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脱贫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作者: 易亚东 李鹏城郊村位于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虽属于农村地,但因与城市相连,又具备一般农村地所不具备的位优势。不少城郊村凭借位优势较快走上城镇化发展之路,但有的城郊村却直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才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即是本文所称的城郊脱贫村。城郊脱贫村兼具城郊村与脱贫村的双重属性,作为城郊村的位优势没有改变,作为脱贫村又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本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视角,以S村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位优势推动城郊脱贫村取得进一步发展,以期对城郊脱贫村实现全面乡村振兴有所启迪。
一、近年来城郊脱贫村取得的发展成效
S村离都市核心仅9公里左右,且紧邻经济技术开发,属于典型的城郊村。因发展滞后,S村于2014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经脱贫攻坚于2020年底实现整村脱贫。现又经过近五年过渡期的巩固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产业发展有起色
缺乏产业支撑,是不少脱贫村过去面临的普遍问题。与大部分脱贫村一样,发展产业脱贫也是不少城郊贫困村的首选。在政策支持下,脱贫村基本都弥补了产业空白,并且通过利益联结让投资者、村集体和农户都从中获得了收益。近年来,S村先后培育发展了果蔬种植、光伏发电、蜜蜂养殖、肉牛养殖等产业,目前村集体已实现分红约13万元,脱贫户实现分红约17万元,另外还有土地租金和临时务工增加农户收入。
(二)基础建设有进展
经济欠发展,基础建设则难以跟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反过来又限制经济发展。为避免恶性循环,各地在大力培育产业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困地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产业“致富路"越修越宽。2024年,S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机耕道、提灌站等基础设施,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人居环境有改善
人居环境整治是守住“两不愁三保障"底线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最外在、最直观的表现。近年来,脱贫村面貌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危房住人现象基本消除,集中供水工程保障了饮用水安全,村庄清洁行动有效遏制了“脏、乱、差"现象。S村还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硬化人行便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村民广场等,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四)文化建设有破局
文化建设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的短板。脱贫攻坚以来,不少脱贫村利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文化优势,打开了文化建设的局面,甚至成为地典范。在工作队的帮助下,S村2019年建成农家书屋,2021年建成乡情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S村在村口依托百年黄葛古树修建的文化碑,更成了S村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五)组织建设有改观
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不少脱贫村过去的通病,主要表现为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治理水平较低、担当作为不够等。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下,一大批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年轻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一大批机关干部深人农村与村“两委”一道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将网格化管理、清单制、积分制等先进地摸索出的优秀治理经验运用到治理实践中“两委"凝聚力、战
斗力明显提升。
二、城郊脱贫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发展挑战
城郊脱贫村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目标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仍面临不少挑战。
(一)地势条件差的问题依然存在
城郊脱贫村地形主要为山地,地势条件差是阻滞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地势条件差给城郊村带来诸多发展不利,例如耕地面积少、零碎,不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平整土地少,不利于城镇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等。虽然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建设,地势条件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解,但依然存在。S村地处山麓,山地地形明显,多为湾、沟、林,村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却只有500多亩,且零星分布在各湾。虽然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山间耕地灌溉难、机耕难、运输难的问题,但耕地面积少、分布分散的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施工难度大导致投资预算过高,村里唯一与城市主干道相连的村级道路,但至今没有完成提档升级,导致对外交通通达度不足。
(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政策利好,一些投资者为享受政策红利,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做长远规划,项目匆忙上马。项目建设中因有政策支持,土地整理、配套设施建设成本高的问题较易于解决。但后期运营中面对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又难以克服,导致产业经营达不到预期。S村现有产业中,农业项目占比 70% ,均属于初级生产环节,经营状况不理想。如某种植园在主要利用财政资金完成前期土地平整、生产便道修建、大棚搭建等基础建设后,投资者原有的资金投人计划受大环境影响难以支持长期持续投入,只能勉强应付种子、肥料、农药及人工等费用,基础设施难以进一步更新升级、技术投入捉襟见肘,产业只能勉强维持。产业联农带农方面除基本的土地租金、临时务工外,示范带动效果并不明显。
(三)人才短板比较突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不少脱贫村虽然在产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发展,但往往因为“人"的问题又限制了发展。受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城郊脱贫村人口流失较一般村更甚,吸引人流方面又远不及一般城郊村,加之老龄化的影响,人口不足成为振兴城郊脱贫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例如,S村户籍人口1393人,但常住人口长期仅保持在200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的占 70% 以上,50岁以上的占 95% 以上,40岁以下人口基本没有。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居多,中青年较少且多因身体残疾或缺乏发展动力等原因才长期在村,劳动能力普遍较弱,难以满足村内产业、建设等用工需求。外出人口大多常年在外,不少已经在城市定居,基本不参与村里建设发展。
(四)乡村治理效能较低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村级组织作为乡村治理最直接、最主要的参与者,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治理效能。城郊脱贫村村民在城乡流动间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感受最直观、意见大,往往还涉及征地拆迁的问题,治理难度更大。从S村实践情况来看,村支“两委"在治理实践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够深入。网格化、清单制、积分制等治理手段虽然已经在实践中运用,但既有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三、城郊脱贫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振兴"半城半乡”“多山少土”的城郊脱贫村指明了方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明确提出“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振兴城郊脱贫村明确了具体路径。因此,为有效应对当前挑战,可从城郊脱贫村自身位优势出发,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城郊脱贫村实现全面振兴。
(一)明确城乡融合发展定位
城郊脱贫村虽然地势条件普遍较差,但其作为城乡“过渡带"的价值并不因此丧失。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建设需要,即使开发成本高,有的城郊脱贫村也必然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纳入城市版图;但大部分城郊脱贫村还是要以乡村振兴的形式融人城市发展,这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激活这些城郊脱贫村的"过渡带"价值,必须明确其城乡融合发展的定位:一方面,要发挥好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守住耕地红线、生态底线,以青山绿水、乡村田园代替城市郊野绿带。另一方面,要承接好城市空间拓展,推动土地综合整治,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形成城乡融合的共生格局。
(二)推动城乡融合规划建设
将城郊脱贫村纳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范围,编制城乡融合专项规划,实施空间功能分管控,将城郊脱贫村划分为“城市功能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及“生态文化保育”。实行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将城市基础设施向城郊脱贫村延伸,既能通过城市建设冗余解决城郊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的问题,又能避免城郊脱贫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因缺乏统一规划而产生重复建设,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城乡“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的问题,提升城乡要素流动效率。
(三)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也是促进人员流动的关键。城郊脱贫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既要有城市元素,又要有乡村特色。一方面,可在城市功能拓展打造“城研发 + 城郊制造"模式,布局“飞地产业园”。利用位优势和较低的用地成本吸引企业入驻,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又能让村集体享受长期土地收益。另一方面,可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郊生产 + 城市场"模式,以城市大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品质农业产业。利用位优势吸引城市餐饮企业、商超与农户、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合同。通过完善生产、加工、仓储、服务全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推动生态文化城乡共享
乡村令城市居民向往的是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良好生态,以及淳朴、悠远、特色的乡土文化。城郊脱贫村具有乡村生态文化的全部要素,又具有位优势,可以让城市居民便捷地感受到乡村生态之美、领略乡土文化魅力。在推进城郊脱贫村城乡融合发展中,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视生态振兴和文化振兴,着力打造“生态文化保育”。加强乡村生态、文化与产业的融合,通过“农业 + 文旅”“农业 .+ 康养"等形式,吸引城市居民进村消费,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城郊脱贫村还应充分利用位优势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经常下乡,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丰富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
(五)推动城乡协同治理
城乡协同治理应充分利用城郊脱贫村位优势,推动城乡治理要素双向流动有机结合,改变传统城乡分治的格局。一是构建以街道为治理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圈,释放城市公共服务潜能,依托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为村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二是积极引导城市治理资源下沉城郊村,通过设立工作室、联络点以及担任法治村副主任等形式,以距离优势开展持续互动,引导城市治理力量直接参与乡村治理,以弥补村级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打破以户籍和土地为基础的村委会传统治理模式,大力吸引“新乡贤”“新村民”充实治理力量,扩大治理圈。四是学习借鉴优秀治理经验,更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机制,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以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城郊脱贫村全面乡村振兴。
作者:易亚东,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四级调研员、长寿八颗街道石马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鹏,市长寿八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