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及对祖国统一的作用

作者: 王晓华

【摘要】本文论述了黄埔军校自成立以来的历史贡献以及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所起的作用。第一,黄埔军校在统一广东根据地及在北伐战争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打倒了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了南北。第二,黄埔军校师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黄埔军校师生在反对“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黄埔军校;反侵略战争;黄埔精神

202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的中国,如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成立时所说:“中国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像这样看来,中国革命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只得到一个空名。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的。”[1]

民国以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不到贯彻和实行,他一直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残酷的现实使孙中山认识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2]

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决定创办陆军军官军校。这所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共同建立的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众多军事政治人才,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黄埔军校的历史作用。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最终促使南北统一

当时的广州,孙中山只有大本营,没有多少部队。那时陈炯明在东江,已经准备倒孙中山的台,赣军、湘军、滇军、豫军、桂军则各有各的目的。黄埔军校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民革命军骨干。孙中山认为可靠的是黄埔学生军和教导团。

首先,在反帝爱国运动中,英帝国主义势力一方面勾结东江的陈炯明;另一方面勾结广州商团的陈廉伯,往广州运枪械,图谋推翻革命政府,在1924年10月10日,趁孙中山东出韶关之际发动叛乱。黄埔军校师生挺身而出,首次上战场表现勇敢,受到了锻炼,树立了军威。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陈炯明时,周恩来参加领导工作,黄埔军校学生军人人奋战,个个争先,“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不少学生英勇牺牲,终于打垮陈炯明军。5月下旬,桂系刘震寰和滇系杨希闵将部队拉回广州,企图叛乱,东征军回师平叛,收复广州。

黄埔军校从巩固两广根据地,再到成为出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每一仗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首先消灭了吴佩孚的直系军队,再次剪除了孙传芳的东南五省联军部队,最后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赶到了关外,到1928年6月,统一了南北。这一切都是在黄埔军校成立以后,建立了革命军队才出现的新局面。

二、黄埔军校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进行挑衅,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当时南京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张治中调动京沪和京杭两线上的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独立炮兵第一团山炮营合成第五军开赴上海,加入战线。在庙行战斗中,师长俞济时,副师长李延年、王敬久,旅长孙元良、宋希濂,总队长唐光霁等以及张炎第六十一师各部,与日军第九师团久留米混成旅团血战,忠勇奋斗,军官伤亡八九十员,士兵伤亡一千余名,使日军第一次总攻遭到失败。

1936年,随着日寇对华北侵略甚嚣尘上,作为以救国救民为职志的黄埔军人意识到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应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29日,红军将领中的黄埔生徐向前、林彪、左权、罗瑞卿、袁国平、陈赓、曾希圣、倪志亮、郭化若等,写了一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致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中国唯一的生路。黄埔毕业的国共两党军人积极投入到报效国家生存、捍卫民族赓续的伟大抗日战争中。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8月14日,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率领部队冲到八字桥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40岁。黄梅兴是第一位牺牲在淞沪战场上的黄埔英烈。

纵观淞沪战场上,百十名黄埔将领轮番上阵,英勇奋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消灭中国的迷梦。

就在正面战场如火如荼进行战斗的时候,中共武装在敌后战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第一二九三个师,每师下辖两个旅。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系列,番号为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9月中旬,第115师已抵达五台山。9月23日,师长林彪与政委罗荣桓拟定了平型关作战计划。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1940年8月至12月间的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起的一次重要进攻作战。这场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左权共同指挥。

八路军的第一二九师、第一二○师和晋察冀军区,参与了这场在华北敌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战果是辉煌的,1940年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公布,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内有营长以上军官18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以上共46380人);缴获各种枪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缴获各种武器弹药无数。

左权是黄埔军校一期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于辽县,年仅37岁。

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成立,由中国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是北伐名将叶挺。军中黄埔学生也不少,如后来的代军长、军长陈毅,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以及曾希圣、陶铸等。

1941年,日军集结了10个师团的兵力大举进攻缅甸,国民政府决定派遣一支军队进入缅甸,协助盟军在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确保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并为盟国的反攻提供支持。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迅速席卷东南亚,1942年3月,中国援缅远征军入缅作战。

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最终在1943年至1945年间取得了重大胜利,包括收复了缅北的大小城镇和滇西失地,歼灭了大量日军。这些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对整个亚洲太平洋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黄埔师生相互配合,在国共两党部队中担任职务的黄埔师生,包括战区司令长官、集团军总司令、军师旅团营等各级指挥员、政工人员近30万人,仅师旅以上的高级军官亦数百人计,在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的旗帜下,发扬东征、北伐时期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光荣传统,浴血奋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黄埔师生在反“独”促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政府内一直有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意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作为协助台湾围堵中国的合法依据。黄埔军校师生与时俱进,携手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

1949年,随着国民党蒋介石败逃台湾,1948年12月入校的成都中央军校第二十三期,即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最后一期,也准备迁移。

12月23日,黄埔军校三期生、时任代理教育长兼迁校总指挥的陆军少将处长李永中在温江西临时指挥部内,召集各队队长和学生代表会议讲明了政策,说愿起义的留下,愿跟国民党的向东,愿回家的自便。随即队伍行至郫县,李永中将军宣布军校起义。黄埔军校二十三期学生总数为3000人,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

1950年4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市凤山区宣布“复校”,成立凤山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四期学生总队。校长为罗有伦中将。台湾陆军官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校歌仍为: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黄埔十六期生郝柏村1988年在担任台行政机构负责人任内,批准成立了台湾陆委会和海基会,为两岸通邮、通商、通航开辟了联系与协调的管道。

郝柏村立场鲜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定反对“台独”。郝柏村多次表示,所谓“台独”不会成功,台湾最需要的是和平、是经济的发展,唯有坚持“九二共识”才是台湾生存、和平发展的唯一道路。在反对“台独”的同时,郝柏村从不讳言自己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

淡出政坛后,郝柏村多次往返两岸。1999年4月,郝柏村一家12人从台北经香港飞抵南京,开始他阔别家乡61年以来的首次返乡祭祖之行。2001年7月,郝柏村带领20多位台军退役将领赴广西桂林参访,这是自两岸恢复交流之后,台军最高级别的退役将领访问团,在海峡两岸引起巨大反响。2014年,郝柏村率领多位台军退役将领三次前往大陆,以“陆军一级上将、抗战老兵”的身份走访华北、华中、华南等多处抗日战争纪念馆和遗址。郝柏村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开始,两岸的年轻世代,都应该要记得这个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两岸黄埔人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6月,来自台湾各地的万名黄埔军校校友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举行盛大活动,庆祝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当时正是陈水扁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台独”猖獗的时期,于是反“台独”、促进两岸和平成为这次活动的主题。黄埔二十八期校友王宗炎表示,在国家危难之时,黄埔子弟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而现在有人却极尽侮辱黄埔精神之能事,实在是“无知、无理、无聊”。黄埔三十六期校友帅化民指出,黄埔子弟当年面对日本强敌入侵,奋起抗战,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计划,这种抵御外侮的精神应当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但台湾目前却有人戏弄黄埔精神、污名化黄埔精神,“实在令人无法接受”。黄埔四期生宋志文在活动中疾呼“希望两岸统一”。

2023年4月1日,台湾陆军官校的7任校长共同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该文章以“志节、气节、黄埔魂”为核心,文章强调以黄埔军魂守卫两岸和平。

“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掌权多年,“台独”言论和行动甚嚣尘上。但是,信仰、传承黄埔精神的新黄埔人也大有人在,台湾的黄埔人已经成为反对“台独”的重要力量。

2024年1月17日,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广泛团结台湾同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扎实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坚定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之福,也是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之福。我们相信,国际社会将继续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争取国家统一的正义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黄埔精神照耀下,祖国终将实现完全统一,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

作者简介:王晓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1][2]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北京: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1、3页。

(编辑:刚 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