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探索

作者: 林受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要求“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尽管近年来,包括重庆在内的各地积极推动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但离“深”和“实"还存在差距,需要在深入了解、甄别研判、比对评价三个方面继续作出探索。

一、当前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治素质考察指标难操作,易千人一面

组织人事部门评价干部,主要依据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的干部基本条件,以及“六个是否、六个防止”,以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作为主要指标。由于指标高度概括,干部政治素质考察难以精准细致,评价容易千人一面。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本身具有内隐、复杂、可变等特点。政治素质作用于行为表现需要经过心理活动层面上的思想动机、行为意向、情境因素等中间环节,其过程中容易出现表里不一、言行不符的“两面人"问题。二是政治素质考察缺乏系统的操作指导。即使有"六个是否、六个防止"作参考,在考察过程中仍难以对抽象的政治素质进行准确定性评价。

(二)政治素质考察范围难把握,易以偏概全

综合分析研判干部"八小时以内"表现与“八小时以外"表现是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素质考察仍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干部“八小时以内”。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干部考察组难以把握被考察对象全部时间段的行为表现。干部一天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属于可考察的范围,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均在组织可控之外,难以有效把握干部全部行为表现。二是当前考察干部政治素质的方法在干部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适用性低。目前各地对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仍然离不开一查(查档案)两听(听本人表述与同事表述)三测评(单位测评、民主测评、谈话测评)等方式方法,对被考察干部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涉及面仍然较窄。

(三)政治素质考察信息难分辨,易隐匿实情

在具体实践中,被考察干部的知情人在谈话中主动如实反映被考察干部问题尤其是难以捉摸的政治素质等深层次问题较少。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情人易产生无关心理和外推心理。个别知情人因被考察对象不良的政治表现尚未损害到自身利益,不愿说;少数知情人知道问题所在,但出于自身特殊目的,在考察组面前却对被考察对象大加赞扬,以便组织迅速将被考察十部提拔任用,调离本单位。二是考察过程中沟通渠道不畅。由于干部考察组大多临时组建,除负责考察的专职干部外,其他成员引导知情人讲真话的方式技巧不多,知情者又往往不愿意向组织部以外的同志透露真实想法。同时,时间紧任务重的考察安排也缺乏足够谈话表达意见时间,造成十部政治素质表现素材收集困难、政治素质表现信息真假难辨。

(四)政治素质考察结果难运用,易主观臆断

“从抽象到抽象、凭感觉下结论”评价干部政治素质的固有模式,导致十部考察组的评价结论存在主观偏差,政治素质考察结果不客观、不准确。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组缺乏对被考察干部真实政治表现的综合研判。由于没有综合研判的硬性要求,为及时完成考察任务,考察组较少用心查阅被考察对象资料档案,往往未经研判就向组织人事部门报送被考察干部评价结论,对难以认定的政治表现基本是点到为止,评价也就容易抽象化和概念化。二是政治素质考察结果运用不足。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考察结束后,很少对干部考察资料进行归集和系统分析,加之政治素质方面评价内容趋同且偏少,也就无法为干部考察组提供依据和参考,也无法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加以运用。

二、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三点建议

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对干部的考察都可以归结到三条路径:一是通过知情者了解,比如个别谈话、民主评议等;二是通过存档材料了解,查阅干部档案、群众来信来访材料、有关会议记录等;三是通过适当方法直接观察、测试,了解被考察对象素质、能力和行为表现,比如考试、面谈、家访等。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的关键,在于如何强化三条路径的灵活运用和统筹施策。

(一)听其言观其行深入了解干部的政治表现,让政治画像更立体

重点是灵活运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式方法,以动态、全面、客观掌握干部政治表现。一是让干部本人自评,压实干部责任。建立干部政治表现年度考核必须评、半年干部业绩相关信息采集必须填、回访调研必须述"三必须"制度,让干部自己把参加党内学习教育、政治理论学习、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等的政治表现说具体、说清楚、说实在。二是让知情人谈透,缩小信息误差。建立考察谈话保密守则,严格考察谈话记录、归档规程,依规依纪处理泄露谈话内容行为,让知情人放心谈。针对不同考察对象,为考察组列必谈情况清单,为谈话对象准备谈话提醒清单,留足谈话时间,充分听取干部"管他的”“他管的"“他服务的"等知情人意见,从知情人对考察对象日常兴趣爱好、关键时刻表现、工作服务意识等的评价中掌握十部的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品行。三是让日常行为可查,实化印证依据。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层分级“一人一档"建立干部政治行为档案,坚持“实绩采集、实地了解、实战检验"纪实,归集干部年度考核评语、提拔使用考察材料、学习培训多维量化考核评价、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同事群众乡语口碑(外号花名)等,为准确评价干部政治素质提供多方位参考。

(二)察其表析其里甄别研判干部的政治表现,让政治评价更鲜活

重点是建立健全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对已收集的被考察干部基础情况进行甄别印证和比对分析,以鲜活评价干部政治表现。一是明确政治表现研判重点,建立研判遵循。日常工作表现,研判干部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和完成平时工作任务中反映出来实事求是、全局观念、团结协作等具体事例,印证被考察考核干部的政治能力;关键时刻表现,重点研判干部承接重要任务、承担重要工作、处理重要矛盾等的具体表现,印证干部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涉及切身利益表现,重点研判干部在教育培训、选派挂职、实践锻炼、换届选举、选拔任用时的言行举止,印证干部的政治忠诚;“八小时以外"表现,重点研判干部在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中表现情况,观察其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印证干部的政治自律。二是完善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健全参考坐标。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重大问题不请示汇报、制造或散播政治谣言、捕风捉影传播小道消息、履行管党治党责任不力等问题列入干部政治表现负面清单,综合研判干部一时表现与一贯行为、共性标准与个性特点、正向评议与反向测评情况,辨别政治上的“两面人”。三是推行政治素质和廉政情况“双鉴定”,压实组织责任。建立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及宣传、统战、政法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要求各单位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推荐干部,既要对人选的廉洁自律情况作出结论性意见,也要对人选政治表现作出结论性评价。四是实行历史考察档案和当前考察情况“双核对”,评准干部"底色”。建立干部考察政治表现核对清单,要求干部考察组对干部政治素质作出结论性评价时,将评价内容与干部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同行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相对比,看评价结论是否趋同,分析评价差距;与历史评价对比,分析干部成长变化是否与评价结论相吻合;与乡语口碑对比,看干部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情况,甄别干部是否存在“两面派”“两面人"情况,去伪存真,精准画像干部的政治素质。

(三)用其人看其效比对评价干部的政治表现,让政治考察更管用

重点是用好干部政治表现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的重要参考,以形成政治素质考察全闭环。一是把结果运用到干部培养中,让干部看懂。对有成长潜质但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的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偏弱的干部,强化政治实践历练,有计划地放到基层一线、安全稳定、招商引资等"吃劲"岗位、复杂环境、重点领域,提高政治定力。二是把结果运用到干部管理中,让干部"醒神”。把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结果作为改进和提高考察工作的重要参考,转化为干部工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堵塞漏洞的具体措施,提高考察工作质量。建立政治素质考察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以考察评语形式及时向干部反馈存在问题,强化督促整改。对政治"亚健康"的干部,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提醒函询、教育培训,筑牢政治思想根基。对政治上有问题的干部,按相关规定给予调整岗位、免职降职等处理。三是把结果运用到干部选任中,让干部"拎清”。把政治表现考察结论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指标,对政治素质好的干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普升职级、评先评优;对政治素质不过关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2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