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建构

作者: 肖霖 王浩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基于此,本文通过厘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成逻辑,阐释其价值意蕴,旨在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上的助力。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成逻辑

科学的理论绝非凭空而降,其背后必然蕴含着独特的生成逻辑。《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1],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生成逻辑深邃、内涵丰富,具体地说,可以从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以及文化逻辑这四重理路加以论析。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催生改革

自近代以来,走向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热切期望,正是因为对现代化的不懈追逐,改革才由起初的萌生,直至现在不断深人推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回溯历史,1840年西方国家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华夏大地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暴行。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通途苦苦求索。其间包括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层次的现代化、以维新变法为开端的制度层次的现代化和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思想层次的现代化,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但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现代化的追求。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列主义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基本取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从此便明晰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各国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建设规律,便提出了“四个现代化”。1978年,我们党在历史性时刻对时代大势进行深邃审视后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1979年,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两天后,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意识到“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2],由于生产力发展受挫,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未能提高,因此更加坚定以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现代化发展。新时代,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揭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我们党在十余年的改革探索中生动绘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画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3]。在大历史观下,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呼唤中,才催生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伟蓝图。

(二)时代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开创需要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4]以大历史观放眼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呈现出内生式、接续式、串联式的发展轨迹,其在各个阶段的任务十分明确,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经过了200多年的历史,相对也比较从容。但中国作为一个外生型、后发式的国家,现代化则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各种矛盾和问题、困难和挑战是交织共存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在同一时空维度下,共时性化解西方现代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复杂难题。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难题,譬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如何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何对象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如何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能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5]。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开创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改革实践的不停歇、不止步来解答接踵而至的时代课题。

(三)理论逻辑: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研判要求改革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转变为生产力的桎梏。”6]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深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具象化呈现,随着生产分工的精细化以及个体需求的多元化,生产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必然与“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产生冲突。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难以调和时,便亟待从根本上对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同样地,矗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系列上层建筑,亦需依据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作出相应改变。不难发现,党领导人民从“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是对社会有机体内在矛盾运动的即时性、精准性回应。我们党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深刻洞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学习并运用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因推动改革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法宝,更是我们剖析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理论视域。以“两个结合"观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发生逻辑,不难发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赓续中华民族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的鲜明精神禀赋的当代表征和自我确证。从“改革"的发轫,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间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痕迹,映照着深邃的文化思想逻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革的伟大实践正是从博大精深、绵延千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诸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揭示着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指明了不断革新的必要性。事实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变革理念,变革的实践也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习近平总书记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告诉我们工作策略和方式需随时代条件变化来作出调整;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向我们阐释唯有遵循革新之道,才能促发展、促进步。可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和同向性。如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就是要“因时变”“随事制”,就是要“不法古”“不循俗”“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机械复现或简单否定,相反地,恰恰是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崭新样态,正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当代中国最壮丽的气象、最鲜明的标识。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建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追求和实践场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发展理路。尤其在与西方欧美式现代化模式进行文明层面的对比之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愈发彰显出深厚的价值意蕴,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贡献独树一帜的中国方案,在世界现代化发展中镌刻出鲜明的中国印记。

(一)超越资本逻辑:澄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决定》明确提出要“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基于对西方欧美式现代化模式“物本逻辑"的深刻洞察与反思所做出的判断。而中国式现代化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体系,在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批判中,开创性地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应然的“人本逻辑"价值立场,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一般而言,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于工业革命所引起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领域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和趋势。8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现代化历程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并且“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创造的以现代生产力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成果,这构成了现代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任何现代社会形式都应具有的、不可超越的普遍性物质内容"9]。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其普遍性体现在“普遍性物质内容”,特殊性则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作为根本指向,二者的耦合塑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自信和鲜明特质。首先,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交融、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新型现代化。在物质财富稳步增长、日益充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历史性传承和先进性开拓,积极汲取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超越了西方那种物质丰饶而精神匮乏的单向度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秉持“环境就是民生”的价值理念与伦理情怀,执着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陷入的现实困境,营造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崭新生态格局。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多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是有效驾驭资本的现代化。在支持引导资本健康良性发展,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积极效能的同时,不断强化对资本的合法、合规、合理监管。

“人本逻辑"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矫正了物本与人本相互排斥、彼此分离的畸形价值取向,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根基始终锚定在人这一主体之上,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二)坚持系统观念: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结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把握其认识与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效能以及各方面的协调性关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结构体系才得以成功铸就,并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全面协调使得"后发式"和"外生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多维度的并联式发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物质单向度发展窠白,而且冲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无法突破旧框架的制约而难以为继的窘境。《决定》通过精心规划的“七个聚焦”,对总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细致入微且极具针对性的实践部署,明确界定了各个领域划分的边界以及统筹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具体而言,在经济领域,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核心目标,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积极推动政府更好履行职能、有所作为,从而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在政治领域,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关键任务,致力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深人、更加扎实,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在文化领域,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全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领域,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一根本诉求,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态领域,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安全领域,聚焦“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这一重要目标,不断完善国家安全体系,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在党建领域,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一关键课题,持之以恒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宛如神经网络中的“突触”一般,紧密连接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维度,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与协同,构筑起多维全面且富有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崭新形态。这种形态以多面体的丰富样态生动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中的蓬勃图景,即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内嵌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多维结构。

(三)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变革

《决定》指出:“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理论视野下,革命这一范畴涵盖了两个关键层面:其一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所进行的自我革新与完善;其二则是以政党作为引领核心而发起的广泛社会变革运动。二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革命的完整内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在于借助无产阶级政党的自我革新之力,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转型,最终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变革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良性互动,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发展合力。

1.以认识论革新破除思想桎梏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野下,党的自我革命本质上是主体对自身认识结构的革命性重构。通过打破思维定式、涤荡错误观念,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规律的动态契合。思想认识的迭代更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0]一旦思想得以解放,那些长期隐匿于复杂现象背后、阻碍社会进步的问题便会无处遁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积极倡导和践行自我革命,正是立足于认识论的高度,以自我革命精神打碎根深蒂固的陈腐思想。如果没有自我革命的自觉和魄力,真正的思想解放就无从谈起,更遑论突破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实现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2.强化“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抓好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稳步推进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在此过程中,做到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塑造坚强有力、以上率下的领导核心力量无疑是重中之重。具体而言,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与业务本领,使其领导能力与领导水平更好契合改革要求、精准回应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在正确航道上破浪前行。

3.在实践中健全动力与约束机制

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有机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牢牢铭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展开积极实践。一方面,在实践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这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提供了实践场域和反思空间。另一方面,发展着的实践又会形成新的条件和基础,这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伟大变革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因此,既要打好“动力针”,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改革发展;又要挥好"问责剑”,对于那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懒政怠政、敷衍塞责、阻碍事业前进的不良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只有通过这种奖优惩劣、抑恶扬善的鲜明导向,才能弘扬真抓实干、务实笃行、追求实效的良好风尚,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全体社会成员深刻领悟改革的重大意义,拥护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汇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BKS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8-12-19(01).

[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09):4-6.

[5]田鹏颖.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J].理论与改革,2024(5):1-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9]郗戈,舒雅婷.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J].江海学刊,2023(5):28-3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5.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作者:肖霖,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浩斌,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胡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