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美好生活构建的理论基石与实践进路
作者: 梁红 何飞澜如何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新时代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人民群众普遍的价值追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正是立足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道路。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理解美好生活的中国式图景
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从基本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转变[2],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如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涉及人民的精神需求,如知识共享、文化繁荣、文明道德等方面。中国式美好生活图景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多个方面,既表明了人民对基本生活条件的更高需要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期待,也充分体现了美好生活的人民性、社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
(一)美好生活的人民性
美好生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应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建构美好生活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为终极关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前进方向和建设目标。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由人民创造,成果也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应当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也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3美好生活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的,充分体现了美好生活的人民性。
(二)美好生活的社会性
美好生活虽直接表现为个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自我期望生活的建构实践,但其过程必将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形塑,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他人的发展是个体在追寻美好生活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社会环境的优化、公平正义的彰显、法治体系的完善,都是构建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只有社会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称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的美好生活才能得到真正地保障,这体现了美好生活不仅是个体的追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三)美好生活的民族性
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关于小康、和谐、大同、仁爱等美好社会生活思想的弘扬与发展。比如,《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汽可小康”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述了“大同世界”的未来美好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越过干百年的历史时空,指引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基础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社会;《左传》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勤劳奋斗与今天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勤俭节约精神遥相呼应等。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是建构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特征。
(四)美好生活的世界性
创造美好生活还包含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4]。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和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5]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跨越时间、不分人种、不限地域的共同追求。各国人民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顺应着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美好生活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我国在构建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认识也为各国人民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构建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引。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现实问题
“第一个结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我国是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眼解决这一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矛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为美好生活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向而行提供坚实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须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领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中开创美好生活的新局面,不断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为现实。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范畴的原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通过"第一个结合"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8.pd原版全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焕活文化基因
“第二个结合”强调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转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独特特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大同”“中和”“天人合一”“和合”“家国”“天下"“以文化人"等核心思想一脉相承,是美好生活向往的凝练表达,业已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基因。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汇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坚持“两个结合”的引领,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充分唤醒、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进路
(一)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美好生活、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强调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既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原点,更是实践落点,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彰显了新时代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担当。“以人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道德经》中“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或是《孟子》中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都铭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坚定意识到人类最高政治理想的“得天下”的根本基础是"民心”。传统经典同样铭刻了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理想,如春秋时期老子的理想社会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又如《礼记》中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图景;还比如《桃花源记》反映了古人对安定、和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对衣食无忧的民生渴望与期盼等。可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广大人民群众亘古不变的愿景,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绝。从“耕者有其田"到“共同富裕”理想,再到“美好生活”,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担当。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奋斗始终的价值目标,尊重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价值选择,立足实际建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我们用拼搏奋斗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都挡不住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创造美好生活,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又回答了“发展为了谁”这一核心命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不断建设、创造、实现美好生活。
(二)坚持自信自立,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自信自立就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自信自立也是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孕育于五千多年绵延发展的中华文明,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德经》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出师表》诫“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都揭示出一个道理,只有拥有了坚定的自我,自信自强,才能挺立脊梁,才能行稳致远。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品质从古至今都是激励中华儿女刚毅坚卓、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只有在文化上、精神上有了坚定的自我,才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9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坚持自信自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意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成功密码。只有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激发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
(三)坚持守正创新,开拓创造美好生活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10]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生活,从事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在“两个结合"的引领下,坚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持续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守正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中保持“不变”,没有守正,创新就失去了根基,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创新是趋势、方向和动力,推动守正求新、求进,是"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这得益于坚持守正的精神与不断创新的勇气。进人新时代,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其意涵的理解,都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从而催生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需求。“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等战略的提出,无不是党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创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文旅体"相融合的全国龙舟竞渡活动、贵州台盘的村BA、榕江县村超足球赛等,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挖掘和发扬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和地域性,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的美好生活的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1]坚持"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理念,它要求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在面临着"颜色革命”网络攻击、科技封锁、金融霸权、战争威胁等要"打破守正"“阻断创新"的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巨大挑战时,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坚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改革实践中必将创造美好生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