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数字创变

作者: 曹瑾宇 张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超大城市治理进行了一体两面的改革谋划,将“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2进行一体化表述,系统谋划了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图景。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优化空间格局,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3],这既是对既往超大城市治理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下超大城市治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未来超大城市治理的方向锚定。如何有效实现基层风险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数智化是超大城市风险治理的重大命题,“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为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破题之策。本文以重庆深化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改革为例,从数字创变的逻辑出发,深人分析韧性城市建设中基层风险治理的数字与韧性“何以组织、何以共生、何以治理”,以期论证数智化时代超大城市以基层风险治理为中心的韧性城市建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韧性建构与数字共生的创变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提“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4];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丰富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的科学内涵,系统体现了对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视,并内在要求超大城市要注重基层风险的识别和处置,有效统筹好城市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全面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国内外对韧性城市的定义大体相同,即"将韧性城市定位为城市在遭遇风险冲击时的抵御、恢复、提升的能力和过程”。6]就我国超大城市治理实践而言,在城镇化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超大城市风险结构呈现多维复合特征,不仅涵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环境问题,还包括社会安全、经济波动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对超大城市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对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提前规划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还应注重战略层面的数字化布局设计,实现技术赋能与组织再造的融合共生。“对韧性城市的提前规划有助于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来提高城市对偶然突发冲击的应对能力”。7因此,可以通过前瞻性布局与系统性设计优化城市组织功能结构,有效提升城市韧性,推进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新创变。数字韧性治理范式的核心在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治理工具嵌入治理组织结构,通过算法驱动实现风险识别的精准化与资源调度的动态适配,进而完成基层风险治理效能迭代升级“这种技术赋能的治理转型不仅建构起风险预警与处置的敏捷机制,更形成抵御全球经济波动与产业变迁的结构性屏障。”8]重庆以线上线下“双网格"创新实践为切口,打造韧性与数字共生的“双网格"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下沉到网格结构,重塑网格的组织运行方式,构建多层级治理网络化协同机制,使风险防控的传导加速性与制度弹性产生共振,对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数字创变的可行和可为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证明,重庆创新实施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打造新时代网上“枫桥经验”,破解基层网络风险发现难、引导难、处置难等堵点卡点,实现了数字治理与韧性建构在城市治理体系中闭环运行,显著提升了基层风险治理效能。

二、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数字思维与数字变量的迭代

在超大城市风险治理框架下,韧性概念的引人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应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而数字技术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支撑工具。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治理手段现代化,引入数字技术优化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助推组织韧性建设。”9]数字技术的嵌入重构了超大城市基层风险识别和处置的技术路径,变革优化了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体制机制,系统提升了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效能。从重庆超大城市治理既有实践来看,通过系统整合组织、宣传、社工、政法、公安、住建、信访等12个市级部门和各区县资源力量,建立指挥机构,构建覆盖广泛的“双网格"工作体系,确保了基层线上线下深度联动,增强了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协同性和弹性。线上网格以线下实体网格为物质载体,通过物联网设备终端实时收集居民反馈、环境数据,使得基层风险感知更加灵敏。目前,重庆依托线下实体网格构建了7.5万个线上网格与11万个治理单元的协同运作,累计识别苗头性风险7020项,其中 8 6 % 的属地化风险实现自主化解。这种治理韧性源于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网络的双重变革:其一是以数字思维重新思考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可塑性,用数字逻辑重塑基层风险治理的组织结构,让数字技术发挥催化剂的作用,推动基层网络从组织密度向治理效度跃升;其二是以数字变量赋权基层治理网格,促进基层网格的物理特性向治理特性再延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基层舆情风险感知体系,系统变革基层网格的治理实现方式,增强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韧性,形成协调有序的韧性治理体系,从而回应复合型风险社会背景之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因此,重庆线上线下“双网格”是韧性城市的数字思维与数字变量的典型实践,实现了治理思维更新与组织数字再造的同频共振,让数字赋能网格,实现网格数字化再造,构建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治理机制,有效夯实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基础。

三、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数字参与和数字场景的呈现

在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中,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协作是实现韧性治理目标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数字技术在解决治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不精细方面作用显著。”10]如何打造数字参与场景和畅通数字参与渠道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变量。基层治理的场景化机制意在强调,面对复杂多样的治理任务时基层政府能够在不同治理工具转换之间形成稳定机制。”]重庆线上线下“双网格"聚焦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场景化治理,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公众参与基层风险治理的便捷性,采用数字化模型打造可感可及的数字化参与场景,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这种基于数字参与的场景治理帮助治理主体在更多维度上实现了对公众关注的即时回应,也以营造场景的方式提高了回应的精准度,从而帮助公众在具体场景中更好理解风险治理的预期目标,建构基层风险治理普遍共识,实现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系统化、协同化。重庆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同“三情"联动机制实现对接,让公众数字参与实体化,让治理主体回应处置场景化,整体性提升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效度。这种基于数字参与和数字场景的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基本图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一旦网络舆情由线上网格发现后,自动启动联动机制,转交线下网格快速核实处置,并将处置结果由线上及时反馈;二是基层线下发现的社情问题通过线上网格实时监控,及时回应解决,防止线下矛盾在互联网扩散;三是媒体舆情由线上网格预警后,线下网格及时处理,发布权威信息,线上同步阻断不实信息传播;四是主动推进惠民政策的双向传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民生政策,提升市民对政务流程的认知,提高治理透明度与效率。这种治理创新实质上是数字时代群众路线的制度性表达,通过构建虚实互构的治理网络,既实现风险防控的敏捷响应,又在技术赋权过程中重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平台不仅是风险治理的工具载体,更成为培育公共理性的新型政治空间。重庆构建线上线下网格联动机制,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主动性积极性。基层干部和网格员通过“双网格"积极开展为民办事、政策咨询、业务预约等便民服务,实时采集网格群众情况,优化圈群信息流转流程,形成工作闭环,增强了群众认同感和获得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4.pd原版全文

四、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数字结构与数字绩效的优化

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难在“超大”,重在“可及”。“韧性治理是倡导城市及社区系统内不同公共治理主体以提升自身及其所在系统对于复合型灾害风险冲击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基于合作治理与组织学习机制建立的涵盖全灾种、全过程的灾害治理模式。”[12]在数智化时代,治理架构数字化和治理绩效数字化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代公共治理的重大趋势。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系统明确了“韧性城市建设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实体基础,依托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用数字化全面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建设、运营、治理水平”[13],系统提升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数字绩效。韧性城市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嵌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建设,搭建系统整合的城市运行智慧大脑,实现城市治理物理结构与数字结构的演进共生,激活城市治理数字绩效,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重庆线上线下“双网格"贯通网上网下基层社会风险治理的数字结构,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风险感知化解体系,由治理结构创新推动数字绩效的实现。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依托既有网格治理体系的人员和资源,夯实治理能力的基本盘,实现基层风险治理的网格化调适;同时,借助数字网格的治理放大效应,全体系提升网格的治理效能,增强网格治理的灵敏性和即时性,从感知化解风险隐患、服务基层群众等角度,推动线上线下“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助力基层更好地应对舆情风险、解决实体问题,着力破解了基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些难点痛点。重庆线上线下“双网格”是韧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数字结构创新,着眼于超大城市基层风险治理的可及性和可控性,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关键变量,破解基层"应对舆情”和"解决问题”的应对难题,通过构建覆盖广泛的“双网格"工作体系,系统变革基层风险治理模式。重庆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建设“线上网格服务系统”平台,自动采集线上网格信息,有效赋能服务实体网格,推动线上线下风险信息采集、报告、流转智能化。依托“渝快政"平台,加快建设"党建·网络风险智控"应用,打造网络舆情多源智感、风险研判、协调处置、复盘评价等多跨场景,推进网络舆情风险多源智感工作机制、重大网络舆情整改闭环体系深度融入“双网格"联动化解风险机制。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从‘第二个结合'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的文化底蕴”(项目编号:CYS24081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3]李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5-03-13(001).

[4]本报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N].人民日报,2023-12-05(002).

[5]李增辉,刘新吾,常碧罗,等.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N].人民日报,2024-04-26(001).

[6]王佃利.基于城市生命体理念的韧性城市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Z1):64-71.

[7]DavoudiS,CrawordJ,MehmoodA.Planingforclimatechange:trategiesforitigationandadaptationforspatialpl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2O1o,2(1):1-44.

[8]楚天骄,陈辉煌,丁进锋,等.伦敦数字化转型中的韧性研究[J].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2,3(01):140-155+193.

[9]谭日辉,郝佳洁.风险社会视域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研究[J].新视野,2023(04):73-79.

[10]谭日辉,陈思懿,王涛.数字平台优化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J].城市问题,2022(01):86-94.

[11]罗强强,岩温罕.场景化治理:多中心工作中的基层行动策略与实践逻辑[J].社会发展研究,2023,10(03):210-221+246.

[12]朱正威,刘莹莹.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J].行政论坛,2020,27(05):81-87.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12-06(001).

作者:曹瑾宇,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张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辑部副主任、编审

责任编辑:侯诗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