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成渝古道保护利用 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作者: 周芳名 岳洋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四川广元的翠云廊古驿道,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要共建巴蜀文旅走廊。2024年12月5日,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上指出“要加快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做好文物遗址等文旅资源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串珠成链打造精品线路,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形、有色、有味。"活化利用好成渝古驿道,是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到川渝两地的政治要求,更具有为巴蜀文旅走廊“塑形”“增色"“添味”的巨大潜力。成渝古道是古代联系成渝两地的交通要道,是大一统国家促进全国互联互通的官道,也是巴蜀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双城之路”,被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成渝古道主要包括东大路和东小路,盆地南部是东大路,从成都龙泉驿经简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白市驿到重庆,全长500多公里;北部是东小路,从成都龙泉驿出来,在简阳与东大路分道,经乐至、安岳、大足、铜梁、璧山到重庆,全长约400公里。成渝古道重庆段共有263处古道遗存和关联遗产,类型十分丰富。近年来,成渝古道活化利用已纳人国家和川渝两地规划体系,有关区县发起成立了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发布了成渝古道主题旅游线路,加大了成渝古道的保护、宣传力度,古道文化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还存在困难和不足,亟须进一步加强成渝古道保护利用,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一、成渝古道保护利用中的探索创新

(一)注重区域协同

2022年5月出台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将成渝古道列为"三条精品旅游带"之一,意味着作为“巴蜀文化核心廊道"的战略价值已获国家层面认可。2023年12月,成渝古道中部沿线“两市五区”(内江、资阳、永川、大足、璧山、铜梁、荣昌)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签署《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标志着两地共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初步形成了系统性保护框架。2023年,大足高坪镇和安岳双龙街乡为共同守护小川东道沿线的金丝楠木,共同签订了《平安边界联防协议书》,由大足方出资,安岳方出地,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作出了有益的跨省协作尝试。2024年6月,泸州市政协与荣昌区政协联合开展"古佛山·道林沟景区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专题协商,并出台《助推道林沟·古佛山景区农文体旅融合发展联合协商议定事项清单》,提出整合两地资源、创建川渝共建4A级景区联合体的具体路径。当前,川渝两地已建立成渝古道联合调查工作机制,完成成渝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文物资源调查。同时,川渝两地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年均增长18% ,2024年联合投入超2.5亿元用于古道保护,联合保护工作效果显著。

(二)注重资源整合

“成渝古驿道非遗之旅"以结合成渝古道的人文地理特色和沿途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串联重庆一侧的朝天驿、走马镇、大足,以及四川一侧的双凤驿和龙泉驿五个科普站点,推动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线性整合。涪陵区图书馆通过梳理馆内珍贵史料,有力论证了古荔枝道起源于涪陵,为古驿道的研究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九龙坡走马古镇作为古驿道的重要商贸驿站,目前尚存古驿道遗址、古街区、铁匠铺、老茶馆、明清建筑古戏楼和孙家大院、慈云寺等较为丰富的人文遗址,走马古镇是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国务院列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九龙坡政协还编写了《走马识相》内部文

集,加深了对古道等文物的深入研究。

(三)注重产业创新

璧山"古道湾公园"以东大路、东小路等古驿道为脉络,复原来凤驿、老关口等14处历史场景,通过古驿站、梯田花海等主题场景,立体化展示成渝古道商贸文化与军事防御体系,并与枫香湖儿童公园联动,形成“文化 + 生态"复合型文旅目的地,成为川渝文旅走廊的重要文化地标。荣昌安陶小镇以“陶文化 + 旅游"为核心,通过陶艺体验工坊、国家级非遗研学基地及陶宝古街等载体,年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特色农业及陶产业年产值达13亿元。

(四)注重品牌运营

2024年9月,荣昌与隆昌共同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古道主题宣传季"活动,携手发布“双昌CP""东游记”“西游记"古道环线等6条主题旅游线路,串联璧山秀湖、大足石刻等众多古道沿线历史文化景点和自然景观。此外,联合打造“如梦南关道"沉浸式实景化演出,围绕成渝古道、驿道文化等内容,通过声光电的演艺讲述成渝古道故事,不断提高成渝古道文化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二、成渝古道保护利用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缺”在价值认知不足,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受城乡建设影响,现存古道不到原里程的 10% ,有的地方拆旧路、建新路,缺乏让古道"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的价值认知,整体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目前重庆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九龙坡走马段,也仅有1000米的古道遗存。同时,由于保护意识弱,许多地方未将古道及沿线遗址、传统、建筑等列入文物、非遗、历史建筑,古道本体保护级别偏低。调研发现,受益于2019年大足政府“重走小川东道”活动,大足小川东道的一些古老的建筑和碑刻得以发现,但很多遗存由于年代久远亟须进一步保护和重视。

(二)“难”在统筹协调不力,无法形成保护合力

成渝古道涉及川渝两地的多个市、区、县,仅重庆段就涉及8个区县,目前在古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过程中,区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紧密的协作,缺少统一的标准遵循和规划引领,难以形成保护合力。同时,在开发利用中,限于“文旅 + 百业"需多部门政策联动和高位统筹,市场主体规划、建设、生态、农林、文旅等部门难以形成高效合作。

(三)“弱”在基础设施不足,快旅漫游体验欠佳

成渝古道沿途的观景、休憩、消费、体验类旅游服务设施不足。缺乏自驾游、徒步游、骑行游、休闲游、研学游等旅游标识,服务区、加油站、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没有古道信息的系统引导,快旅漫游体验欠佳。调研发现,目前仅存的一些古道遗存中, 85% 的古道由于缺乏修缮,道路难行,极易给游客造成安全隐患。同时,旅游产品供给乏力,沿线乡村游、古镇游、农业游、森林游发展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核心路线。

(四)“乏”在研究宣传不够,引流量聚人气不足

成渝古道是一条商贸大道、人文大道、书画大道、美食大道、移民通道、状元大道和石刻大道,这里面诞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口口相传的传说。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深入地挖掘研究,绝大多数故事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调研发现,走马古镇虽然打造较好,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由于宣传不足等原因,目前游客量较少,整个古镇较为冷清。

三、进一步推动成渝古道保护利用的建议

(一)尽快编制《成渝古道活化利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建议将成渝古道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协同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近期和中远期目标。组织编制《成渝古道保护管理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修复原则及利用方向,并将其纳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保成渝古道的保护工作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契合。此外,建议将成渝古道保护利用融入古蜀道整体申遗工作中。成渝古道是广义蜀道的一部分,建议将成渝古道保护利用融入古蜀道整体申遗工作,推动川渝两地在古蜀道申遗小组下成立“成渝古道纳入古蜀道申遗专项小组”,将成渝古道申遗工作纳入古蜀道整体框架,统筹资源、协调政策,形成联合申报机制。联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进成渝古道保护利用工作,建立保护联动机制,并依托考古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完善川渝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系统梳理成渝古道沿线遗址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脉络,摸清家底,全面评估其文化价值。

(二)明确成渝古道保护利用“一核两带”的总体布局

一是建议以白市驿作为成渝古道核心展示带。白市驿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是著名的商贸重镇,具有重要的交通与历史价值。依托其现有的川剧文化、驿站文化、抗战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成渝古道保护利用核心区。

二是建议以东大路作为成渝古道牌坊文化带。东大路作为连接川渝的交通主干道,曾承担着两地经济、文化、社会联通融合的重要职能,大坪七牌坊、佛图关牌坊等沿线牌坊鳞次栉比,历史文化价值显著,通过牌坊修缮保护等方式,复原古道历史风貌,提升文化体验感,使其成为川渝地区重要的牌坊文化景观轴。

三是建议以东小路作为成渝古道石窟文化带。东小路则以其丰富的石窟资源集中展现巴蜀石窟艺术的精华,是一条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大道”,串联沿线的"潼南千佛崖—大足宝顶山—安岳圆觉洞"等石窟群落,依托数字化保护、考古研究、石窟修复等举措,建成川渝地区重要的石窟文化立体长廊。

(三)健全“成渝古道 + ”巴蜀文旅走廊的产业生态体系

一是完善成渝古道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升级沿线乡村公路,优化标识,提高通行能力,保障游客安全。设立“成渝古道旅游专线”,优化县域公交,推出“古道直通车”,串联主要景区、文化遗址和特色村镇,构建便捷交通网络,打通游客与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建设“智慧成渝古道"平台,提供在线导航、全景展示、文化解读、门票预约等服务,助力智慧旅游发展。

二是建议推动形成成渝古道博物馆“一总五分"开发格局。在走马镇设立“成渝古道博物馆”总馆,可设立“商贸文化"“川剧与非遗民俗”“川渝历史交往展区"等特色展区,利用关武庙、戏楼、八角井等现存历史文化遗存,复原“三街五驿四镇七十二堂口"的历史风貌,系统展示成渝古道的历史沿革、商贸文化、社会变迁,打造集历史研究、文化展示、商业体验、研学旅游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在涪陵设立“荔枝道博物馆”作为成渝古道荔枝道分馆。通过整合已有的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资源,利用场景复原、手绘地图、多媒体互动等方式,展示涪陵荔枝栽培、贡品运输等文化。

在大足设立“楠木廊道博物馆"作为成渝古道楠木廊道分馆。利用大足高坪镇、安岳双龙街乡的楠木生态保护区,围绕楠木生态系统、历史用途、文化象征、保护措施等内容,设立“野生楠木种群展示区”,打造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

在荣昌设立“客家移民通道博物馆”作为成渝古道移民通道分馆。荣昌是川渝地区客家移民的重要聚居地,通过移民史料、口述历史、民俗展示等方式,呈现客家移民进入川渝地区定居生活及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整合荣昌现有夏布博物馆的资源和内容,打造集文化研究、旅游体验、非遗传承于一体的特色移民文化博物馆。

在永川设立“永川茶马古道博物馆”作为成渝古道茶马古道分馆。依托成渝古驿道和茶马古道遗址、永川茶文化等物质文化遗产,重现永川茶产业发展历程,展示茶马贸易路线,促进茶文化传播。馆内设立“永川秀芽"茶文化体验区,开展炒茶、品茶、制茶等互动活动,焕发千年茶道新生机。

在璧山设立“璧山—內江状元廊道博物馆"作为成渝古道状元廊道分馆。璧山和内江自古文风昌盛,由唐至清,成渝古驿道沿线共走出14位状元,如杨慎、冯时行等巴蜀文化名人,通过结合璧山状元桥、内江花萼楼等成渝古道迹,采用"实物陈列 + 场景复原 ⋅+ 多媒体互动"的方式,沉浸式体验千年科举文化。

(四)创新打造成渝古道融合重庆城市精神IP的宣传矩阵

一是策划“成渝古道·坚韧之路"数字展陈。结合数字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依托重庆三峡博物馆等沿线博物馆设立专题展厅,沉浸式再现古道跋涉的艰辛与辉煌。

二是策划"成渝古道·忠勇之路"主题文创。建议整合江津聂荣臻故居、铜梁邱少云纪念馆等14处红色遗址,结合荣昌夏布等非遗开发"手工包""手绢""抗战急救包"等文创产品。

三是策划“成渝古道·开放之路"主题活动。建议发行"古道一卡通·通关文牒"联名门票,依托永川秀芽、奉节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利用“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等有利政策举办成渝古道国际茶马集市。

四是策划"成渝古道·争先之路”的文化走廊。以“古道 + 高速立交 + 高铁"复合廊道,依托龙泉驿、白市驿和石桥铺等成渝古道核心节点布局"古道数字文化产业创客小镇”,川渝高校数字项目优先入驻创客小镇孵化器。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社会调查实践及基本经验"(项目编号:24CKS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周芳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文史教研部主任岳洋,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研究生责任编辑:粟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qxz202503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