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 陈海权

内外循环的本质是解决“通”的问题。循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通达通畅,当前中国要实现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通”的问题,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现代流通逐渐成为先导产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化再生产环节中,成为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成为生产循环的最终牵引动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现代流通在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居于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需要系统性改革思路,要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一、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意义

46年前,我国流通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流通体制,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流通变革经历了从“外资引领”的时代走向“互联网引领”的时代。在数字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创新发展及其诸多挑战与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紧密相关,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从国内循环角度破题流通环节失灵的需要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很多经济问题表现在流通环节的失灵。特别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融合,全方位打通国内大循环,经济政策应着力在进一步鼓励国内投资和消费,促进产业和消费的内循环,并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流通业作为消费的平台和窗口,直接影响着消费的规模和速度,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商品实现最终消费的必经桥梁;数字化转型、生产过剩,中外经济博弈下产业链断链等难点和堵点问题都急需从流通领域破题。

(二)从需求开始进行流通畅通管理的需要

现代流通是从需求开始,需求侧管理就是从需求开始进行流通畅通的管理。需求产生对供给方面的内在要求,使供给结构变化不断满足需求侧。消费需求不断地升位,才能引发供给侧革命,而供给侧革命又不断地激发需求侧变革,使需求侧发生结构性变化。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者是相互发力的,现代流通既在供给侧又在需求侧,现代流通已经从单纯买卖变成多流并进多流分流交互,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数据流等,所有的“流”独立形成流通规律和流通方式,各自进行独立流通过程,而在一个节点上交汇交集,实现全过程流通[1]。打通堵点实现双循环最重要就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三)从国际循环视角打破流通困局的需要

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环节,长期缺乏渠道的话语权和价格的决定权;国内部分制造企业受控于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对制造业的控制则主要通过流通环节来实现。近年,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逆全球化局势更是雪上加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面临冲击,流通风险逐渐加大,构建一个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结合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势在必行。特别是要深化认知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打通外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化国际流通体系建设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构建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首先要科学认知现代流通

(一)现代流通居于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

重新认识新时期现代流通的地位与作用是现代流通体系破题的基础和前提。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变化更加快速,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市场应变能力。这不但要求在技术创新、产品生命周期上灵活、快速应变,而且必须在交货时间、服务质量上胜人一筹。资源、产业和产品的全球配置,以及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为现代流通的产业地位赋予了全新含义,现代流通被赋予了新使命。

内外循环的本质是解决“通”的问题。循环的本质是互联互通,通达通畅,当前中国要实现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通”的问题,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现代流通逐渐成为先导产业,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化再生产环节中,成为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成为生产循环的最终牵引动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加速器”和“助推器”。现代流通在整个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居于组织者、引导者和调节者的地位,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一个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2]。

(二)用户需求视角的流通体系改革是未来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存在着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不平衡、国内流通与国外流通分离、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分割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流通整体效率的提升。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现在及可预见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流通业离消费者端最为接近,基于用户需求视角的变革是下一轮流通体系改革的重点,引导消费、优化和组织生产成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战略性课题。

三、深化关键环节改革,构建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

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结合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趋势,强化流通的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改革创新,是构建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的着力点。在双循环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随着国内消费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强化,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会脱颖而出。

(一)加快重大流通载体建设

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下,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模式发生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从安全角度布局制造业产业链,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韧性和恢复力的供应链体系,是未来中国实现两个循环需要关注的问题。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需加快重大流通载体的建设。一要强化国家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和海内外联动机制建设是重要的环节;二要创建一批世界级消费中心城市,培育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开展智慧商圈建设示范,推广数字生活新服务,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

(二)深化零售终端环节重构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需要重视消费升级趋势下数字消费的新作用。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底层数字技术推动的数字经济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快扩大数字消费市场,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及时洞察市场需求并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直播带货、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优化零售终端供给侧的改革和重构是刺激消费和引导消费的关键,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上做文章,让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三)推进流通中间环节重构

互联网对商业环节的渗透和改造是逆向的,即从与消费者最近的广告营销端开始,随后进入零售、渗透进分销环节,最终倒逼到生产制造环节。在此过程中生产方式、管理理念、生产设备甚至原材料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流通产业链角度看,当前我国流通的薄弱和关键环节是处在制造端与零售端之间的中间流通环节。产业互联网服务主体从消费者转移到机构组织,并将基于C端经验更好服务B端。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消费互联网的深化和拓展,可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打通信息流,促进需求和供应链的精准匹配,实现各产业需求的智能协同,实现产业与产业跨界协同。因此,强化政策统筹,唤起消费者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平衡,开展“流通创新载体模式创新工程”势在必行。

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领域改革

(一)深化国际流通渠道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为了解决我国长期缺乏世界渠道话语权的尴尬局面,战略性布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建设网状流通网络是一个重要课题[3]。近年海外仓、跨境电商“独立站”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深化发展和得到相应的支持。对外开放初期和生产力欠发达时期,国际流通渠道主导权在进口一方,商品流通的大多数中间环节被少数跨国公司把持。在我国经济逐步发展之后,国内目前的消费水平、生产力水平以及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发生重大转变,流通环境逐渐满足国内供应链向外延伸的条件,构建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国际流通渠道成为外循环畅通的急迫需要,也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环节和重要依托。

(二)加强品牌培育及产品创新

当前,品牌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品牌走出去已经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重点。建立群体品牌、产品品牌是关键,讲好“中国故事”是基础。在我国构建独立自主品牌的过程之中,需要经历市场调研、合规认证和品牌建设等系列环节,需要科学识别时代机遇及环境不利因素,需要东道国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方位的资源支撑。在全球互联网的社交话语体系有逐渐趋同化、集中化的时代,深入研究成功“走出去”的跨境电商案例故事,做好合规化、本土化等风险防范工作。此外,还要深化面向国外消费者的产品力提升和推动产业集群的联合创新等。

(三)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发展理念和竞争方式都发生剧烈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围绕平台企业的、更深沉的商业生态圈竞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在双循环的新格局背景之下,亟须培育一批内外市场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龙头流通链主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桥头堡”“排头兵”的攻坚角色。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高效现代流通体系,要着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实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优化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SHEIN、TEMU等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4]。

(四)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

一要主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打通内外循环。利用全球华商等资源,鼓励国外企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支持国内企业稳健“出海”开拓国外市场,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二要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另外,形成国内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物流枢纽节点是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我国内循环与双循环的重要推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为抓手,打通国内枢纽节点以及城市群内部要素的流通,推动双循环的产业联动发展和空间协同布局新体系。在外循环中,要实施“出海”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

五、构建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顶层设计

高效畅通的流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强化制度、人才、数字基础设施等有力支撑。其中,顶层设计是重中之重。目前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主要遇到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顶层设计不匹配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束缚方面的原因,使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仍滞后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进程。因此,制度创新是构建新时期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所在。其中,优化扩大内需体系的经济秩序架构是关键。目前国内零售行业内卷严重,部分电商平台已经导致中国的工业经济陷入了恶性的低价格竞争状态。因此,整顿经济秩序要先从整顿电商平台的规则入手,实现高质高价、低质低价,使工业经济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一是市场监督部门要牵头加强电商平台规则的研究,优化扩大内需体系的经济秩序架构、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营商环境。二是通过制度创新打通国内市场的资源和资金的有效流动,逐渐打通城市的保护主义,大力畅通流通通道,建设有序的统一大市场。三是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商业、运输、快递、数据、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环境,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