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

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础较好,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国内大循环,融入国际大循环,努力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

(一)战略区位重要

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处于我国西南西北的重要节点,在西部地区起到了经济增长极和促进区域联动的作用。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促进我国东中西协同发展,承接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方面具有带动示范作用。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新开放格局中是面向国际,特别是衔接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门户枢纽。

(二)产业基础较好

一是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雏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金融、物流、商贸、科技教育等成为现代服务业重要支柱。国家优质粮油、生猪生产等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二是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水平不断促进,承接东部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的条件不断完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面向东盟的金融、物流、信息、航空合作持续深入,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布局更加优化。

(三)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创新资源集聚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6万家,高等院校200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6余个。二是在西部地区创新引领作用强,2023年R&D投入强度超过 2 . 3 3 % ,研发支出、专利授权量均分别占西部地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三是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多,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在重庆、四川学习交流深造。

(四)市场空间广阔

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人口规模大、经济体量大、人均GDP较高的内生特征,2023年GDP达到8.2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9853万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二是辐射西部广大区域,毗邻9个省份(自治区),联动滇、黔、桂、藏和陕甘青等省区部分地区,辐射近3亿人口,市场消费规模巨大。三是联动东盟沿线市场,东盟地区人口超过6亿,是经济活跃、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

(五)开放程度较高

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全国四大综合交通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之一,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通道基础设施体系和对外合作制度规则体系日臻完善。二是开放平台系统集成水平高,形成以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2个国家级新区和重庆、四川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为引领的全方位多层次平台体系。三是国际国内合作交往较便利,外国领事机构30多个,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的功能和作用

(一)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发挥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支撑。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商品要素市场体系。要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打造经济活动的优良场景。要形成双城互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城镇体系,筑牢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

(二)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创新动力源作用

集聚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双循环中的关键作用,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好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科学城,成为创新策源地;二是加强应用研究能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活动更加活跃。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要吸引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共建研究院、研发中心。增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能力,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

(三)成为西部地区改革排头兵,发挥体制改革合力作用

当好西部地区改革排头兵,形成全社会发展合力。一是正确处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高标准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统一大市场,营造最优市场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国有资产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三是推动一体化发展。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破除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推动共同富裕探索。

(四)成为内陆开放桥头堡,发挥对外开放活力作用

塑造内陆开放新典范,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中更好发挥枢纽作用。一是构建大通道、大平台网络体系。通过"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东盟、南亚、欧盟、日韩的开放合作;加强与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东部沿海合作。二是深化川渝开放合作。建设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共同打造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五)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在绿色发展中做表率,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切实担当“上游责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要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践中做出有益探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深化跨省市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合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7.pd原版全文

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和关键枢纽的思路和发展路径

(一)统一思想系统设计,统筹发展形成合力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更好地服务国家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是树立川渝“一盘棋"发展思想。注重战略协同,加快一体化发展,建立一体化市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促进产业、人口及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二是加强与毗邻地区及长江中下游、东中部地区的合作。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逐步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与城镇连绵带。推动长江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战略合作,构建国内现代化市场体系。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联通欧洲、面向世界的国际合作新优势。

(二)加快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设全球重要制造业中心,培育汽车、电子信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等全球影响的消费品产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大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聚焦集成电路等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国际消费中心,推动商品、金融、劳动力、土地、技术市场一体化,争取联合设立西部证券交易所、商品期货交易所,探索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的跨区域土地交易功能,共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内外畅通、区域一体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二是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合作。要成立协调机构,建设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跨区域产业投资、利益分享协作机制,“补链条”“集群化"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产业链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依托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产业园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库,推动中新、中德、中韩产业合作升级。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共同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是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谋划、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早日落地。开展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动校院企地协同合作,打造成渝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二是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召开“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西部人才特区等。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引进天使投资者、国际股权投资机构和管理公司,推动“产业 + 科技 + 金融"高水平循环创新。

(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夯实畅通内外循环基础

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西部开放中发挥好带头作用。一是建设好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完善亚欧通道作用,进一步优化畅通东向通道,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作用,发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在开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推动协同开放。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开展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合作,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带领西部地区协同发展,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密切与黔中、滇中、北部湾、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互动。四是重点深化与东盟、欧洲国家贸易合作。抓住RCEP协议实施机遇,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整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内陆国际物流枢纽通道功能,强化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拓展国际旅游、国际邮件等功能,打造内陆自由贸易港。

(五)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发展示范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宜业宜居之地。一是探索跨流域的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制定一张生态环境负面清单,建立长江及嘉陵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在川渝毗邻区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研究设立区域性生态要素交易市场,建立跨省市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机制。二是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践和“三生"协同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创建国家绿色示范企业、园区等。探索清洁能源产业示范、碳中和及生态环保研究中心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高品质生活空间,协同开展"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三是争取更多绿色基金。共同打造绿色金融产业园,争取国家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引导基金、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绿色担保基金、气候基金等,丰富绿色发展融资方式。

(六)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强化问题导向,聚焦市场主体需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有效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有为作用相结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制度改革,建立规划有效对接、财政税收分享等机制,探索股份合作等市场化模式和土地跨区域一体化开发,建设“万一达一开"“泸-永一江"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园。二是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深耕优势业务,培育"链长"企业;坚定不移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放大其“造富属性”,探索共同富裕。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标准,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积极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企业需求,促进"渝快办"和“蓉易办"联网互认。

作者:原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钟学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