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力打造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西南铝担当
作者: 黎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站在战略高度与全局角度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作为国家“重要金属材料保障”主力军,重庆打造千亿级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南铝)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紧紧围绕成渝地区“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和“三中心一走廊"新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装备革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力,做强做优做大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挑重担、争当表率。
一、科技赋能创新,激活增长“新引擎”
西南铝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深化科技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奋力打造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磅礴动力。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第一资源”竞争力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突出政治标准和专业能力,着力建设管理、科技、技能三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构建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 院士专家工作站 +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技能大师工作室 +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多维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两江学者、国家级技能大师为核心的顶尖人才梯队,技术研发能力行业领先,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深人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全面落实重庆市人才强市战略,依托“渝跃行动”"新重庆引才计划"等政策红利,引进铝基新材料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合力打造区域性高层次人才蓄水池。聚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聚焦航空航天用铝、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成渝地区“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持续优化产业共建、创新共享、人才共用机制,完善“产业需求导向—高校基础研究—企业转化应用"的创新闭环。明确以高精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人才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大力实施核心人才培养储备。开展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按照“老带新”“理论 + 现场"模式,加快年轻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每周举办1期西南铝"科技大讲堂”,年培训规模计划突破2500人次。制定管理人才"515”科技人才"511"以及工匠型高技能人才"523"培养计划,分专业、分层次打造“英才计划""雏鹰计划"人才培育机制,建立“一人一册"培养手册,签订“一帮一"成长导师,开展"领雁项目”技术人才培训和"磐石项目"技能人才培训。近五年,中级及以上职称技术人才同比增长 80% ,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各层级人才素质能力全面提升。
(二)加速科技创新,提升“重庆创造”引领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第一动力,紧扣重庆市“416"科技创新布局,按照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大平台建设要求,贯通形成“ 1+6+6+N3 创新体系(1个专业研究院 +6 个企业工程所 +6 个生产单位 +N 个客户),打通了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快车道,充分彰显了实体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每年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4% ,以“民机材料""汽车轻量化"等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大专项为牵引,充分利用成渝高校院所应用端合作研发平台,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成为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理事单位,高质量筹建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增45项测试能力,进一步集聚了创新优势资源。研制出最大直径10米的世界第一铝合金整体环件,以7050铝合金厚板为代表的航空航天材料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C919飞机轮毂和旅客窗框精密锻件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关键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热连轧技术与工艺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航天用铝合金锻环和高精LL合金材分别荣获第五批和第六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航空航天团队人选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先进团队。
(三)加快新品研发,培育“加速奔跑"续航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在新产品、新市场持续发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质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持续强化与中国商飞、航空工业等企业合作,自C919立项以来,西南铝就承担了旅客观察窗构件等13项关键主结构材料研制,创新开发20余项核心技术,综合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现约 80% 材料保障,2025年有望实现 100% 材料保障能力。除了配套国内航空市场,西南铝制造的民机铝材已经走出国门,再次通过了波音体系认证,跻身全球民用航空制造产业链,与国际顶尖企业展开同台竞技。联手成渝地区汽车企业,深耕汽车用铝板研发应用,开发多个系列车身覆盖件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6B05汽车用铝板,是国内首个量产装车的车身铝合金牌号,成为赛力斯、蔚来、上汽通用、大众等汽车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年产量达10万吨,产品应用于多款新能源汽车。聚焦低空经济、半导体、风电、LNG船舶等新兴市场领域,大力开发高性能2XXX系、5XXX系、6XXX系铝合金以及稀土铝合金产品,形成高端产品新的效益增长极。
二、提速项目建设,夯实发展“硬支撑”
随着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技术的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型号对高性能、超大规格铝合金材料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近年来,西南铝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实施了一系列升级改造和项目建设,补齐重点产品生产线短板,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畅通技改升级“微循环”
三线建设期间,新中国布局"九大国宝"装备,其中3万吨模锻压机、1.25万吨卧式挤压机、2800毫米热轧机和冷轧机“四大国宝"落户西南铝,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续书写中国铝加工业传奇,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流砥柱”。为适应航空航天技术迭代对装备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战略保障能力、激活“国宝"新动能,分别于2018年、2024年完成1.25万吨卧式挤压机、3万吨模锻压机动力系统“水改油"升级改造,设备精度、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在挤压、锻造领域更显技术优势。同时,秉持“经济适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统筹推进熔铸均热炉改造、 .4300mm 轧机升级、高精时效炉新增、LL合金专用时效炉增设、热连轧粗轧机升级、厚箔剪生产线新增等45项中小技改项目,以"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特性,为当期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主动把西南铝发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装备更新换代,完成了一批保障关键材料研制、快速提升产能的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国内首条大吨位LL合金生产线,并成功试制出合格产品,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第四代铝合金材料的产业化能力,取得了我国铝加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国内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台(套) 2800mm 全油冷轧机组顺利投产,其技术水平和主要指标均为世界一流,有力推动了我国铝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提高。彻底关停了能耗高、风险大、运行时间超过50余年的盐浴槽,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辊底炉、气垫炉、薄板镜面抛光机、数控轧辊磨床等新建装备投入使用,为重点效益产品快速上量提供了装备支撑。
(三)打造数字智能"新引擎”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新时代,铝加工行业正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西南铝牢固树立“数智驱动"思维,以“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数字化、业务管理协同化"为核心,积极推动边缘数据中心、生产管理平台、公辅集控平台等数字化项目落地实施,打造柔性生产组织、全面质量管控、物流供应协同的质量稳定、高效快捷、追溯可控的智能化工厂,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加有力的装备支撑。通过持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网络、配套信息系统硬件,契合工厂应用场景,夯实信息化基础,筑牢数字化底座。通过对部分老旧生产装备进行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大工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减少单一、可重复工种,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以“无人值守 + 集中监控"生产运维新模式,打造集中控制综合管控中心,实现动力、检斤等辅助站所无人值守,能源保供、物资计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断提升。深化新建项目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优化整体布局,深人应用5G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和智能装备,逐步建立囊括智能物流、仓库管理系统、智能质量检测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于一体的数字化工厂。西南铝板带生产数字化车间、西南铝机电熔铸类工装生产数字化车间成功入选2024年重庆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名单。
三、加快龙头引领,打造成渝“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驶入快车道,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站上新台阶,西南铝牢牢把握历史新机遇,围绕重庆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整体目标,以项目建设为牵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在高端材料延链、补链、强链中走在前列,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一)稳规模、强保供,打造“重庆制造”新标杆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积极应对经济逆周期带来的影响,优存量、挖潜量、拓增量,2024年产量达到7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工业产值22亿元,生产经营平稳向好。主动适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A类客户需求为导向,搭建了服务国家战略产品保供绿色通道,使A类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仅按时保质地满足了“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嫦娥"系列探月卫星、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国产大飞机等“国之重器"对关键铝合金材料的需求,大幅加快了高端材料的国产化替代进程,还出色完成了“1025工程”一期、二期攻关任务,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突出贡献团队"称号,切实扛牢了国家赋予的“重要金属材料保障"重任。
(二)升装备、破瓶颈,注入“增产上量"新动能
建设一流企业,更离不开一流装备支撑。聚焦市场需求、自身短板和发展规划,投入约70亿元,加快建设高性能宽幅合金板带、高性能特种环件、大规格挤压、中厚板增产扩能、20万吨循环经济5个重点项目,打造“四条生产线”,构建优质高效的装备体系。重点打造航空航天及汽车轻量化板带生产线,形成高性能宽幅LL及铝合金板带材产能50万吨/年,全力满足国家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用高强、高韧、高耐蚀铝合金板带材需求。重点打造航空航天高性能锻件生产线,形成高性能锻件、整体环件产能2万吨/年,为保障国家重点型号研发,满足国家探月工程、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等重大项目提供强力支撑。重点打造航空航天、海装挤压材生产线,形成超大、超宽挤压材产能1万吨/年,满足国家重点项目对高性能超大规格挤压材的研发保供急需。重点打造再生铝生产线,构建自产废料、客户废料以及社会废料的循环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注人绿色动能,夯实千亿铝产业集群发展根基。
(三)促协同、强链条,激发“双核共振”新活力
集中优势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打造全球先进的航空航天材料保障基地、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以及铝、镁、钛、高温合金研发生产基地“三大基地”,力争2027年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超过500亿元,持续保持西南铝在国际、国内铝加工行业的领先地位。持续强化成渝地区企业“产销研"协作,围绕航空产业重点型号保障和高精民品市场需求,深化与成飞、四川中航、成都宝钢制罐、中车成都和智达金属等成都企业交流合作。2024年,西南铝与成都企业签订合作协议5项,供给铝材约2万吨,带动区域产值增长超7亿元,形成了“核心材料—精密加工—终端应用"跨区域闭环。下一步,西南铝将持续推动成渝地区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发展,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低空经济、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与成渝地区企业携手共进,推动铝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与成都企业的合作产量翻倍、产值翻番,以千亿级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新成效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作者: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责任编辑:钟学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