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极核引领 争当先行示范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江北力量
作者: 陶世祥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重庆市委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释放举全市之力抓好“一号工程”的强烈信号。重庆市江北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深刻领悟市委对江北区提出的“五个先行示范”内涵实质,牢固树立整体提升、全域共兴、服务大局理念,落地落实“十项行动”,着力发挥“极核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产业能级之变、发展活力之变、城市形象之变,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争当先行示范。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4.3亿元,增长7.7%,实现GDP增速、商品销售总额、金融资产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量、规上互联网和软件服务业营收增速、全口径税收总量、收入质量、改革报表“8个全市(行政区)第1”。中心城区唯一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工校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树心小院”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数样本区县(100个)位列第二,营商环境考核实现全市“三连冠”。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体制、机制、规制上走在前、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川渝两地共唱“双城记”、打造“增长极”;市委统筹谋划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举措抓手,加快构建“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江北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完善共建体系、强化协同落实,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建章立制抓统筹。健全领导小组“四个一”工作体系,完善政策需求、议定事项、工作成果“三张清单”,区委牵头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议题28次,示范带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建立交流互访、干部互派、事项通办等3方面合作机制,选派11名干部挂职锻炼,全覆盖承接川渝通办事项4批362项,促进政策、人才、平台全链协同。对标对表抓谋划。全面落实全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推进大会精神,结合江北区位优势、发展形势,提出“极核引领”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五年实施方案管总定向,持续迭代年度“十大行动”工作要点和“四张清单”,发布15条重大举措,滚动实施232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协同协作抓落实。强化与四川方面战略合作、平台对接、利益共享,与成都市青羊区、德阳市等6个城市签订友好协议,区领导带队赴成都等地开展交流合作活动5次,举办第三届“西洽会”等辐射川渝活动200余场。推动两地企业补链强链,与成都交子金融联合发布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倡议书,长安、赛力斯、深蓝、阿维塔等5大整车企业川渝本地配套率超80%。
二、聚焦“产业定位”,在动力、活力、实力上走在前、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成渝地区要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是江北挺起经济大区担当、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江北区着力构建以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擦亮金融“金名片”。发挥金融资产规模、金融机构数量、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市1/3、1/4、1/6基础优势,深耕江北嘴西部金融核心城,新落地中国兵装融资租赁、北京人寿等重点金融项目13个,保费收入增长23%,绿色贷款余额全市前三。积极融入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建设,建成投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签约落地全国第2个、西部首个规模化会计服务产业园,揭牌重庆金融人才市场,精彩举办江北嘴新金融大会、肖钢等行业专家做客分享。深入落实金融“5篇大文章”,促成发放全国首笔“知识产权挂钩贷款”,QDLP基金规模突破5000万美元,上市企业数量和市值全市领先。提升商贸“首选度”。高标准打造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推动中環万象城商业主体封顶,商圈空中连廊开工建设,北城天街改造启动,“我在重庆”大街区等景观亮相春晚,观音桥商圈发展经验被新华社《动态清样》刊发,全区旅行社营业收入全市第一。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引进星光甄选影城等品牌首店125家,开展首发首展首秀活动110场,举办不夜重庆生活节等展会600余场,商品销售总额突破8600亿元、增长18.8%,总量连续3年保持全市第一。增强工业“驱动力”。谋划构建“22411”现代制造业集群,突出港城园区、鱼复园区“双核驱动”,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市(行政区)第一,海尔产业园中高端产品占比超70%,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587.7亿元、其中战新产业产值占比超48%。支持中小企业梯度跃升,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5家企业入选重庆市制造业瞪羚企业、1家企业入选重庆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长安汽车等4家企业入选全市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坚持创新驱动,成功重组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落地交大智谷科技园、D3博导科技城,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4.81%、居全市第三。塑造数字经济“新引擎”。扎实推进“满天星”行动计划,落地全市首个数字产业示范园,科技金融中心入选全市首批“满天星”示范楼宇,新增软信企业超1000家。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集聚抖音旗下懂车帝、360西部总部等40余家头部企业,签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卫星中心,助推规上互联网和软件服务业营收增长117.7%。培育壮大数字生态,新发布应用场景开放清单超100项,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成为全市首家数据要素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
三、提升“城市品位”,在治理、质效、智慧上走在前、作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江北区作为成渝地区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城市化进程达99.45%,常住居民将近100万,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既有广泛需求,更有广阔场景。江北区坚持规划先行、功能牵引、建管并重,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能级全面跃升。开创协调发展新局面。准确把握江北上、中、下段地区不同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上段突出“脱旧向新”,以“三治两升一导入”推动645万平方米城市更新,总投资208亿元的长安三工厂更新项目全面启动,莺花巷合作村老旧小区改造经验获住建部推广,塔坪片区改造案例获国务院总理调研肯定。中段聚焦“新城开发”,提速港城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先行布局区中医院新城院区等民生项目,带动寸滩宜居宜业现代新城破局起势。下段紧扣“文体融合”,聚力打造五宝国际运动休闲小镇,运动大道一期全面通车,露营基地等项目投入运营。焕发城市面貌新气象。发挥中心城区最长的两江岸线天然优势,谋划打造北滨“两江四岸”现代品质示范街区,集彩虹跑道、慢行步道、骑行车道于一体的18公里“三园两湾”全线贯通,渔人湾码头桥下空间变身游、娱、购潮流地“N37桥角角”,江北嘴江滩公园日均人流达2万。拉开北滨路东延伸段建设大幕,沿线串联寸滩老街等文化街区,塑造大美江北岸、最美迎宾湾。匠心重构城市空间,依托徐悲鸿IP打造690亩完整街区,精彩亮相洋炮局1862文创园,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森林里的鸿恩寺图书馆、获评全市“最美阅读空间”。一体推进“九治”攻坚,建成“‘无废城市’细胞”63个,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嘉陵江江北段成功创建全市首批幸福河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抢抓数字赛道新机遇。精准把握数字重庆建设的思维理念,加快推动区级治理中心基本能力建设,接入有效感知设备67万余个,“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落图风险点位2757个,数据编目合格率、数据治理合格率均达100%。突出实战实效推进应用开发,揭牌运营全市首个数字重庆应用开发中心,上线运行区级特色应用6个,承接贯通市级应用100余个,“马路拉链”推动重复开挖路段数量下降49.7%,“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全市推广。创新“一纵两横三闭环”区带镇街格局,持续放大“141”智治效能,《农村独居重点人群突发情况处置》等3个案例入选全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库。
四、找准“改革方位”,在重建、重构、重塑上走在前、作示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系统谋划,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绘制了重庆抓改革促改革的“施工图”。江北区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扩大开放注入生机活力,努力成为成渝地区改革开放“排头兵”。提升国企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战略性重构、专业化整合,3家区属国企获主体信用评级城投类AA+、1家获产业类AA,在资本市场的询价、议价、定价能力全面增强,江北国投集团成为全市首个同时控股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和参股公募基金公司的区属国有投资平台。“一企一策”止损治亏,区属国企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实现“三增长”,市场化业务占比大幅提升。盘活国有资产42亿元。提升开放承载力。坚持以制度型开放引领商贸业发展,落地成渝RCEP跨境贸易中心,推行首票海铁联运“一票到底”新模式,净出口额245亿元、居全市(行政区)前三,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超1.5亿美元、居全市(行政区)第一。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深化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升级中新(重庆)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交易额超60亿元,服务贸易额居全市第一。新增外资企业29家,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近10倍。提升服务吸引力。连续4年召开营商环境“新春第一会”,以全市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市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推介会,引进行云集团西南总部、中铁物贸智慧物流全国总部等大商好商133家,民营企业满意度测评全市第一,13家企业上榜“2024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数量居全市第一。坚持“政府政务,首先服务”,全市首创政府合同履约监管系统,创新试点“政务服务进园区”,提升“办不成事”窗口效能,迭代“小江都能办”企业服务平台。
五、坚守“民生本位”,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走在前、作示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期间提出的重要论断,生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江北区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高标准实施“惠民安民先行示范行动”,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面更广、体验感更强。持续完善保障体系。始终把就业当作头等大事,加快推进稳岗扩岗,打造全市首个智能制造业零工市场,推动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5.5万人,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市第二。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小江来帮您”经验做法获民政部刊发推广。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微利可持续”老年食堂运营模式在全市推广。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每年安排超20亿元资金保障重点民生项目,市、区重点民生实事完成度超序时计划。教育医疗事业跨越性发展,推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区人民医院,新建投用华新福宁村小学等8所学校,全力保障宏帆八中等民转公学校“扩量不减质量”。打造党建统领现代社区新范本,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程完工,来鹿寺社区入选全市现代社区建设十大样板,每千人托位数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全域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区。筑牢平安稳定防线。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江北实践,升级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迭代升级党建统领“三个全覆盖”,全区信访总量下降28.3%,九类警情、电信诈骗下降率均超30%。区司法局入选全国首批立法联系点,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安全监管工作经验获全市推广,连续94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作 者: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