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维探赜
作者: 施丽红 赵鸿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领导改革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钥匙”。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其蕴含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党领导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群众,表明了改革所依靠的力量是人民群众,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检验标准。
(一)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时代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立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中,从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改革的各个领域,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改善了生活,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为现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党领导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旨在破解社会发展难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布局、制定改革举措、推进改革发展。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价值追求,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二)揭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是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攻克难关、铸就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亿万人民踊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历史与实践无数次证明,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改革,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任何改革举措都难以取得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智慧源泉是人民。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领域问题与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越是向纵深推进,改革遇到的困难越多,面对的挑战越发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3]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的诉求是什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汇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动力。
(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发展共识。没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就难以取得成功。进入新时代,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国内环境也因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交织而复杂,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凝聚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共识,减少发展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依托于人、作用于人的事业,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才能凝聚人民共识、化解社会矛盾、防范重大风险,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发展合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支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激发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改革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时,要从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出发,让改革的方向聚焦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的发展动能,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得通、行得稳。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改革实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深厚的理论支撑。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观中把握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指出,“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4],推动社会发展的是长期从事社会劳动和生产的人,他们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存续,推动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是物质生活需求的基本满足,这需要衣、食、住、行等生产资料的支撑。在生产与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产关系,进而汇聚成更庞大的社会需求。当人的既有需求得到满足后,又会在此基础之上产生新的需求,社会就是在需求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中持续前进,人则在劳动的过程之中建构起自身的社会关系,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饱含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怀,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核心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始终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人民立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民本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尚书》中记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告诫君主需爱民利民。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古之为政,爱人为大”“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认为“人”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合理使用民力;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参考。汉朝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将顺应民意与天意相结合,强调得民心国家才能强盛;唐宋时期,石介提出“民者,国之根本也”,突出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石;明清时期,“公天下”和“君为客”成为民本思想的基本认知,主张限制君权,视民众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尽管古代的民本思想旨在维护封建统治,但其思想中主张将人民视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所描绘的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追求高度契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深远影响。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经过中华儿女的代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断丰富升华,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基因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源泉。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阶段,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成为了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7]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集中表达。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事业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结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8]的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和发展党的群众观,创造性地将其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把“人民”印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生动阐释。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原则,将人民立场贯穿改革的全过程,在问题导向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一)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捕捉民众需求,倾听并回应公共领域的声音,精准调研、吸纳和回应民意,让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坚持问题导向要与实际相结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改革动力之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改、盯着问题去改,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改革清单”。以改革行动回应群众呼声,以改革举措为民谋利,从保障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义务教育均衡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好学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好穿好”“日子好起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科学技术引领医疗卫生技术发展,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稳定增长,稳步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个措施、每一个方案都要精准对接人民的需要,扎根人民生活,把人民满意作为改革成效的“试金石”,让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创造活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精神。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亿万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到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从经济特区试点到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每一次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来自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探索,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