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
作者: 陆卫明 王文辛【摘要】大革命时期,受苏联的影响,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产物,黄埔军校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组织机构、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制度规章。良好的政治教育在军事上锻造了革命新军、在思想上传播了革命思想、在组织上培养了革命干部,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特别值得关注,这是其与之前军事学校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其具有革命性并且能够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之际,深入探讨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黄埔军校历史的掌握、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贡献的把握,并总结其中有益的历史经验。
一、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
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对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其政治教育实践形式也十分丰富,具体表现为负有政治教育责任的组织机构多元系统、教学内容安排多彩、教学方式方法多样。
(一)政治教育组织机构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治教育组织机构。细数起来,在黄埔军校中负有政治教育职责的组织机构如下:
其一,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是仿制苏联红军建制,这也是黄埔军校不同于其他军校的特色之一。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赴苏联考察期间,就注意到了苏联的这一制度。孙中山和蒋介石都对这一制度大为赞赏,黄埔军校设立之初就设置了党代表。黄埔军校《组织条例》中规定:“校党代表依据党代表之职责监察本校行政,指导党务之进行,并主持政治训练事宜。”[1]政治训练就是本文所讲的政治教育。可以看出,主持政治教育是党代表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党代表是黄埔军校政治教育方面最高级别的官员,因此负有“主持”之责。
其二,政治部。政治部是黄埔军校中政治教育的具体执行实施部门。根据黄埔军校《组织条例》,“政治部专司本校政治教育训练事宜”。具体来说,政治部分掌的职务有“政治训练事项”“宣传教育计划事项”“宣传教材编纂及发行事项”等8项。[1]在专门的《政治部服务细则》里也明确规定政治部“对于全校官佐、员生、士兵、伕工负有政治训练或指导之责”“对外负宣传组织及政治指导之责”,并且明确规定政治部“为校长、党代表之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遵守总理遗嘱全部之意旨,专司本校一切政治工作”。[2]可以看出,政治部最主要的职责就是进行政治教育,其所负责的事项大多与政治教育有关,政治部在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三,国民党特别党部。黄埔军校中国民党设置的特别党部也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在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对于党务活动十分重视,黄埔军校中的国民党组织十分健全,全校师生都被纳入国民党的组织体系中。在黄埔军校时期,国民党特别党部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对内的就是对内训练自己的同志官长学生士兵等”以让他们能够“都明白本党的主义、党纪和党略”;“第二种就是对外的就是对外间人民的宣传与联络实行到民间去”。[3]国民党希望通过党的组织生活来促使师生,特别是黄埔军校培育学生形成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信仰,增强国民党内部的凝聚力。
此外,对于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除了上述有官方规定的机构外,中国共产党黄埔支部、中国共产党或主持或参与成立的进步群众团体“火星社”以及“青年军人联合会”利用各种机会渠道,传播先进革命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也变相地发挥了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
(二)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
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中就指出:“军队之能不能够革命,是在乎各位将士之有没有革命志气,不是在乎武器之精良不精良。”[4]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将士的革命志气。黄埔军校对于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且详细地规定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内容以保证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总的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政治部服务细则》中提到了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全校的师生“具正确的政治知识,增进革命精神自觉地遵守革命纪律,坚确本党主义之信仰,完成国民革命之历史的使命”;另一方面是“使人民确知革命军为被压迫民众谋利益而奋斗,以实现总理武力与人民结合,成为人民的武力之遗训,而收军事进行上得人民帮助之实效”。[2]这两个方面,一是对校内的目标,二是对校外的目标,核心就是广泛传播革命思想以便国民革命迅速发展。在具体的对学生政治教育目标方面,《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的总纲中对政治教育目标分10个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清晰说明了黄埔军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认同三民主义的、具有革命觉悟的并且能够为革命作出实际贡献的军事人才。
政治教育的内容。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内容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初期,政治教育比较薄弱,内容也不丰富,只有8门课程,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后对其进行了丰富完善,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起来了。黄埔军校的教育按照学生入校自身条件不同,分为高级班、学生队、入伍生团、学生军以及军事教导队,每一种学生类型都有相对应的、专门的教育大纲与教育细则,规定得十分详细。这5种学生类型中,对高级班的要求最高,因此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最多最全,故而本文选择对高级班政治教育内容做一梳理,以窥探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内容的全貌。《高级班教育大纲》规定,政治教育有25个课目,概括来说,政治教育内容集中在6个方面:一是国民党“主义政策及组织的研究”;二是“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要义”;三是“中国政治经济及世界政治经济的概况”;四是社会主义学说及“苏俄政治经济状况的纲要”;五是“人类社会之起源发达组织活动及其理想之解释”;六是中国“各种实际问题的报告”。[1]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力求在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培养革命的觉悟、革命的纪律与革命的理想。将这么多的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作为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时代形势的要求,也是革命现实的需要。
(三)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为了保障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使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地被学生所掌握,黄埔军校不拘泥于课堂授课的传统形式,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方法,为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了保障。
课堂授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方式。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十分重视课堂授课,专门设立教授部来管理“计划教育、审订教案”“课程编审、教材征集事项”“教授实施、编配考赛”等事项。[1]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教学条件很差,但是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治教学。叶剑英就曾任教授部的副主任,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郭沫若、李富春、李达等先后被聘请为军校的专职或兼职政治教官。除了授课教师,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在教材、考核方面也十分规范,例如在《高级班教育大纲》中,紧接着政治教育科目就要求“按照前条课目编撰所要之教程规定,教育之范围及程度编撰教程以适合本班”。[1]其对教材的规范性、适配性做出了细致的规定。不仅如此,黄埔军校还设置了入学、平时以及期末三种试验,来检验教育的效果。课堂授课的传统教育形式有效保证了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采用了包括但不限于政治演讲、政治问答箱、政治讨论会、组织宣传队以及发行刊物、编制歌曲、成立剧社以及组织俱乐部在内的多样的教育形式,为的就是让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地入脑入心,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行动依据。黄埔军校定期邀请当时社会各界名人来校做政治演讲,并且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够一定次数的政治演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孙中山、廖仲恺、鲁迅等都去黄埔军校做过政治演讲,他们结合所学和经历的革命实践加以自己的思考通过演讲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大家能够了解到最新、最准确的现实情况。还有政治问答箱的方法,当时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有关政治经济的问题,设置了“质问箱”,学生有关主义以及政治经济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投放在箱子里,“每星期一日开箱,检查各质问函件,由主任、教授分别以书面或口头答复质问者”。[5]黄埔军校还会定期在政治部的主持下召开政治讨论会,把学生聚集在一起对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政治学习的自主性。
二、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历史贡献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卓有成效。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使“政治力量超过了敌人,提高了战斗力,保障了军队本身及军队与人民的团结”。[6]在军事上、思想上、组织上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一)军事上:铸造了革命新军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的首要历史贡献就在于大大提高了革命军队的战斗力,锻造了一支革命新军,为以北伐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之一就是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黄埔军校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学校,1924年,孙中山就指示蒋介石以黄埔学生为骨干成立教导团,实质上是正式的军队。黄埔军校学生及其附属的教导团在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进步力量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装。黄埔军校良好的政治教育,使得以黄埔军校学员为骨干组织起来的军队具有非常好的军事纪律和向上的精神。在武器条件相差不大甚至比较大的情况下,精神力量往往就是决定军队胜负的决定性力量,黄埔军校通过政治教育让军队知道了什么是革命、革命的对象以及革命的重大意义,知道了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是为自己谋求解放的,这就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旦同腐朽落后的旧军阀军队交起手来,就无往而不胜,这在大革命时期一系列革命战争中都有体现。黄埔军校成立仅四个月时,广州商团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密谋发动叛乱推翻孙中山的政府,黄埔军校师生参与了这次平定商团的战争,这是黄埔军校的军事首秀,良好的政治教育让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队伍展现出了非常好的精神风貌。据记载,军校师生组成的武装队伍在出发时遇到大雨,路上积水很深,但是他们“军容严肃,气势高昂,虽行军于大雨积水中,步伐整齐,行阵不乱,无人低头缩颈或东张西望,充满一往直前精神,旁若无人”。[7]沿途的老百姓争相一睹新式军队的面貌,看后都啧啧称赞。在平定商团叛乱中,黄埔师生表现十分出彩,为平定商团叛乱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一军事行动,黄埔军校获得了市民的普遍支持,树立了军威。此外,在两次东征中,政治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1936年5月编纂官修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中提到,在两次东征及平定杨刘的战争中,黄埔军校组成的部队以及一些新练的部队之所以能够屡次战胜强敌,就是因为黄埔军校“官兵受有深切优良之政治训练”而让部队“团结精神、严守纪律、奋勇杀敌”。[3]政治教育对于两次东征的胜利,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的功效可见一斑。北伐期间就更是如此,北伐期间对革命军的政治教育延续了之前良好的做法,这也是北伐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二)思想上:传播了革命思想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的又一历史贡献在于传播了革命思想,表现为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展了传播范围。只有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民众才能明白革命的意义,进而才能支持革命。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通过多管齐下的政治教育,传播了革命思想,为革命形势的发展营造了非常好的舆论环境。
大体来看,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政治教育面向的主体一是黄埔军校内部的学生,二是社会大众。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前一个为培养革命的领导者,后一个为培养革命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在面向校内学生方面,黄埔军校通过授课、政治演讲、政治问答箱以及政治讨论会等多种政治教育形式,“告以中国如何受列强压迫,军阀压迫,以及农工商各界之痛苦,告以解除压迫与痛苦之途径”,[8]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世界和中国的现实状况,明白了革命的对象,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成为具有进步思想的先进革命分子。黄埔军校师生参与了“六二三”反帝斗争,在沙基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就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全体党员的名义发布了《檄全国军人》,号召全国军界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在省港大罢工发生时,黄埔军校师生积极拥护,支援工人运动。黄埔军校还支持农民运动,帮助训练农民自卫军模范队,反对封建主义。此外,在黄埔军校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势力和以国民党右派为代表的反动思想与势力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客观上也达到了传播革命思想的作用。在面向社会民众方面,黄埔军校也通过各种方式让革命思想在民众中广泛传播。例如组织宣传队,这是政治教育的一种,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武力与民众相结合”,《宣传队组织条例》里第二条就规定“每遇群众运动大会或纪念日及其他必要时,须派宣传队向民众宣传”,[5]明确了宣传队向民众宣传的任务。在战时,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组织宣传队向民众宣传,在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以及北伐战争中,宣传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埔军校还组织剧社编演了一些剧目,“向民众公开宣传以唤醒国人”。[3]除此之外,黄埔军校还编制一些朗朗上口的革命歌曲,例如《三民主义革命歌》等,用非常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革命思想。在不断地传播下,特别是在黄埔军校师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群众逐渐被启发,革命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