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的探寻

作者: 徐庆康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的探寻 0

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了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中以研究历史、语言、考古诸学科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史语所在创所所长傅斯年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地安阳殷墟发掘、明清档案整理、方言调查等研究活动,紧密团结陈寅恪、赵元任、顾颉刚、陈垣、李方桂、李济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培养了夏鼐、劳干、丁声树等一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术力量,同时出版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史学的不断发展及与国际学术的日益接轨,历史学研究的视域不断地被拓展,在越来越公正、公允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有对以往历史的反思,重塑对历史的新认知。在民国史学中占重要地位的是以傅斯年、陈寅恪、顾颉刚、陈垣等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史料学派”成就的发掘和肯定使得该学派的许多著作得以出版,许多人物得以重新登上史学的祭坛,而与之紧密联系的史语所更是成为关注的热点,被不断地以著作和文章宣扬。还原民国史学,史语所是绕不过去的重镇。然而,迄今为止,尽管史语所在各种论著中被屡屡提及,但还没有以它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论著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马亮宽、马晓雪、刘春强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一书则较好地弥补这一空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聊城大学及马亮宽教授开始对傅斯年及史语所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聊城大学与台湾大学联合召开纪念傅斯年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马亮宽教授赴台北中研院进行访问,查阅史语所档案目录,决定对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专题研究,2011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获批准。期间马亮宽多次赴台进行学术交流与访问,尤其是2018年12月,应邀访学半年,系统查阅了有关史语所的档案书籍资料。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于2018年以“优秀”等级结项,又经过3年的补充修改,至2021年底结书出版,真正是“十年辛苦不寻常”。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依托“史语所档案”“傅斯年档案”等未刊、已刊资料,以史语所学术制度建设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有三个特点:其一,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史语所作为史学重镇的独特风貌。本书以精心构思的布局,8章26节近50万字的篇幅,将史语所的筹建历程、规制建设、组织机构、聚才、育才、用才、中西学术交流、学术创新与学术成就、资料收集与成果发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与论述,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史语所作为史学重镇的独特风貌、邃博内涵和巨大成就,诠释了它在民国学术史,特别是史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渊源有自。其二,深入探讨了史语所在近代中国学术范式转型更新中的重大贡献。史语所在大陆存在21年,几乎全是处于战乱动荡岁月之中。特别是抗战时期,迁徙频繁,敌机追炸,资料散乱,物资匮乏,研究人员贫病交加。在这种看似生存难乎为继的情况下,它依然维持了正常运转并且发展壮大,推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在近代中国学术范式转型更新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支撑他们顽强拼搏的是对于祖国的忠诚和延续祖国思想文化血脉的矢志坚贞。其三,本书最值得珍视的,不仅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史语所,而且更是它在客观平实地述论中力图揭示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学术机构组织和运行的规则,人才成长的规律,学术创新的机制,提炼出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史语所的研究,认为史语所从筹建到运行,各种成绩的取得,处处彰显出人才的优势,成为20世纪上半叶“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学术研究团体”,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傅斯年作为史语所的创立者和终身所长,他学贯中西、通博古今,具有科学教育救国的理念和学术献身精神;二是史语所创所时期凝聚的精英人士长期团结合作、努力奋斗;三是科学的人才培养,使每个人尽其才能,发挥其特长。史语所确立的学术宗旨,形成的优良学风,先进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及各种制度规范在今天仍有重要影响,如果认真总结,可以从中获益。■

(徐庆康,民革中央办公厅干部/责编 刘玉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