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重庆投资智能体 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

作者: 林莉

2017年,重庆市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以"国家制定标准、地方自主开发、数据统一接入"的模式,开发建设重庆市投资项目在线服务监管平台(以下简称"投资在线平台"),初步具备了投资项目日常管理能力。但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传统的投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要求,亟需打造重庆投资智能体,进一步提升项目全周期管理质效。投资智能体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深度融合政策规划文件、审批流程要求、要素资源配置等多领域知识与数据,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动态决策与过程管控能力的智能化系统。其本质是通过算法模型,在项目投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

一、重庆市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项目生成环节信息识别不全、分类不准

一是锚定国家政策生成项目能力不强。由于各部门的信息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投资在线平台"归集各类国家政策、地方文件、行业规划方案等数据不够,系统整合学习能力不强,无法根据国家政策和现行相关规划智能提出储备项目方向建议。二是根据唯一代码识别项目能力不够。由于项目信息表单梳理不够清晰,关键字段辨识能力不足,对同一项目多次申领项目代码、同一代码不同项目名称等问题无法智能识别、纠错,导致一项多码、一码多项的问题长期存在,无法根据项目唯一代码对项目进行精准跟踪识别。三是按照项目专项管理分类不准。由于项目基础信息收集不全、识别不准,无法智能精准生成中央预算内项目、超长期国债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等各类专题项目库,造成同一项目在多库重复填报且信息不一致,既形成了无效数据冗余,也对项目的专项管理和综合分析评价造成了干扰。

(二)投资项目审批便利性不够、时效性不强

一是线上审批全流程未贯通。投资项目审批涉及16个部门、160余个审查审批事项,各业务部门现行系统对接不充分、线上审批服务未全流程贯通,项目业主办理手续需线下多部门来回跑。二是审批材料需重复提供。项目审批需提供材料累计300余份,涉及数据指标600余项,项目业主需按照一个单位一套甚至多套材料准备,审批便利性不够,浪费大量时间、精力。三是审批串联开展,效率不高。由于各部门的管理要求、审批架构等各有不同,部分审批要件互为前置,导致审批程序只能在部门间串联进行,拉长整个审批流程,降低审批效率。

(三)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一是问题产生后不能实时响应。重大投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卡点问题需要项目业主层层反映,从问题产生到部门核实情况、多部门协商解决用时较长,对工程进度有较大影响。二是跨部门协同解决推进不畅。项目推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责任部门,在问题交办督办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门之间协同不够、所在区县与行业部门沟通不畅等情况,导致问题反复转办,最终需要市政府领导出面协调,市政府督查室建立工作督办台账、跟踪督办才能推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推进效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四)各类要素资源保障统筹不足

一是要素资源数据共享不充分。由于投资项目审批审查数据分散在各相关部门,各项目的用地、用能、资金等要素资源需求相对分散,数据"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全链条未打通,建立项目要素资源台账和年度要素供给匹配计划难度很大。二是要素资源适时调整匹配能力不具备。全市项目推进过程中各要素资源使用匹配情况在动态变化,但当前无法实时归集供需两端要素资源数据,难以根据项目实际推进情况适时调整匹配资源要素。如项目财政性资金可按年初计划进行匹配,但项目推进过程中难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金融机构资金、社会性资本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及时跟进匹配资金十分困难。

(五)投资项目综合分析评价能力不够

一是尚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投资在线平台虽归集了大量投资项目数据,但尚未构建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具体项目、专题项目和全库量项目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数据模型。二是不具备认知分析综合能力。投资在线平台虽就项目数据开展了初步治理,但仅实现了信息化功能,要从单纯的技术工具进化为具备认知、思考、决策、创造能力的智能体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打造重庆投资智能体的建议

(一)强化规划政策学习和项目生成管理能力,形成投资项目“一个库”

一是整合归集部门政策文件,强化智能体学习生成功能。依托统一项目管理平台,强化各部门政策、规划方案共享“投喂”,提升智能体学习生成能力,重点围绕“从谋划到规划、规划到计划、计划到项目"各个环节,智能识别产业准入、空间适配基本要求,提升项目生成能力。以项目唯一代码为关键,形成“一张表"贯通项目要素信息,夯实全市投资项目管理根基。二是加强与国家政策衔接,自动抓取形成专题项目库。按照中央预算内、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专项政策不同要求和业务需要,设置关键字段标识,通过系统自动抓取识别分类,形成专题项目库,构建项目分类精准管理应用场景。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衔接,高效精准实现投贷对接。建立“投贷联动数字化服务"平台,将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各类重大项目资金需求计划适时推送金融机构,将金融机构各类金融产品信息定期推送项目业主,降低项目业主找资金、金融机构找项目的时间成本,助推政银携手做好项目资金保障。

(二)全面打通涉审批部门线上流程,实现审批服务“一码通”

一是各部门审批事项一键告知。系统集成涉审批各部门相关政策要求和流程规定,形成审批事项全流程清单,打造“一个人口"“一个出口"的全流程管理审批事务智能体。对业主提交申报信息进行智能初筛,系统判别所需办理的业务事项,确认事项办理流程及所需资料,一键告知项目业主,并自动将审批任务分送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审批小助手可智能回复各类问题咨询,降低项目业主多部门咨询、跑路频次。二是审批事项办理进度并联推进。依托项目唯一身份标识——投资项目代码,联动各审批部门业务事项流程,精准掌握项目审批节点信息。通过甄别节点数据、实时记录日志并反馈相关部门,实现项目审批流程并联审批、在线可览可调度,解决部分项目不能“马上就批、成熟就批"的问题。三是审批要件材料全程共享。全面归集项目所涉要件材料,建立证照、文档库,在审批全流程共享共用。各部门审批过程中生成的相关批复文件资料,自动流转到下一环节。所有资料一次获取、全程共用,避免让业主反复提供,进一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投资项目审批过程从“业主多头跑动,部门被动受理"向"数据全线流动,部门协同高效"转变。

(三)全面实时收集项目资源要素需求,实现要素保障“一张网”

一是提前预判需求。通过统一平台上的"一张表单”以及各流程信息,全面汇集梳理全市投资项目建设所需的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归集形成总体需求台账。二是实时监测余量。通过数据交互共享等方式,动态监测项目资源要素匹配使用情况,实时归集全市要素总体供给,优化完善资源要素池,实时监测余量。三是有效匹配供需。根据项目要素需求供给情况,按照项目重要程度,推动投资项目要素保障智能匹配,做好"项目一要素"间高效对接、平衡,最终实现投资项目要素保障从“要素底数不清,供需匹配不精准”向“供需台账清晰,项目要素高效对接"转变。

(四)全过程监测预警项目推进情况,实现项目调度“一屏览”

一是重点项目信息全面展示。针对市级重点项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设置个性化功能模块,通过现场传感设备,让使用者可从不同维度、视角直观全面掌握项目推进进度等信息。二是关键节点智能提醒。通过现场视频、进度数据等全面反映项目建设进度、投资放量等情况,同时,通过制定关键绩效指标、设置重要阈值,运用数字化手段跟踪监测预警,智能提醒相关责任部门注意关键节点情况,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实现投资项目过程监管从“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向"审批与监管并重,事中事后监管齐抓"转变。如,在项目进度低于阀值时,自动提醒项目业主核实项目推进是否存在问题障碍,提醒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开展现场核查。

(五)智能收集分办卡点难点问题,推动问题协调“一诉办”

一是问题自动归集流转。开发项目推进问题收集分办模块,将原有的人工进行的问题归集、流转分发两个环节变为智能操作,在全面归集各项目推进难点卡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智能分析,精准自动分办给相关区县、部门,有效提高问题分办效率和准确率。二是跟踪督办多跨协同。采用"节点+算法模型"的智能筛查模式,跟踪督办项目推进问题协调解决过程,采用各环节即刻触发、定时催办、定期督办等方式,全过程记录办理时间、办理结果,解决跟踪渠道单一、督办不及时等问题。三是办理过程形成闭环。设置生成问题办理过程清单,建立问题从产生、协调、督办至完成全流程数字档案,让问题办理过程可追溯,形成闭环督办机制,提高跟踪督办效率,实现投资项目调度监测从“人工线上线下反复填报,调度监测单向滞后"向“全流程在线推送调度,处理结果精准可视"转变。

作者: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处处长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2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