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回应·建构:文化安全视域下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 毕升 连灵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把握世界文化激荡格局,适时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安全问题不断变化升级,主要体现为:外部文化渗透威胁持续加强、内部文化虚无主义弥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际传播受阻。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既是在不同时期回应文化安全问题的使命延续,又做到了守正创新,是对新时代文化安全问题的“标本兼治”。因此,应该通过坚持“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价值共识、筑牢国际舆论阵地,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维护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的隐忧
“文化安全是文明时代的特定产物,是伴随资本全球化激活主权主义和民族主义而出现的现代性问题。”[2]在外部渗透方式升级的环境中,我国内部文化虚无主义持续弥散,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国际传播受限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文化主体性。只有把握文化安全隐忧才能更深刻体悟文化安全的使命任务。
(一)文化渗透方式迭代
文化渗透映射出的意识形态竞争体现的是对“文化认同”主导权的争夺。依托科技进步,西方对外文化渗透方式不断升级。首先,多媒体传播入侵。西方主导的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通过构建虚拟社交网络,成为全球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通过内容的情感化传播和虚拟社区建构,在全球范围内捕获受众对西方文化和社会规范的认同。其次,通过品牌文化消费行为映射文化和价值观。西方尤其是欧美的跨国品牌,通过全球化的市场营销和广告活动,不仅推广商品,还渗透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了各国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推动了西方文化的消费导向。最后,通过跨国教育与学术交流进行文化渗透。欧美国家的教育系统通过各种国际化教育项目、学术交流与全球高校排名等形式,推广其教育模式和文化理念,在输出教育体制、科研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塑造了其在全球学术文化的主导地位。西方教育体系的输出造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资源和文化资本,实际上是全球文化和知识体系的一种西方中心化表现,削弱了部分留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些隐匿在科技、经济、文明中的文化渗透构成巨大的外部潜在威胁。
(二)文化虚无主义弥散
文化虚无主义的核心目的是不择手段否定本民族一切优秀文化,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弥散在大众身边。首先,文化虚无主义寄生于娱乐文化产品中。近年来文化市场“去价值化”“泛娱乐化”现象层出不穷,“审美价值被消费主义重建与异化,审美文化被大众娱乐重造与消遣,审美情感被资本幻象重塑与遮蔽,审美圈层被商业文化重构与分离”[3]。其次,文化虚无主义藏匿于电子竞技游戏文化中。“近年来游戏魔改历史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4],扭曲其代表的历史事实和价值取向。最后,文化虚无主义溶解在日常生活中。当前,各种亚文化思潮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其“越轨”价值理念悄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内容上,文化虚无主义不断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一,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否定传统,试图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例如,以偏概全宣扬传统文化是“糟粕”,抹黑历史民族英雄,将古今文化对立,试图割裂文化传承。其二,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抹黑革命英雄,质疑革命的正当性。其三,文化虚无主义借“普世价值”之名推崇西方文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受限
文明的进步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困境。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塑造了国际舆论的主导叙事框架”[5],长期占据国际舆论话语霸权地位。其一,冷战思维延续。冷战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双方的文化输出相互竞争。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西方特别是美国占据了全球文化话语的主导地位。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通过全球化的传媒体系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霸权。冷战结束后,尽管政治对抗暂时得到缓解,但由此产生的文化认同差异和意识形态冲突依然存在。其二,文化传播渠道受到钳制。“西方国家的媒介发源早、技术成熟,并借助强大的资本力量建立起巨大的媒介帝国,试图以此构成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全球媒介霸权。”[6]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掌握现代通信技术、促进传播全球化、品牌塑造和人才培养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牢牢把握议题主导权和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话语权。其三,借助其在全球舆论领域的主导地位,西方国家频繁挑起国际舆论风波。西方国家通过媒体、网络平台等工具,建构和传播符合自身利益的叙事框架,不断抹黑社会主义理念,制造负面舆论,极力否认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果以及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意图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战略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传播过程中面临着重重困难与严峻挑战。
二、新的文化使命正当其时
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新的文化使命是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文化使命正是站在历史的、世界的高度的高瞻远瞩,通过总结中国自身文化发展经验,研判世界文化激荡格局,赓续历史,全方位勾画文化发展的新蓝图。
(一)赓续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
“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针对时代发展需求提出的全新命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较为完整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7],强调了文化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还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服务政治和经济的功能。这一文化观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并为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和后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命题不仅继承历史的重要经验,还突出了文化在彼时的时代特性。邓小平提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同步发展,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党的十五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视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后,文化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更为系统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背景下,承担文化主体责任与作出文化战略抉择的集中体现。
(二)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聚焦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体现了对本国文化自强的主体性追求。从增强国内凝聚力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8]文化软实力体现在个体的精神追求与理想信念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人民群众心中最崇高、最坚定的理想,并激励其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是指引文化软实力前行的旗帜,更是照亮前进道路的不朽灯塔。从国际视角来看,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自身文化影响力。首先,文化自信是国家复兴的根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有利于强化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中华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纽带,其国际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认同提供了内在动力。其次,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最后,文化交流与互鉴是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文明共生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的相互借鉴,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能够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因此,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视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凝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智慧和生动实践的时代精华,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等理论特质滋养和指引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化实践表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对西方文明的价值超越奠定了文化根基。”[9]新的文化使命不是致力于中国文化“独秀”,而是以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进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全球文化健康发展。首先,新的文化使命强调通过创新性思维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传统文化观念相比,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对旧有文化思维模式的超越,力图摆脱那些过时、固守的观念束缚。其次,新的文化使命紧紧依托数智时代发展,释放文化创新潜力。新媒体及数智化等新兴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文化使命以创造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文明发展注入中国智慧与力量。中国始终秉持着文化交流的开放态度,力求在本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推动全球文明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局面,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一直站在历史正确性与人类进步的前沿,主张通过文化共存超越文明冲突与隔阂,以和谐共生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促进全球各国文化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中国倡导的文明共存理念不仅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实践中的全球文化合作新路径。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超越文化冲突与对立,推动世界各国走向共同繁荣。建立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文化使命无疑是时代的旗帜,引领着全球文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平与繁荣的方向不断迈进,为人类共同进步开辟广阔的新天地。
三、肩负文化使命捍卫文化安全的路径建构
新的文化使命为维护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确的坐标。通过激发自身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认同,构筑意识形态防线,由内向外层层突破,才能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一)坚持“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0]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源于“第二个结合”。首先,必须正确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持续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歪曲与解构。“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作斗争,牢牢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11]其次,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促进。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应秉持科学态度,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创作,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完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任务。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本土资源,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原因之一。
(二)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文自信是互依互存的有机统一体。”[12]一方面,增强文化认同,目的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必须深刻理解“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不仅深刻揭示了民族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中的深刻内涵。汉族的悠久历史与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彼此的文化差异并非割裂,而是通过交汇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其二,必须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四个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树立“四个与共”理念,旨在使各族人民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理解文化自信从何来才能立得住,善用文化自信才能行久远。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审美等相结合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文化创新又能反哺文化自信,使其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加强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从闭门造车中获得,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国内的认同与实践,还应体现在对外文化传播的努力中。“有了文化上的充分自信,也就有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13]
(三)凝聚价值共识,筑牢舆论阵地
面对外部文化渗透以及舆论冲击,必须依托科技发展对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对外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一方面,为抵御外部文化渗透和不良思潮冲击,必须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部文化渗透与国内意识形态多样化并存的语境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场域方方面面。需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调整和改革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和平台推动宣传工作,以增强话语权和提升传播效果。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依托书刊、广播等传统媒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优势,提升内容和传播效果。并且利用数智技术,生产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打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数字空间。另一方面,面对多元话语的国际舞台,必须凝聚价值共识。话语权斗争应先牢牢握住发声器,必须充分依托科技发展,打造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平台(如TikTok)构筑国际舆论阵地,牢牢把握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制度观和文化思潮,根植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化价值理念,广泛获得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代表了全球合作与共识,旨在打破西方话语主导,聚焦全人类命运与和平发展。在国际话语传播中,需进一步平衡普适性与差异性,提出具有包容与合作的“中国式”解决方案,展现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从而有效提升中国声音和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