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体化发展 注重全方位融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作者: 江志斌位于重庆“西向第一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被重庆市委赋予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行区、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使命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年来,璧山区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服务“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健全抓党建带全局工作体系,强化大区担当、展现大区作为,迭代实施"十项行动”“四张清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产业能级、平台能级、改革能级、开放能级、生态能级、民生能级,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聚焦推动城市能级跃升,打造“千亿强区
璧山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两核多点"空间发展格局,坚决扛起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的重任,锚定建设"双百"城市目标,成体系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等关键任务,不断提升璧山城市发展能级。
(一)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
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先后引进比亚迪、康佳、中科曙光、中国长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有序推进130个合作协议、项目落地,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数量分别位列全市第2、第8位,高质量承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获川渝党政领导充分肯定。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从786亿元增加至1040亿、年均增长 6.4% ,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 74.6% !居全市第5位。
(二)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
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产业集聚、城市扩容、人口吸纳和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推动城区实体地域面积拓展至55.8平方公里,着力建设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2024年,璧山区以全市 1% 的辖区面积 ,2.3% 的人口,贡献了全市 3.2% 的GDP .4% 的规上工业产值,城市承载力大幅增强。
(三)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
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实施大成广场片区等城市更新面积108万平方米,引进重庆中医药学院、璧山巴蜀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双三甲"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成为全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典范,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等20余张“国字号"名片,连续15年保持人口净流入、常住人口增加至76.8万人,城镇化率达73.9% 0
二、聚焦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打造“新质集群
璧山区坚持产业兴区、制造业强区不动摇,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打头阵,全面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
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持续做大做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智能装备、大健康、先进材料为支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231"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523家规上企业聚链成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 10%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分别达168亿元、100亿元,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关键零部件、光电显示等3个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产业集群。
(二)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紧扣全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双倍增”计划,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获评国家级高能效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 51% ,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中心,豪能传动、蓝黛科技自研一体化关节模组迈入机器人赛道,六轴高压清洗机床、GPU芯片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化,“研究院经济"获国务院督查肯定。建成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集政务服务、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市场服务于一体,集聚人才14.5万人,入选工信部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
(三)加速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纵深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起步区建设,打造“梦界空间"数字经济产业园,精准发力动漫电竞、元宇宙、网络与数据安全、数字文旅等赛道,引进电子竞技顶级战队,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并人选工信部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及设备更新,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72个、智能工厂10个,分别居全市第3、第6位。
三、聚焦推动平台能级跃升,打造“两区一城”
璧山区坚持专业化定位、集群化发展,扎实推动璧山国家高新区、中新生命科技城两大开放平台加速崛起、突破成势,高起点规划临空经济区,全力打造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承载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高标准建设壁山国家高新区
按照“一区多园"优化璧山国家高新区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等专业园,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74位、居全市第2位。开展"标准地"“亩均论英雄"改革试点,2024年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达26.5万元、增长 42% 、居全市第2位,获评国家绿色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等国家级名片和工信部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
(二)高水平建设中新生命科技城
推动中新生命科技城实体化运行,紧扣全市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1+4+1 "规划体系,构建由药、械、乐、养及综合服务平台构成的"4+1"产业体系。建成中新生命科技城成果转化中心,争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国家级生物制造产业中试平台,打造西南地区生物制造产业高地,签约落地中新健康集团、中核BNCT、吉林敖东等重点项目37个、合同额246.6亿元。
(三)高起点规划临空经济区
启动临空经济区空间及产业规划编制,制定区域管控细则,分区分类对不同区域的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土地流转、户籍管理等内容实施针对性管控。积极布局区域物流基地和航空产业链,加快打造低空经济装备试点区。
四、聚焦推动改革能级提升,打造“动力源泉”
璧山区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主引擎、激发活力动力的主抓手,深化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全力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度。
(一)扎实推进数字重庆建设
成立推进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2个“一本账"应用全面贯通,大兴镇“141"基层智治经验全市推广,“电气火灾智防一件事”人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秀案例,2025年一季度区治理中心实战演练能力、融合指挥调度能力分别居全市第1、第4位。
(二)深化“三攻坚一盘活”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有力推进,2024年压减法人户数29户、压减率 37.7% ,41家区属国企减亏扭亏,实现营收增长 34.7% 政企分离改革全面完成,涉改企业全部纳入国资集中统一监管。探索"商转工"等模式盘活闲置资产,2024年回收资金60.8亿元、任务完成率居全市第1位。
(三)有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梯次推进党建统领、经济、社会民生、民主与法制、文化和平安法治等领域200余项重点改革项目,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树洞口袋"获评重庆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企业之家"获评全国工商联实践创新奖,民营经济质效评价机制入选全国工商联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优秀实践案例,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璧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群众和企业改革获得感明显提升。
五、聚焦推动开放能级跃升,打造“西向门户”
壁山区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的重要纽带作用,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更广范围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层次更高、辐射更广、动能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门户。
(一)加强交通枢纽建设
以机场为纽带建设高能级交通物流枢纽,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地铁1号线、市郊铁路璧铜线、金凤隧道如期通车,璧山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融入主城、串联渝西的"2高铁3轨道2隧道7高速"便捷路网构建成型,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高效联动体系正加速实现。
(二)提升外资外贸质效
实施“外贸转增攻坚"行动,积极参与"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深度参与RCEP、东盟、澜湄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至69.3亿元,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外资利用保稳提质,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
(三)拓展国际合作交流
先后"组团出海"新加坡、俄罗斯、韩国、日本、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招商促进活动,新加坡、缅甸、尼泊尔等外国政要相继来璧考察,与俄罗斯乌索利耶、法国圣迪耶都市圈及维泰勒市结为友好城市。
六、聚焦推动生态能级提升,打造“公园城市”
璧山区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一)筑牢污染防线
坚持一体推进"九治”,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三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 100% ,29条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璧南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河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域治水经验入选全国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二)厚植生态本底
深化国土绿化美化行动,打造缙云山、云雾山、茅莱山生态廊道,实施缙云山生态修复1.1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 43.8% ,人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秀湖国家湿地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等38座城市公园串珠成链,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市民生活标配。建设公园之城经验获评全国典型案例。
(三)构建低碳社会
实施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程,创建市级绿色工厂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分别居全市第2、第3位,单位GDP能耗降至0.19吨标准煤/万元、5年累计下降 19.7% ,入选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典型案例。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中水回用率达 44% ,获评水利部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
七、聚焦推动民生能级跃升,打造“活力之城
璧山区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助力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一)乡村更加宜居宜游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度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云雾花涧”"云台田园"等城乡融合示范项目,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先行村7个,“艺术活化村落"走进央视《山水间的家》,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全覆盖,获评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进度最佳区县。
(二)服务更加用心用情
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顺利通过市级督导评估,紧密型区域医共体改革扎实推进、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 66.9% ,镇街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家政社区一体化发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梦界水世界盛大开园,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国家A级电竞馆等特色消费场景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体系不断健全。
(三)治理更加高质高效
扎实开展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推出家网融治、“积分制"等基层治理创新举措,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三级院坝会"获评全国社区党建最佳案例、2024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矛盾纠纷基层化解率提升至 99.98% 。
作者:中共重庆市壁山区委书记责任编辑:钟学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