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视域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邹恒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的共通理念
(一)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意义
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虽然社会服务工作既非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也未列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某一方面,但从政策和实践维度上看,开展社会服务确是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政策维度,《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民主党派开展经济、科技、教育、法律、医卫、文化等咨询及社会服务工作,要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社会效益”。在该政策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2021年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白皮书中,相关表述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推动和实施智力支边、温暖工程、思源工程等活动,参与职业培训、兴教办学、捐资救灾、扶危济困等公益事业,积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表明,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系列成果。
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民主党派成员以参政党的组织形态通过具体实践为群众提供精准且力所能及的服务,增进了共识,淬炼了思想,加深了对所属组织的信念感和荣誉感;同时,民主党派组织也通过社会服务工作形塑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吸引力,并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力地促进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工作也是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社会服务工作了解掌握基层的现实问题和群众的真实诉求,为高质量地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并提出精准的意见建议乃至开展卓而有效的政党协商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社区教育的内涵意蕴
社区教育是当前社会蓬勃发展的一种终身教育形态。政府领导方面,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分别在省市、区县和街道乡镇建立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和社区教育学校,形成公办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社会自我赋能方面,职场青年人发起新型“成人夜校”业态,街道社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这些均反映出群众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旺盛需求。正因为社区教育的旺盛生命力,人们难以全面定义这样一种快速发展壮大的社会事业。有学者基于社区教育服务对象角度阐述:“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也有学者基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社区教育是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3]还有学者对社区教育的教育方式、课程形态、宗旨目的进行了精要而综合的评价:“社区教育是一系列为了社区,通过社区,服务社区的教育活动。”4上述界定虽然视野不同,但都反映了社区教育开展的一些共性,如形态灵活多元,服务目标指向提升广大群众素质、社区凝聚力与治理能力。这与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形式和目标相契合。
(三)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由此可见,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统一战线各界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在服务大局和凝聚人心方面作出新的贡献是当前统战工作的政策要求。《决定》同时明确要求,“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这说明中共中央对终身教育事业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保障学习型社会建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级行政区,近年来,不少地区已经将社区教育写入当地中共党代会报告,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社区老年大学和新型“成人夜校”成为社会热点。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开展支持帮助社区教育的社会服务,既可以发扬民主党派支持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符合统一战线工作的要求,也是拓展社区教育社会功能的一种实践。两者的融合发展成为可探讨的主题。
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的形式融合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首先建立在两者外在形式的“可融合”上。
从联系广泛的角度看,虽然民主党派组织汇集了各领域中高层人士,但从大量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情况来看,建制在某一个特定单位的组织较少,而综合设置的组织较多。面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人员结构多元化的现象,基层组织作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基本单元,如何充分调动不同专业领域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长处成为工作的难点。与此同时,由于绝大多数民主党派成员拥有本职工作,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相对松散、非体系化,这对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带来制约。
社区教育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灵活的教育形式正是上述困境的一种破题方向。面对人生阅历和兴趣期待各不相同的社区居民群体,几乎任何一种专业领域的教育服务都可能被需求[5。除与传统学校教育内容相近的学科性内容外,各种关于文体技能、艺术修养、生活品质、社会热点乃至创业就业等方面学习需求均以不同形式出现在社区教育服务中。这意味着,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各自擅长的专业和技能在社区教育的统一框架下能够直接服务学习诉求不同的社区居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业余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极具灵活性。它不要求课程具备严格的教纲和固定的频次,因此,间或举办主题讲座、交流沙龙、技艺传授等都是可行的社区教育学习形态。综上,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可行。
(二)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的内涵融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1.pd原版全文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和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质建立于两者在促进社会治理上的价值“共相”上。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延伸。民主党派作为政治性组织,其社会服务工作的本质属性不同于一般民间团体发起的志愿活动,而被视为一种独特而多维的政治动员行为。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种实施方式,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不局限于具体的服务内容,还具有扩大参与、增强团结、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在民主党派内部,各类社会服务工作可以为民主党派成员提供广泛参与组织工作的机会,加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在社会层面,社会服务工作的具体内容促成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服务社会基层,可以为其参政议政提供第一手资料。因此,开展社会服务不仅是民主党派展现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方式,也为民主党派有效建言献策、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奠定基础。这些功能的实现,根植于社会服务能够提升民主党派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一方面,社会服务工作令民主党派成员发挥能力特长,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得以增强,内部治理能力提升,进而促进民主党派组织自身意志的表达;另一方面,帮扶、送医、送教等具体服务的开展令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直接参与基层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主体。
社区教育在促进社区治理方面与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内涵意蕴同构。首先,社区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藩篱,不仅在物理空间上不再强调规范化的课堂,在意识传递上也不再追求通过标准化的教育在广大社区居民中形成某种“文化的再生产”。这种教育不以通过考试和获取系统化的知识为目的,而是重在通过提供泛在的学习机会,在社区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教育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获得自我成长和价值感,以此激发和鼓励社区居民终身学习,进而增强对社区和社会的认同,形成社区居民与社会、政府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更进一步地,社区教育也向社区居民提供反馈社区的机制。由于社区教育内容的多元、学习形式的多样,社区教育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均可以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这样的教育活动本身也成为社区居民交流议事的非正式平台和各类社区自主团队的孵化器7]。可见,社区教育不仅涵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而且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有学者更明确提出,社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动员和社区治理形式[8]。
因此,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从社会治理的功能角度看具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从培养社会治理主体角度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是组织和成员之间的黏合剂;社区教育则是中共党委、政府对社区居民再社会化的一种馈赠。从具体参与社会治理角度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是一种绝佳的社会调研,也是履行民主党派职责,开展参政议政工作的有力支撑;社区教育所承载的教育活动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服务居民需求这一重要使命。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内在价值的同构,又使得两者在实质上融合成为可供研究的选项。
事实上,由民主党派以社会服务的方式支持属地社区教育,对民主党派和教育事业发展将形成双向度且强有力的正反馈。民主党派通过支持社区教育有效扩大了成员对民主党派组织和社会事业的参与;社区教育事业因为民主党派的参与得到了所需的各类师资。此外,民主党派成员具备的身份超脱优势,还有利于在服务中提增被服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同时,社会治理和社区教育中发现的需求、问题也有利于形成提增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精准度。民主党派通过服务社区教育向广大群众展现自身形象,可吸引更多人士关心、认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社区教育成为当前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融合发展的应然选项。
三、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案例
在实践方面,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具有历史渊源和当代成果。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由他兴办的乡村教育是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先声9。他成立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位于江苏南京,是一所没有校舍、没有教员的学校。学员通过自由读书、交流农技、武术锻炼、造林劳作、成立乡村自卫队等自组织方式改造晓庄地区农民的精神面貌,通过教育起到联系群众、传播文化、开导思想、团结互助、移风易俗、改造乡村的多重作用[10。中共晓庄支部积极支持陶行知领导的乡村教育和社会改造活动,并得到陶行知的赞赏,其中骨干党员刘季平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曾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这一实践正是民主党派先贤通过社区教育事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追求地区和群众进步的辉煌篇章[。这也成为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促成现代语境下晓庄地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经典案例。
在社会服务品牌建设方面,致公党深度参与四川省泸州市社区教育事业成效显著。致公党四川省委会与泸州市围绕共同愿景合作了“致公科普活动中心”“致公图书角”“致泸合作乐学堂”等社区教育公共项目。致公党组织和社区教育共同服务基层治理的专题项目包括“致公社区治理服务中心”“致泸合作杜家街社区教育学习中心”等。10余年来,致公党组织针对泸州市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共投人经费100余万元,直接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教学和活动200余场。2021年,双方共同孵化的“致公社区大学”项目获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工作优秀成果称号,“乐学大课堂”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有关社会服务融合实践得到统战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共同肯定。
在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方面,民革四川省成都市委会持续关注社区教育。早在2002年,民革成都市委会即针对成都社区教育师资匮乏、资源短缺的现象提出加强社区教育的集体提案。这份提案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后,成都民革组织持续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指导服务,并就服务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民工、老年市民、青少年等不同群体的社区教育建议,部分建议获采纳。2017年2月,由成都民革党员参与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宣布该法规实施的正是民革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成都市委会主委,时任成都市人大法工委主任里赞。由此,服务当地社区教育事业成为成都民革组织履职尽责的典型案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作为统一战线和教育系统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重要实践方式,两者不仅在开展形式上高度契合,在价值呈现上也同频共振。两者的交融互动在社会治理和统一战线领域均取得一定成果。民主党派社会服务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背景下具备广阔的探索研究空间。
作者简介:邹恒,成都开放大学教师,民革四川省委会妇女与青年委员会委员、民革成都市委会理论研究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邱永文,王彩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3.
[2]叶忠海.社区教育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4.大学出版社,2018:9.
[5]丁海珍,黄家乐.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社区教育供给的内涵特征与现实选择[J].成人教育,2024,44(5):24-30.
[4]张永.社区教育内涵发展论[M].上海:华东师范
[6]邵晓枫.社区教育课程科学化: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21(9):64-71.
[7]田许明,杨艳茹,花云,等.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策略——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2,35(3):74-80.
[3]厉以贤.社区教育本土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4(2):70.
[8]邓璐.社会动员与互动建构:社区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北京教育(高教),2024(10):19-24.
[9]黄天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8-51.
[10]陈学军.学校、共同体与社会:从晓庄学校看陶行知的学校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8(2):11-15.
[11]雨丝.陶行知营救晓庄革命志士[J].福建党史月刊,1992(2):27.
(编辑:蒋天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tuan202502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