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与合理吸纳的互动: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

作者: 张献生

【摘要】提高制度效能是坚持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键。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彰显价值的集中体现,合理吸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内在要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多党合作的实践之中,成为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两个基本变量和决定因素。着力促进参政党建言献策质量和执政党合理吸纳水平的提高,实现良性互动和循环,才能在多党合作中避免负和效应,实现正和效应,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建言献策;合理吸纳;制度效能;互动

制度效能是制度优越与否的集中体现,也是制度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坚持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关键是提高政党制度效能。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明确提出,“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以发挥制度效能为重点,以健全制度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自信自立、务实有效、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涉及政党制度的领导、结构、功能、主体、工作机制、运行环境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要素和动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提高与互动: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质量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合理吸纳的水平。

一、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彰显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具有多重身份和独特作用,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者、致力于共同事业的同盟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然而,民主党派无论哪一种身份,发挥职能作用,贯彻始终和体现价值的重要方式都是建言献策。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者,主要包括政治上合作和政权中合作。政治上合作,就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和决策上进行政治协商。在协商议政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派主要是就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凝聚政治共识,完善政策决策。政权中合作,就是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国家政权,在人大、政府和司法监察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并以人民代表或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与担任领导职务的中共党员合作共事。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级国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因此,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既是履行职能,也具有建言献策性质。所以,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内在要求。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同盟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由于这个政治同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同盟者的主要作用不是决定和决策,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1]。这就要求民主党派在致力共同事业中,不仅要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同心同向同行,还要发挥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积极建言献策。在共同团结奋斗中,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项职能。[2]参政议政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就是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是以提意见、作批评的方式,帮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优化和完善政策决策,减少和避免失误,实质上也是一种建言献策。可以说,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同盟者的定位使然。

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参政党。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不谋取执政地位,但作为现代政党,仍然代表特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具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诉求。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制中,民主党派代表利益、体现政见、实现诉求的基本方式,就是建言献策。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3]。而无论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还是参与重要大政方针和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其参政党的职能作用都要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来体现和实现。

综上所述,建言献策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职责决定的,没有建言献策,民主党派的作用和价值就难以体现实现,多党合作的特色和优势就难以全面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就难以充分发挥。

二、合理吸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特征,也是多党合作中必须恪守的政治原则、行为准则和政治规范。科学民主决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集中体现,而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实事求是,在广泛听取、合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制定政策,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体现和实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但这种领导不是强迫服从,而是寓于民主协商之中。在民主协商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了解、理解、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其合理成分得到汲取和采纳,则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4]。这种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协商中,既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又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得到合理吸纳,从而使党的领导建立在集思广益、凝聚政治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实现党的目标任务的强大合力。领导的前提是团结被领导者,目的是同被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如果领导者不能吸纳被领导者的合理意见建议,那么就难以团结被领导者为共同目标奋斗。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一个基本条件。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5]。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利益诉求,往往蕴涵在其协商议政的建言献策之中,如果不能合理吸纳这些意见建议,其经济、政治利益就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维护。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明确要求与人民商量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进一步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6]。这就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制定政策、作出决策都要与人民群众商量,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体人民和全社会中广泛商量;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从而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期待。这个商量的核心要义,就是充分听取和合理吸纳人民的意见建议,否则,商量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的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与人民商量办事就是搞好政治协商,在政治协商中充分听取、合理吸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共同把国家的公事办好。特别是党外人士“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作出有益的帮助”[7],合理吸纳他们的意见建议,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不可或缺的。

三、建言献策与合理吸纳的互动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基本构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三个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三个新”:“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8]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根本性质,致力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政治合作,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是重要功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发挥制度效能的牢固基础。而作为重要内容始终贯穿其中的就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和中国共产党的合理吸纳,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形成了制度效能的基本要素和推动力量,并转化为多党合作的优势和作用。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基本前提。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其作用发挥就是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中建言献策,没有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多党合作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的制度效能也将难以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性质和功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我国人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反映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意愿和利益的建言献策,就难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难以发挥这方面的制度功能。致力共同目标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奋斗。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在为实现共同目标奋斗中的职能作用,就是在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中,为完善政策决策、战胜风险挑战、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提出意见建议。如果没有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就是孤军奋战,就难以形成致力共同目标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功能。所谓科学民主就是不能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的集思广益。具体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中,就是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时,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使其愿望和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如果没有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科学民主决策就无从谈起。

中国共产党合理吸纳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其政治主张既体现着多党合作的政治方向,也关系着代表人民利益、致力共同目标、科学民主决策的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既是根本态度、制度功能,还是政治实践、正确抉择,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提出正确的政治主张。正确的政治主张如何形成?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坚持群众路线,实行协商民主,广泛凝聚社会各方面成员的智慧。体现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就是在协商议政中合理吸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否则,形成的政治主张就不全面、不充分,很容易发生偏差。致力共同的奋斗目标,建立在凝聚政治共识的基础上。同心才能协力,共识方可同行。致力共同目标先要认同这个目标,为共同目标奋斗必须形成共同意志。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为实现共同目标奋斗中,只有合理吸纳其意见建议,才能不断凝聚、巩固和扩大政治共识,才能把共同目标、共同任务变成共同的实践行动。科学民主决策的本质是民主,其要旨就是决策必须体现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个平台上,科学民主决策的主导方面是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但也离不开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具体讲就是中国共产党既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更要在决策中合理吸纳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反映和代表了一部分人民的意愿,也是人民智慧的具体体现,如果不能合理吸纳,政策决策就难以体现民主,也很难做到科学,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效能也就难以实现。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合理吸纳是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两大要素,有机统一于多党合作的实践之中,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全面充分多维地展现出来,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石,也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合理吸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方式:以合理吸纳优化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建言献策发挥民主党派的主体作用,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坚持、加强和改善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合理吸纳,构成了科学民主决策的主要环节和完整链条:建言献策是发扬民主的实现,合理吸纳是进行集中的必然,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为致力共同目标团结奋斗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优势,也是竞争性政党制度无法比拟的制度效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建言献策与中国共产党的合理吸纳构成了多党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言献策是民主党派的能动作用,合理吸纳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凝聚,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形成了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在共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要体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