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四篇文章走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 汪勇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城乡关系转变和现代化事业发展作出了新论断,为做好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农村区域占全区行政面积的 7 9 % ,是重庆市情农情的典型"缩影”。近年来,渝北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为重庆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塑造“示范样板"的重要使命,紧扣“提质产业、乡村建设、强村富民、基层治理"四篇文章,有力推动城乡发展共生共荣,先后荣获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等殊荣,人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
一、立足“山地特色”,提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是支撑。渝北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部署要求,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依托主城近郊区位优势,聚力打造渝广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以“一产强"带动“二产优、三产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抓“一产"稳产保供
为克服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土地零散碎、耕作条件差等劣势,渝北区因地制宜、取长补短,通过宜机化整治,实现地块“小改大”“陡变平”“零化整”,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 8 % 。坚持把粮食增长的重心放在单产提升上,开展粮油单产提升攻关,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1.7万亩,建设粮油高产示范片20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1万亩、2.2亿斤以上。压紧压实“菜篮子"责任制,大力开展设施蔬菜栽培,推进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产量34万吨,生猪出栏量、水产品产量分别保持在7万头以上、8800吨以上。
(二)抓"二产"提质增效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构建以设施蔬菜为主、奶肉制品加工和柑橘为辅的“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激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细胞”,培育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聚焦奶肉制品、火锅食材、中药材等支柱产业,实施"头羊计划”,农投大厨良选、空港良厨、华萃生物等项目加快建设,累计培育规上食品及农产品企业26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持续打造以“区域品牌为核心、企业自主品牌为支撑、具体产品品牌为基础"的品牌体系,提升“花果渝北"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响亮度、美誉度。下好智慧农业“先手棋”,建成智能温室20万平方米,打造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三)抓"三产"农旅融合
发挥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贯通农文旅、联动产加销,打好接二连三“组合拳”。提质农村电商,打造“御临风物"农产品电商品牌,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提质农旅业态,打造南北大道沿线、印放线、玉矿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民宿 + "融合场景,建成"上古农耕"“宿于·龙槐山院"等一批精品旅游民宿,推动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人气变财气,让主城周边游首选到渝北区。2024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519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人30.8亿、同比增长 1 2 . 5 % 。
二、突出“宜居宜业”,聚力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城乡融合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核心要义在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坚持统筹全域规划,破除城乡分离、城乡分建的旧式思维,有力有效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互联互通,逐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捷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一)基础设施向城市看齐
完成172个行政村和129个应编村规划布局,改造提升农村饮水管网,巩固农村电力保障水平,鼓励公共充换电设施向农村延伸,持续推进宽带、5G、广电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五网"基础设施短板。同步推进城乡交运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物流一体化,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市级农村物流三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公共服务与城市共享
围绕“一老一小"民生关切,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共荣共进。构建城乡义务教育“教共体”,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化学校改造提升,整合小规模农村学校,统筹推进城乡教育集群发展。构建基础医疗"医共体”,在全市首创城乡医疗"反哺计划”,推行基层医院慢病管理、中医养生、妇幼健康、特色专科“四大部"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农村居民看病就医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构建三级基本养老“养共体”,推广农村“五有五助"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依托村级集体资产或闲置农家院落建设村级互助养老点,全覆盖建设镇街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优质服务可感可及,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实惠。
(三)人居环境同城市对标
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核、以人为本,外塑“颜值”内炼“气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危旧房8.7万户,创建美丽宜居乡村、巴渝和美乡村52个,打造统景江口渔村、大盛天险洞村等人居环境示范点(片)37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提标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行动”,全域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户覆盖“三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健全“林长 + 河长"联动机制,推进“千里林带”与“幸福河湖”双荣双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
三、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能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要素不流通、发展动力不充足。渝北区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聚焦经营体系优化、土地制度创新、集体经济壮大三大领域,破解“人、地、钱"要素制约,充分释放乡村振兴强村富民改革动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0.pd原版全文
(一)聚焦“人”,经营体系强基固本
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等人才培训,持续引进培育现代“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实施“四进三回"行动,推动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引导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村就业,累计回引各类人才207名到村任职。发挥人的创造力,迭代农民增收致富方式,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等增值服务,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二)聚焦“地”,土地改革活权赋能
建立农村产权评估、价格发现机制,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创新"九步工作法”"设置特殊股东"等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法,扩大农村实物产权流转交易品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精准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确保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流转选择权交给农民。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一体构建城乡要素交易市场,合法盘活村办公用房、农村校舍等集体闲置资产,探索多样化稳健发展路径,累计流转交易农村产权69宗、交易额1.93亿元,居全市第一。
(三)聚焦“钱”,集体经济多元突破
推进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开展以"强镇"带"强村"试点,形成"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的融合发展格局。制定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十六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十条”,通过“飞地抱团"模式建立镇级集体经济强村公司11家,打造集体经济发展联合社85个,近年来累计实现经营性收人15.3亿元、经营收益4.2亿元,群众收益分红6558万元,位居全市前列。推进“三位一体"改革,实现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功能有机融合,畅通融资渠道,开展金融惠农,与金融机构建立授信机制,推动“信用变现”,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四、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村治,百姓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渝北区对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加快构建“智治、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四治”乡村。
(一)迭代“智治”体系
着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打造农村基层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选好用好农村带头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开展"党建扎桩、治理结网"集成改革,精细划分基础大网格和小微网格,实现网格党组织覆盖、专职网格员配备“两个 100 % ”。用好管好“141"基层智治体系,强化网格感知预警、除险固安、为民服务等功能,高效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营造"法治"氛围
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区镇村设立“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和公共法律服务机构,创设“温馨三见"公共法律服务品牌。联动46个行业领域构建乡村综治信息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联通"全流程事件平安处置体系。丰富农村普法场景,通过通俗易懂、群众接受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让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在乡村蔚然成风。
(三)涵养“德治”乡风
结合村情民情,坚持“德治润村”,推进移风易俗,争创"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新乡村。推行“一约三会"议事协商机制,创新"五事工作法”“逢十协商日"等制度。深化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利用村级能人断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巴新巴常"等具有渝北区特色的“德治”工作品牌,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四)打造"自治"品牌
坚持“农民的事农民干、农民管”,将村里的治理权交给村民,建成“情理堂”“和心亭”“畅晚庭"等乡村治理示范点,打造“民情茶室"治理品牌。围绕"把农民组织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三制一化”,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加大数字乡村治理探索力度。“村里的事"逐渐变成了“家家的事”,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渝北区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统领,续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推动农业基础更稳固、农村地区更繁荣、农民生活更红火,努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中展现渝北担当、贡献渝北力量。
作者:中共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责任编辑:张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