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城市精神的科学内涵
作者: 王超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座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城市精神的独特作用,又指出了提炼城市精神的方法路径。2024年12月26日,重庆正式宣布"坚韧、忠勇、开放、争先"成为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这一表述具有辨识度、公认度与显示度,它植根于重庆历史文化、彰显光荣革命传统,又体现中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还反映群众共识、引领发展潮流,充分彰显了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2025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坚韧”“忠勇"侧重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开放”“争先"侧重回答了“我要干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成为了重庆人、重庆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精神动力。
一、“坚韧”彰显重庆的意志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大自然的熏陶、险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重庆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个性和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庆山脉数量众多,山地面积占7 6 % ,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主城区有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重庆市域河流5300余条,长江干流贯穿全境,并汇集嘉陵江、乌江等大小支流上百条,在山地中形成众多峡谷“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重庆人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地形地貌,磨砺了重庆人爬坡上坎、登高涉远、负重自强、不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气质风骨,坚韧成为流淌在重庆人血液里的精神基因。
历史上,重庆是巴国故地,巴人凭借坚毅劲勇在这片险恶的地势中繁衍生息,展现了与生俱来的韧性和勇气,《华阳国志·巴志》曾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围攻重庆合川钓鱼城,合州军民坚韧顽强、矢志不渝,凭借钓鱼城天险,抵抗蒙古军队围攻36年,改变了欧亚战场格局。
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是“愈炸愈强”的英雄之城和战斗堡垒,面对日军长达六年多的轰炸,军民同仇敌忤,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展现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为当时世界各国所敬仰。整个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共征发兵役96万余人,约占全四川的 。
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他们因真理和信仰而坚定,因忠诚党和党的事业而坚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红岩英烈诠释并升华了重庆"坚韧"的精神基因,红岩精神流淌着重庆"坚韧"的城市风骨,“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是这一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和核心城市,从1964年到70年代末期,国家在重庆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共计118个,总投资达42亿元。新老重庆人本着“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在三线基地创造了不朽功勋,彰显着“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的韧劲和斗志。改革开放后,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造就了一座工业兴盛、商业繁荣的超大城市。
新时代新征程,从依山就势的吊脚楼到轻轨穿楼,从向绝壁要天路的"当代愚公"到向山火逆行的“山城骑士”,都生动体现了重庆人、重庆城迎难而上、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新征程上,重庆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勇于攀登的意志、逆水行舟的顽强、激流勇进的胆略,勇立改革前沿,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从容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二、“忠勇"彰显重庆的城市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3]在论述红岩精神时特别指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红色是重庆的鲜明底色,忠勇是重庆与生俱来的价值基因。
3000多年前,巴人就凭其坚毅劲勇的精神在此筑城。重庆有唯一以忠命名的州县,历史上涌现了巴蔓子、严颜、秦良玉等一大批忠臣良将。战国时期,巴国将军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头端头不断,城许城还存”成为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忠勇壮歌。
近现代,重庆涌现了大批大义凛然、忠勇爱国的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如吹响推翻清王朝号角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立下“拯民于水火"志向的刘伯承,怀揣“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均能享安乐"初心的聂荣臻,“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杨闇公,“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的傅烈,信仰坚定、不怕牺牲的赵世炎等人,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王良等人,坚贞不屈、永不叛党的江竹筠、王朴、陈然等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重庆地区的组织相继有三届四川省委(包括临时省委)、一届川东特委、两届江巴中心县委遭到破坏,先后有三任省委书记,两任川东特委书记,四任巴县县委、重庆市委和两届江巴中心县委的负责人牺牲在重庆4,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培育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其中“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都诠释了忠勇爱国。歌乐英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忠贞不屈,勇于斗争,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生命和鲜血给党留下了“狱中意见”,血泪嘱托述说着他们对执政党和新中国的深沉思考、深厚感情、殷切期望和思危瞻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地区的职工达4万余人,新老重庆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扎根重庆共同“建设祖国大后方”,用汗水和生命诠释了忠勇爱国、无私奉献。历时17年的三线建设,也为重庆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三线建设末期,重庆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纺织、食品五大产业为支柱,基础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百万三峡移民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之大者”,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书写了听党指挥、舍小家为国家的伟大史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中,重庆举全市之力,百万三峡儿女及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工作的兄弟省市,合力破解了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
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出的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好一体学习、一体领会、一体贯彻,感恩奋进、实干争先,主动把重庆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是对忠勇最好的诠释。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对党忠诚,感恩奋进、勇往直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三、“开放”彰显重庆的格局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5]。重庆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的城市,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城市,开放是重庆开拓进取的历史写照,也是重庆改革发展的鲜明标识,更是重庆的城市胸怀。
历史上重庆曾经历过八次具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移民。第一次大移民,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第二次大移民,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南阳、三辅居民数万家避乱入川,刘备带荆州兵万余人川,甘肃、陕西流民数万家为逃避饥谨入川;第三次大移民,北宋时期因金兵南下攻破京师汴梁,北方居民举家南逃;第四次大移民,明朝初年为恢复生产开始有组织“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移民,清初实行鼓励南北各省人民入川垦殖的政策,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前后延续60余年;第六次大移民,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迁移,东部人口也随之内迁;第七次大移民,“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企业及随迁家属迁人重庆;第八次大移民,即“三峡大移民”,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 8 5 % 以上的移民任务,本地转移和迁往外地的人口达百万以上。
这八次大移民,让多民族各地域的思想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交流互鉴、融会贯通,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与城市文化。从文化形态看,重庆形成了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体系,这些特色文化在历史长河的不同时段凸显着重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养成了重庆人质朴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也赋予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格局,造就了这座城市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海纳百川的城市胸襟。
作为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港口城市,秦汉时期,重庆商贸兴起;在东汉时期,重庆就出现了以船舶运输为生的"水上人家”,古重庆造有朝天门等17座城门,多为水码头。唐宋时期,重庆发展成为长江、嘉陵江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明清时期,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长江三峡段开始通航轮船,重庆逐渐成为长江上游发达城市,是全国四大洋货交易中心之一。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发展迅速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战时首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还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西南局入驻重庆,随后成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军区领导机关均驻重庆,重庆为西南大区直辖市,1953年重庆在成为西南大区直辖市近三年后,正式成为由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改革开放后,重庆又成为内陆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1954年7月,重庆并入四川省建制,国家对重庆在改为省辖市后“政治、经济待遇不变”。1954年至1958年,重庆市第一次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1964年至1967年,重庆市第二次实行国家计划单列体制。1983年2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重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始终走在开放的最前沿。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新定位,从发挥“三个作用"到"两大新定位”,身处内陆的重庆构建了“东南西北”四向通道的开放格局,统筹“铁公水空"四式联运,携手西部省区市跑出“开放加速度”,着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从山城到国际"网红"打卡胜地,从建成成渝铁路到开通中欧班列,从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到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发挥“三个作用"到"两大新定位”,重庆已由向海而生蝶变为陆海共生,成长为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征程上,重庆要以开放之姿聚发展之势,以包容之态融多元文化,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以更加务实举措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努力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生动实践。
四、“争先”彰显重庆的奋斗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5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滋养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纵览历史,重庆始终在重要关头敢于承担使命,勇于探索创新,勇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勇立潮头。
历史上重庆人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屡屡站上历史潮头,走在时代前列。邹容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25条政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民主共和国理论的思想家。1920年3月,一群进步青年在重庆成立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成立时间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重庆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发祥地之一。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改写了我国内河航运外国船只横行的屈辱历史,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走在时代前列。
重庆经历过三次直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次直辖是1939年至1949年,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国民政府中央院辖市。第二次直辖是1953年至1954年,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成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第三次直辖是1997年至今,重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解放之初,中共中央西南局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重庆在这一时期发挥了西南地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作用,诞生了一个个“新中国第一”,如第一根自主轧制的钢轨、第一辆吉普车、第一个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工程、第一座甲级体育场、第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电车线等,还建成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第一个奇迹的成渝铁路,在中外铁路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58年至1961年,在重庆市委的领导下,罗广斌等人创作长篇小说《红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风靡全国。该书出版64年来,发行量高达100多万册,被誉为具有共产主义和精神革命气节的教科书,成功塑造了江姐、小萝卜头、许云峰、华子良、成岗等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成为重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鲜活印证。
改革开放后,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全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首创的“工业品贸易中心"开中国批发市场改革的先河,同时在国企改革、流通改革、军工改革等方面,均有开全国先河之举。1997年重庆直辖前夕,重庆市委提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新重庆”,重庆紧紧抓住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以集中力量办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和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为重点,发挥了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窗口"作用、枢纽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了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多次为重庆发展把脉定向。重庆市委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奋斗目标,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三次提出“新重庆”,彰显了重庆始终保持奋进者姿态、创造性张力的上游责任和上游担当。重庆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新征程上纵深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总纲领总遵循,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大胆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持续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进一步彰显了重庆人、重庆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奋斗姿态。
“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体现了重庆人的根和魂,彰显了重庆发展的时和势。重庆人、重庆城必将用好重庆城市精神,坚持"坚韧"的意志、淬炼"忠勇"的品格、秉承“开放"的胸怀、永葆"争先”的姿态,更好地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区一高地”,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基金项目:重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以红岩精神涵养城市文明素质研究"(项目编号:2024CXZD2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共中央南方局化危为机的历史实践及其现实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024NDYB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8-419.
[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年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1:88.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1.
[4]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重庆100年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1:38.
[5]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N].人民日报,2024-04-25(01).
[6]内聚广泛共识外树崭新形象——“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解读[N].重庆日报,2024-12-27(03).
作者: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红岩干部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22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