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作者: 彭江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要认识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学习运用"千方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要用好巴山渝水的宝贵自然条件,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名优农副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市抓好农民增收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重庆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人”。近年来,我们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四千行动”,积极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通过生产经营促增收、就业创业稳增收、惠农支农保增收、改革赋能助增收等举措,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居全国第14位、西部12省份第2位,同比增加1401元、同比增长 6 . 7 %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收入倍差由2023年的2.28:1缩小至2024年的 个脱贫区县农民收入20605元、同比增加1306元、增速为 6 . 8 % ,高于全市平均0.1个百分点、全国平均0.2个百分点。
(一)着力抓生产经营促增收
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依山就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 3 + 6 + 1 X"农业产业集群,全市百亿级生态特色农业全产业综合产值达1847.71亿元。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均位居全国同品类前列,带动近200万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877家、主板上市企业4家,2024年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670.2亿元。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区)6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8个,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075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积极搭建"直播 + ”新场景,推动"土特产"触网出圈。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产品平均溢价 2 0 % 。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节本增收,建设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6个、粮食产地烘干中心36个。
(二)着力抓就业创业稳增收
实施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全市电子信息、加工制造、建筑安装、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定向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10.7万人。探索实施“乡村CEO"计划、农产品加工“千人计划”,引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等创富带头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0万人。拓展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引导27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产业“头雁"800名、劳务经纪人2.3万名,提供就业指导累计22.6万人。深入打造“渝创兴农"等返乡创业服务品牌,累计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94个,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35个,建成帮扶车间617个,培育劳务品牌131个。推广以工代赈项目1155个,吸纳15万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发放劳务报酬24亿元。突出抓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就业规模达83万人以上。
(三)着力抓惠农支农保增收
按时足额兑付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补贴,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保险贴费规模。2024年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1.66亿元,户均379.8元;兑付市级种粮大户补贴0.9亿元,大户户均补贴17554元;兑付扩种油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油生产支持政策资金3.35亿元,每亩增加农民收入约11元、较2023年增长 1 2 . 2 % ;兑付产油大县纵向资金1.25亿元,每亩增加农民收入约4.12元、较2023年增长 2 . 5 % :兑付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1.15亿元、同比增长 1 3 . 9 % ,户均1065元;兑付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资金717万元;2024年累计兑付“两类群体"产业和就业补贴资金2.42亿元。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到联系村发展特色种养、产地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引导1117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919个村,实施项目8594个、投资金额629.9亿元。
(四)着力抓改革赋能助增收
深入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4年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8.57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64.3万元,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突破 9 0 % ,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兑现经营收益分红金额3.68亿元。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已延伸到区县。2024年全市新增农村产权交易额54.63亿元,惠及17.2万农户、同比增长 7 . 9 % 。开展拖欠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费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累计已追回拖欠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费2881万元,涉及农户约1.8万户、户均1600元。建成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规模达1200万亩次、3.6亿元。
二、重庆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体看,虽然重庆市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总体收入水平仍偏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贡献偏低。
(一)总体收入水平偏低
与全国比,2024年重庆市农民收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898元;与沪、苏、浙的差距分别为23423、10193、20565元;与同属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相差322元。
(二)工资性收入增长压力较大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市内农民工数量为593.2万人,较上年增长 3 % ;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164.6万人、下降 8 . 5 % ;市内农民工中,乡外县内农民工数量为156万人,增长 6 . 4 % ,县外市内农民工数量208万人,增长 1 0 . 5 % ,乡内农民工229.1万人,下降 5 % 。总体看,乡外市内农民工数量为364.1万人,较上年增长 8 . 7 % ,乡外市内就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新技术加快应用,产业持续升级,一些用工缺口较大的现代制造业、数字经济等行业对劳动者在信息技术、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低技能农民工稳岗就业压力较大。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出口依赖度高,美加征畸高关税后订单锐减,企业利润压缩,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民工面临失业风险。
(三)财产净收入挖掘不足
从2024年全市农民具体收入来源看,财产净收入列前四位的分别为利息净收入占比 3 5 . 5 % 红利收入占比 2 7 . 7 % 、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 2 0 . 7 % 、出租房屋净收入 1 4 . 4 % 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农村宅基地和房屋闲置现象较普遍,还存在大量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资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民财产净收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重庆深入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的未来进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农民增收工作是中心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始终把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把一切
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工作导向,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健全工作机制促增收
市、区县两级应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推动。压实工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农业农村部门重点负责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人社部门重点负责工资性收入,财政、民政、医保等部门重点负责转移净收入。加强农民增收工作调查研究,优化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政策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增加农民增收工作考核权重。
(二)提升经营质效促增收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下一步,深人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要进一步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运用大数据等分析手段科学研判价格走势,精准指导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收。探索"产业大脑 + 未来农场"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保底分红、人股参股、服务带动等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密监测调度,落实落细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时开展农业保险理赔兑现。因势利导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户经营增收。
(三)拓宽就业渠道促增收
加强返乡农民工动态监测,健全就业人员清单、失业人员清单,及时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在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积极发展帮扶车间,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力、半劳力等就业。持续开展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对恶意拖欠相关款项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积极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四)保障农户权益促增收
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强化村庄经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分配集体经营收益。推行“经营主体 + 基地 + 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发展。针对业主土地租金兑付情况开展排查摸底,督促业主按季度支付土地租金。及时兑付因征地拆迁产生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
(五)完善惠农政策促增收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力争财政惠农补贴稳中有升。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探索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各区县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加强民生保障金、惠农补贴、产业奖补等资金发放,确保按时足额兑付到户。
(六)落实帮扶措施促增收
鼓励市级帮扶集团直接购买或引导社会力量购买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农产品。落实低收入脱贫人口增收"一对一"帮扶机制,实行帮扶干部对低收入脱贫人口增收负责制,推动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作者: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研究室主任责任编辑:张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