组织深度沟通的环节,大家真诚交流,分享经验,“他们对我的思想动态、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作了细致考察,严谨负责的态度让我越发敬重民革组织。”向组织递交了申请后,张孝林怀着既忐忑又憧憬的心情等待审核批复。

2009年,张孝林通过组织的考察,成为一名民革党员。一路走来,张孝林在民革组织里找到了精神家园,也在这里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民革组织的各类培训研讨和参政议政活动,张孝林积极参与,不断汲取知识和经验,这些活动对他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誉与生命同在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