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论》《矛盾论》看“两个结合”:经验溯源和启示探析
作者: 张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2]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语言朴实、见解精辟,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光辉,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潜心学习和把握“两论”的原理、命题、观点,以“两论”为分析对象,探究实现“两个结合"的规律方法,探讨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两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两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从哲学层面系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成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范式。
(一)“两论"将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上升为哲学理论
“两论”是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产物,目的是正确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两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是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两论"创作期间,中国的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中国共产党在生死攸关和水深火热的境地中思考自己何去何从的问题,力图找到一种可以解释并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酷爱阅读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方法,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分析解释中国革命成败的原因,总结正反两方面革命经验和教训。毛泽东同志先后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批驳党内存在的关门主义错误倾向,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武装斗争经验,批判军事上“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从起起伏伏的中国革命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中国革命特点分析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将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原理和方法论阐释,由此创作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两论”。“两论”不是书斋的产物,更不是从任何书本可抄得的,而是凝结了中国革命的血的教训。3]
“两论"回答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不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在学习、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初学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实践中反复总结经验、尝试错误、发现规律。毛泽东同志在反复总结、反复实践、反复思考中,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脍炙人口的文章,在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中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但是,后来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几乎将中国革命拖入绝境,毛泽东同志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认识到照抄照搬苏联的严重危害,认识到将共产国际神圣化、苏联经验绝对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严重歪曲。中国革命和苏联革命具有共性,但彼此都有特殊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革命提供具体方案,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描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可以说,“两论”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反映,是毛泽东同志对以往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二)“两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两论"丰富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得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里程碑著作,奠定了“第一个结合"的哲学基础。《实践论》最主要的观点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多次因"左"倾错误思想路线惨遭失败,原因在于未能认清革命的本质、剖析革命的性质,本质上是没有坚持“主客观统一、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实践论》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哲学的洗礼,这场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教导的哲学课让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领悟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真理。《矛盾论》让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矛盾分析法,通过内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等哲学原理,更准确地看清事物本质、分清主次矛盾、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清头绪,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中国革命问题,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中国革命惨遭失败,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4],强调必须联系中国的特点来谈,否则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20世纪30年代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张照搬照抄,无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狭隘的经验主义从个人经验出发,无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创作“两论”,着重批判了这两种错误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两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的理论成果,生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哲学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呈现。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特殊性结合起来,将其中阐述的哲学观点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且指引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再胜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9.pd原版全文
(三)“两论”成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两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适应中国革命、为解决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两论"包含丰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内涵,其中蕴含的知行统一、对立统一、实践的观点等哲学智慧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进程,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认识变革和哲学洗礼,成就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澄清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知行统一观的争议,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武器。掌握了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辩证法,也就掌握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才能在唯物论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在当时的中国革命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考问题,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才能挽救中国革命。其次,“两论"提出的对立统一法则划清了与形而上学的错误宇宙观的界限,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矛盾分析法更好地认清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最后,“两论"提出的知行统一观和对立统一法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通过“两论"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刻分析,科学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哲学范式。
二、“两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欧洲大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华本土文明,二者相隔数万里却彼此有高度的契合性,使得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进发出更大的思想“火花”。两论”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又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一)“两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性
“两论”是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实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两论”中提出的“实事求是”“知和行的关系"“矛盾分析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躬身实践”“知行合一""福祸相依”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古代流传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也蕴含着许多类似的哲学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在某些问题上具有哲学的共同性,这是两者得以结合的根源和基础。“两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阐述的内容很多都来自《论语》《中庸》《资治通鉴》《淮南子》等中华传统哲理经典,激活了中国传统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从多层次多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创新。
“两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中架起桥梁,巧妙地把二者相契合的部分融合起来,进行阐释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解释中国社会的现象、分析中国革命的问题、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理和智慧总结经验、验证结果、避免问题。“两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是互相成就的。“两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跨越,塑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哲学范式,“两论”又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代世界,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二)“两论”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群众话语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语言,符合人民大众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想走到群众中去,就应该认真学习群众语言。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毛泽东同志擅长运用通俗语言文字,把深奥的理论用朴实、风趣的大白话进行普及宣传,开创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一代文风,在革命年代对宣传革命思想、壮大革命队伍、凝聚革命力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论”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讲课稿整理而成,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形成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从而广为流传,被群众所理解和接纳“两论”中融入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增加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力度和传播速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比如,毛泽东同志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认识不能离开实践;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表明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形成认识的思考过程;用"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他举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例子批判不亲自参加变革实践的行为,强调"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6],不做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知识里手”,强调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他还强调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7]。《矛盾论》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例子也很多,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说明看问题不能片面,要全面地看问题;讲"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明唯物辩证法的道理;用中国人常说的"相反相成"说明两个矛盾方面斗争性和同一性的道理,揭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三)“两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点相融相通。“两论”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表达创新,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二者紧密结合、价值融通、价值互化的生动体现。《实践论》中对中华文化重视“躬行"的价值理念进行转化和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将其总结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回答了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学说进一步向前发展。《矛盾论》对中华文化“尚变"的价值理念进行转化和发展,提出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观点与中国传统"象思维”"天人合一"“理一分殊"理念关系密切,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融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