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三类平台 做实三篇文章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的排头兵
作者: 徐晓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为高水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成渝相向发展的战略腹地、渝西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大足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工作要求,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抓好合作的事情,全力建强园区、景区、城区三类平台,做实特色产业高地、国际文旅名城、城乡融合示范三篇文章,争做渝西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的排头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大足力量。2024年,大足区牵头和参与的1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项目完成投资55.5亿元,55项年度标志性事项(项目)顺利推进。
一、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做优园区,加速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战略定位,要求成渝地区各城市要找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并据此优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合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足区主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中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实业为本、制造强区"不动摇,聚焦加快建设配套服务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特色产业体系,聚力做优园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一)改革攻坚强平台
园区平台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促进产业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助推产业合作、推动开放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等重要作用。大足区围绕成渝地区产业布局,立足园区开发区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动园区开发区改革,将8个园区开发区整合为双桥经开区、大足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双桥经开区获批全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大足高新区获批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首批川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全市扩大服务贸易开放试点园区。
(二)深耕特色强集群
成渝地区各城市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通过产业差异化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特色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大足区紧扣服务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布局,结合五金、重汽等制造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谋划"246"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和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再生资源及新材料2个主导产业,迭代升级现代五金、智能电梯、锶盐、光电4个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集成电路及传感器、医药中间体及现代中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无人机及航空地面设备、机器人、食品及酒水饮料等6个领域细分产业集群。2024年,新引进新能源汽摩项目20个、投资152.1亿元,开发氢能挂车等专用车新品16个,生产新能源摩托车65万辆、增长 6 3 % ;锶盐新材料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D级化工园区,落户项目4个、投资52.5亿元,重庆环锂一期主体完工,投用锶盐化工联合实验室;获批全市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区、低空装备产业发展试点区,通航无人机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盛泰光电摄像头模组出货量居全球第5位,电梯产业“八大系统”基本完备、整机产能占全市1/3,“五金产业大脑”入选首批市级产业大脑。
(三)引育并举强主体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产业发展、主体成长的沃土,川渝两地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打造,共同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大足区认真落实方案要求,坚持企业招引、培育“两手抓”,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推行"看团队、看商业模式、看产品,产业有前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工资、政府有税收、社会有效益"的"三看六有"标准化招商,统筹推进招商项目分类评价,全面实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2024年签约项目正式合同额355.5亿元、到位资金60亿元。创响"1224"营商环境服务品牌,“1"即一个目标,当好让企业满意的“店小二”;第一个"2"即"两自”,“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第二个"2"即“两办”,为企业帮办“墙内事”包办“墙外事”;“4"即“四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同时,迭代优化“企业吹哨·部门必到 + 企业服务专员"等机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2家,规上工业企业404家、“专精特新"企业12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67家、高新技术企业256家、科技型企业1837家,培育市级瞪羚企业2家,入选市级潜在独角兽企业、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纳入“科创资本通”上市后备库企业23家,“科企智服"作为市区联建独立应用在全市推广。
二、以文旅融合为路径做靓景区,加快打造国际文旅名城
川渝两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文化和旅游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两地的共同目标。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殷殷嘱托,聚焦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联结点,全力以赴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持续做靓景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大足风的国际文旅名城,获评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县(区)案例、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纳人全市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改革试点区,“推动旅游服务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文旅发展典型案例。
(一)擦亮“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6.pd原版全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将大足石刻纳人巴蜀文物活化利用建设重点,要求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大足区紧扣落实规划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系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水平,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让大足石刻这块瑰宝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努力打造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引领。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建成文物修复医院,落户川渝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2024年完成文物保护项目11项、中小石窟保护设施建设27处。持续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大足学"学科建设,全市文博系统首个学术期刊《大足石刻研究》创刊发行,《大足石刻全集》入选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并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大足石刻进人国家统编历史教材。成功承办首届全球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全球1344家媒体报道、5.13亿人次关注,为世界石窟寺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深化大足石刻"五山"联动开放,上线运行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数字景区,8K数字球幕《大足石刻》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2024年,大足石刻景区游客量突破14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1亿元,分别增长 2 0 . 9 % ) 6 . 9 % 。
(二)完善“日月繁星”产品体系
大足区聚焦大足石刻这张太阳般的世界级金质名片、龙水湖这个“月光女神"般的靓丽山水、散落全区的众多特色景点,发挥大足石刻景区龙头带动作用,坚持串珠成链、整体提升,逐步实现从单一景区景点向成渝地区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转变。加快创建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西子湾假日营地、阳光沙滩浴场等消费新场景,努力打造集研学、康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深度挖掘石刻、重汽、荷莲、农耕等本土特色文化,推出大足石刻文创园、红岩重汽博物馆、如梦荷棠、隆平五彩田园等一批特色景区景点。深化资阳大足石窟保护合作,持续创响"资足常乐"品牌,联合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古道旅游线路”资大石刻(窟)文物主题游径首批线路,加快推进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建设。
(三)加强"线上线下"文旅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需要优质的文旅营销予以提升。大足区坚持营销为重,聚力建设成渝地区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常态化举办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舟邀请赛等节会赛事,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年年有盛典”。实施1007位"大足石刻守护人"全球招募计划,联合单霁翔等大咖推动《非遗里的中国》《诗行长江》等知名节目走进大足。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携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舞剧《天下大足》,启动全国百场巡回演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推动大足石刻走进联合国“何以文明"特展等国际展会20余场次,登上央视春晚,亮相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大足石刻景区人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百强榜、居第6位。
(四)优化“近悦远来"配套服务
成渝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中也应予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要做优文旅公共服务。大足区坚持游客为本,持续完善近悦远来、服务至诚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升级“快旅慢游"网络,提档完善配套设施及适老化、无障碍设施,加强文旅市场监管和安全保障,优化线上线下文旅惠民便民服务,“慧游大足"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入选全国科技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三、以协调发展为导向做强城区,加力打造城乡融合示范
成渝地区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典型地区,目前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大足区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积极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建强城区,促进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提升城区强能级
由于历史原因,大足区形成了“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架构,大足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与重庆中心城区、成都市区还有较大差距。大足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町城市发展短板弱项,全方位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迭代优化“提质、扩容、强核、融圈"行动,坚定不移推动“一中心四组团"向心发展、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助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依托将于2027年6月开通运行的成渝中线高铁大足石刻站,高起点规划建设大足石刻文化城,聚力打造山水人文之城、智慧创新之城、开放枢纽之城、美丽幸福之城,做靓站城一体、产城景文融合发展的“未来城市封面”。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网络,成功争取重庆都市圈货运铁路环线接人成渝铁路大足站,加快推进成渝铁路扩能、市域铁路璧大线(C3)等重点项目,成渝高速扩能改造(大足段)开工建设,大(足)内(江)高速全线通车,渝蓉高速公路大足石刻服务区成为网红打卡点;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大足段)完成管网施工,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500千伏送出工程(大足段)、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大足段)全线贯通,页岩气综合开采出气量3.9亿立方米、增长 8 0 %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2024年办理"川渝通办”“跨省通办"事项12.4万件,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学3650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8万人次。
(二)振兴乡村夯基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足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努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携手四川安岳,持续深化川渝三大农业合作平台之一的大(足)安(岳)农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稻加”大足黑山羊、大足冬菜“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分别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稻谷)集群、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国首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加速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统筹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大足石刻片区获评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畅通要素促融合
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趋势愈加显著,农村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保障仍然存在差距。大足区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聚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稳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创新实施农村“五合一"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农房资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确权确股保利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五项重点任务,累计完成入市3400亩、腾退宅基地5054亩、新增耕地1.1万亩,实现耕地数量和建设用地指标“双增长”,获评首届重庆市改革创新奖提名奖。探索村庄经营机制,规范发展"强村公司”,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2024年国梁镇供销合作社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渝西首位。扎实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持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衔接机制,深入推动"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等建设,普惠化、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作者: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书记责任
编辑:钟学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