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

作者: 张发明

川南渝西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近年来,川南渝西地区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川渝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的主要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川南渝西地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5项,省市级非遗项目超过150项,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较为完善

从2006年国家首次公布非遗保护目录以来,川南渝西地区建立了涵盖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区县级的非遗目录体系。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多位、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300位。各市区县均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落实了编制、人员和经费。先后开展多批各级非遗申报命名工作,切实抓好项目传承和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吸引国家级、省市级大师设立工作室50余个,吸引文化创意与经营管理人才5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非遗产业人群30余万人。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示范阵地基本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川南渝西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非遗工作站10个、省市级非遗工作站30余个。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4个、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22个。建有省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6个、省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47个。建立省市级非遗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3个、省市级非遗特色小镇6个、非遗旅游线路5条。特别是2007年6月9日,由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重庆文理学院非遗研究中心承办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首个数字化非遗虚拟博物馆,对推动川渝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兴未艾

川南渝西地区建立了经济社会发展协作、文化旅游营销联盟、文化旅游环线、教育共同体等系列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依托非遗项目,组织开展了相关跨区域文旅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自贡灯会自1964年以来已举办29届,近几年来每年游客达到200万人以上,成为了川渝乃至全国文化旅游品牌。铜梁区通过举办中华龙灯艺术节,达到了“办好一个节会、传承一批技艺、壮大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铜梁龙灯会”被确定为中国春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大足宝顶庙会前后一周,数十万的香客、游客来到大足宝顶参观和朝拜,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此外,宜宾国际名酒文化节、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等也具有较大影响。

(四)非遗项目其他关联产业较为发达

川南渝西地区积极贯彻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高度重视非遗项目其他关联产业发展。2022年,国家级非遗关联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00亿元,省市级非遗项目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50亿元。其中,宜宾五粮液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泸州老窖营业收入超过250亿元,同比增长21.71%。古蔺郎酒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荣昌陶瓷工业园先后引进唯美集团、惠达卫浴、金意陶陶瓷集团、简一陶瓷公司、北京创导工业、北京奥福等一批国内高端陶瓷项目,项目总投资92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内江隆昌市与高校联合开发制作夏布刺绣、夏布服装等30余种工艺新品,培育打造名优品牌,并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将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夏布产业实现年产值约3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37%以上。

二、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川南渝西地区目前还没有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目录,国家级项目总量偏小(低于川渝平均水平)、种类偏少(民间文学类、传统舞蹈类、传统医药类等缺项),省市级及以下项目挖掘不够、影响不大,与川南渝西地区在川渝两省市中的经济地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发展定位不相匹配。

(一)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

从川南渝西地区现有的2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来看,地方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有经济开发价值项目的挖掘,如五粮液和泸州老窖、古蔺郎酒酿造技艺等,而对民间文学类、传统舞蹈类、传统医药类等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经济价值大的非遗项目过度开发利用,以及造成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重心的偏移,甚至会忽略对濒危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一些非遗项目过度商业化,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群众性、大众化体现不够。

(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

从若干年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来看,地方党委、政府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在任期内能带来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便较为积极,而那些真正濒危、具有特色或前期投入较多、较长时期看不到利益的项目,则很难有效实施抢救和保护。同时,对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其传承人也表现为注重短期、局部利益和文化浅识,不愿意真正参与到非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中来。此外,在非遗项目的利用与开发中,文化品牌意识仍较为薄弱,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对外宣传不够。

(三)重传承人才,轻经管人才

川南渝西地区每项国家级、省市级甚至地市级、区县级非遗项目,都明确了1~2名甚至多名代表性传承人。对一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等问题,地方党委、政府通过鼓励招收学徒、组织培养引进等举措,都在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随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非遗保护与传承亟需现代经营管理人才和现代组织方式。而目前,除三大白酒非遗技艺外,组织方式仍以家庭小作坊、个体户或小微企业为主,缺乏有先进理念、宏观视野、艺术修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的组织方式,直接制约非遗生产性保护能力和效果。

(四)重文旅融合,轻跨界融合

由于文旅融合较好地兼顾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经济性与社会性、生产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推行。但是,非遗跨界融合不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制约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跨产业融合不够。除文旅融合以及三大白酒非遗技艺关联产业发展较好外,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跨产业融合模式和关联产业。其次,跨领域融合不够。这主要是非遗项目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够。例如,由于老一辈非遗传承人陆续去世,如果没有采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留存音像,一些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同时,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利用新媒体宣传非遗及其相关产业明显不够。第三,跨区域融合不够。虽然近年来川南渝西地区建立了系列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但是跨省市文旅活动组织开展得不多。这主要表现为组织开展的一些文旅游活动仍然存在规模小、参与少和游客体验感较差、对外影响小等问题。同时,一些区域共通的非遗项目单独申报成功后,区市县之间特别是跨省市区市县之间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学习交流不够,直接制约非遗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区域影响力。

三、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进路

融合是一种创新方式,是“1+1>2”。川南渝西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融合创新。其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点。

(一)跨门类融合

这里主要指不同门类的非遗之间,或者非遗与其他门类技艺的融合。首先,国家级非遗项目,往往是多项非遗项目的融合。例如,铜梁龙舞,就是彩扎、打铁花以及川剧、音乐、武术、舞蹈、杂技等非遗项目的融合。又如,宜宾抬阁(大坝高桩)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非遗项目于一炉,造型优美,场面壮观。其次,非遗项目与非遗项目融合,能够产生新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和技艺。例如,荣昌夏布和荣昌折扇融合,就产生了荣昌夏布折扇。荣昌夏布折扇的出现,让折扇本已没落的实用性进而升华成观赏性、艺术性、收藏性,两项国家级非遗的融合,使荣昌夏布和折扇的价值,以及夏布折扇的制作技艺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荣昌夏布折扇制作技艺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如,把宜宾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江津烧酒酿造技艺和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相融合,“好瓶装好酒”,有利于“酒”和“瓶”价值的双提升。具体而言,非遗跨门类融合,具体包括相同层次、不同门类,不同层次、不同门类,以及同一地区、不同门类,不同地区、不同门类等非遗技艺的融合模式。

(二)跨行业融合

这里主要指不同行业的非遗之间,或者非遗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具体而言,非遗跨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有:一是“非遗+文创”模式。即依托非遗开发文创产品。例如,荣昌依托夏布开发“夏布书画”,邀请书画大师在夏布上创作书法和中国画等书画作品,很好地运用了夏布耐保存、不褪色、纹理美、质地挺括、颜色古朴等特点,是馈赠、收藏、装饰的上乘佳品。荣昌夏布书画问世之初,一时“荣昌布贵”。又如,荣昌工艺陶将荣昌陶制成摆件、饰品等各种工艺品,使荣昌陶既有看点,又有亮点,还有卖点;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还有收藏性。二是“非遗+技艺”模式。例如,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就是制盐行业与钻井技艺、晒制技艺、机械制作技艺等的深度融合。又如,泸州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就是伞骨制作技艺、湿糊伞技艺、熟桐油制作技艺等的深度融合,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荣昌陶器可以与绘画、柴烧等技艺相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陶器的艺术品位。三是“非遗+城建”模式。例如,荣昌区投资15亿元建设“夏布创业基地”,投资8.6亿元建设“中国安陶小镇”和“中国夏布小镇”,使非遗产业和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特色小镇和重庆市非遗特色小镇。

(三)跨产业融合

这里主要指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或者与非遗相关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

从横向看,非遗跨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文旅融合。这主要基于非遗及其保护与传承大都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等特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据测算,一个年接待能力达10万人次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可解决300多名农民的直接就业问题。非遗向旅游资源转化过程中,旅游是加速器。文旅融合在增强游客文化体验的同时,能很好地为非遗开辟活化路径。实际上,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可以与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非遗+旅游”模式可以深化拓展为“非遗餐饮”“非遗小镇”“非遗线路”“非遗景点”“非遗工坊”“非遗展演”“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节会”等模式。例如,很多非遗其产品本身就是名特食品,“非遗餐饮”可以说是最广泛、最直接、最快捷、最见效的保护与传承。荣昌夏布小镇、荣昌安陶小镇、大足宝顶镇、隆昌金鹅镇、泸县福集镇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小镇”。“非遗线路”可以将各非遗景点串联起来,在过去与现在的转换中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工坊”是非遗保护生产性保护理念推出以后出现的新模式,借助生产活动,能够在实现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传承精神价值。

从纵向看,非遗跨产业融合的具体方式是垂直整合。垂直整合也可以说是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非遗及其保护与传承是一个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基本上涵盖一二三产业。例如,夏布的生产涉及麻的种植、收割,属于第一产业;然后编织、加工,属于第二产业;再后销售、出口,又属于第三产业。同时,一个非遗项目可以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搞活一方经济。以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酿造技艺为代表的“酿酒经济”自不必说了,就是自贡灯会、铜梁舞龙技艺,就会带动材料生产、扎制务工、表演就业、人气聚集消费、内外贸易等全产业链发展,加之其广告功能、品牌效应、精神愉悦等文化供给,所以说非遗的垂直融合能力是非常强的。具体而言,非遗垂直融合可以归纳为一二三产业互融模式、地域特色融合模式或不同主体融合模式,等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