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川渝规划自然资源力量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作者: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也是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使命任务更加重大。五年来,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市委“一号工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强化规划统筹、厚植生态底色,与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化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运转高效的协商机制,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重要事项落实。二是联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空间矛盾。三是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推进“六江”干流沿线区域生态共保共建共享。四是联合印发推进川渝高竹新区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工作的意见,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等“五统一”机制,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典型案例。五是共同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共享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四川省广安市和重庆市渝北区国土空间总体(分区)规划等数据,携手打造全国跨省市区域国土空间治理标志性成果。
一、坚持规划“共编”,全面深化川渝空间布局协同
(一)健全川渝规划自然资源系统协作机制“谋合作”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指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毗邻地区规划自然资源工作指导,开展规划自然资源领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协商解决重要事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合广长协同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定期磋商毗邻地区协同、信息平台服务、人才交流合作等领域工作,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报批“促发展”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要指示精神,川渝两省市坚持规划先行,联合启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强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两省市相关部门和地市、区县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积极开展能源、公路水运、水利类规划建设项目清单调整和补充完善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空间矛盾,对成渝地区整体空间格局、重点合作事项、重大空间政策等逐步形成共识。
(三)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基础”
为贯彻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精神,落实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川渝两地规划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指导编制完成《川渝高竹新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是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编制完成的首个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规划编制联动,推动川渝高竹新区规划与省级规划及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市邻水县、重庆市渝北区等市县级规划进行互动衔接,督促高竹新区落实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要求。支持在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充分保障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空间。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开展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遂潼之心片区详细规划研究,四川省内江市、重庆市荣昌区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保障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空间。
二、坚持生态“共护”,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一)加快推进“六江”生态廊道建设
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六江”生态廊道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串联成渝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为科学统筹“六江”生态廊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共同推进“六江”干流沿线约3.51万平方公里区域实现生态共保共建共享。《规划》印发以来,全市河流生态流量稳定达标,重要湖库和支流水生态明显改善,有保障任务的嘉陵江、涪江等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均大于95%,全市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渝入川跨界河流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系统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思路,以三峡库区为核心,在库尾、库中接续实施2个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获得40亿元中央资金支持。统筹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722公顷,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十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铜锣山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
(三)持续激发生态修复动力活力
深化川渝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合作,会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编制川渝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是川渝首个联合发布的自然资源领域地方标准。制定市级生态修复项目储备、资金等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地方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制度,出台拓展地票生态功能的意见,将地票的产生从复垦耕地拓展为耕地、林地、草地等,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等纳入地票范围交易。深化部门联动协作,联合市检察院出台协作推进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建立“代为修复制”“修复资金垫付制”“追缴制”等机制,打通了公益诉讼助推生态修复通道。
三、坚持服务“共推”,提质开展政务服务协作
(一)探索川渝高竹新区“五统一”管理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保障“一盘棋”,川渝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川渝高竹新区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工作的意见,支持川渝高竹新区开展跨区域规划自然资源工作探索,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计划、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土地储备和整治计划实施、土地供应计划等“五统一”规划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保障了川渝高竹新区的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的跨区域协作典型案例。高竹新区根据土地储备和整治计划、各类项目用地时序,编制统一的土地供应计划,按现行政策和权限分别出让,有效支撑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开展自然资源行政审批服务合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川渝两地营商环境,川渝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动谋划、积极合作,不动产登记、矿业权登记、测绘作业证审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审批等19个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统一川渝两地办事指南的适用范围、审批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等要素标准,实现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等4个电子证照川渝互认共享,不动产抵押登记(重庆市、成都市)免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纸质材料提交,有效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同城化,提高审批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坚持空间“共治”,协同推进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
(一)迭代升级数字化治理体系架构
聚焦数字重庆“一把手”工程,总体构建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4510”体系,支撑构建超大城市发展服务高质量新格局。“4”,即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国土空间治理工具箱、一批重大应用。“5”,即从自然资源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安全、国土空间服务、城市空间治理5个方向谋划典型应用,撬动部门具体改革。“10”即空间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要素保障、危岩地灾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耕地保护、自然资源权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地质矿产、规划自然资源督察执法10大核心业务。川渝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明确建立友好协作、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已通过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等方式共享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广安市和渝北区国土空间总体(分区)规划等数据。
(二)夯实智能化协同化空间治理基础
坚持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平台,牵头建设以重庆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GIS)为总抓手的统一空间底座,作为数据管理总枢纽、数据资源和工具组件共享总通道、数字化应用场景总门户。GIS作为全市统一的空间数据底座全面接入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归集717类空间数据,发布1212个空间图层,上架115个空间治理能力组件,全市全部1031个镇街人员密集地区完成二级实景图建设,中心城区50个镇街人员密集地区实现地理空间、自然人、法人、信用、电子证照五大基础库融合,上线60个“多规合一”专题图,形成全域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二三维一体、全域共用”空间治理能力。坚持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推进城市规划统筹、产业用地智治、土地要素用途智管等应用开发、上线、贯通、实战,赋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大综合一体化”。
(三)深化构建川渝国土空间专题图
2023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达成共识,依托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和四川省大数据中心共同印发的《川渝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共同推进“一库”“一图”“一箱”建设,共同打造全国跨省市区域国土空间治理标志性成果。专题图具备川渝国土空间协同分析能力,实现空间图层叠加、指标数据对比排序、空间图层与指标协同联动,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治理实现“带图运行”“挂图作战”。专题图归集了社会经济、城镇结构、自然生态、综合交通、能源水利、旅游文化、产业平台、毗邻平台等8个专题数据基础目录共计101个业务图层、262项数据指标,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统一的“底图、底数、底线”。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