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主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 张国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重庆市丰都县是传统农业县,乡村是丰都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强后劲。丰都县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统揽,聚焦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未来靠谁来下地种田这“乡村两问”,突出以党政“一把手”为重点的责任主体、以新农人为重点的市场主体、以家庭为重点的社会主体、以党支部为重点的服务主体这“四个主体”,全力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把乡村建设成为丰都人民喜欢的样子。2023年,丰都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列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突出党政“一把手”抓实责任主体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抓住“一把手”,就抓住了“牛鼻子”。一是保持政治清醒。履行第一责任,首要的是扛牢政治责任。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农业稳则天下安、农村兴则全局兴、农民富则国家强的现实逻辑,跳出“三农”抓“三农”,切实打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制约,以“邑有荒土愧俸钱”的责任感把“国之大者”落到实处。二是树牢底线意识。政治上清醒,关键在守住底线。守好粮食安全的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责任任务分解好、把惠农惠民补贴落实好、把供应链条建设好,确保粮食绝对安全。守好耕地保护的底线,落实刚性指标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制度,扎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利用等工作,牢牢守住106.8万亩耕地红线。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百日攻坚”五大行动,健全蹲点包干、定期调度、闭环管理、精准督导、晾晒比拼等“五大机制”,开展防贫监测帮扶“敲门行动”,让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三是强化担当精神。守得住底线,前提是有担当精神。丰都是重庆中心城区的“菜篮子”,中心城区消费的牛肉每7斤有1斤、鸡蛋每5个有1个是丰都提供的。扛牢农业大县担当,坚持“以规模带市场,以品牌带效益”,按照“一人两场三集中”工作思路抓发展(“一人”即新农人,“两场”即共富农场、家庭农场,“三集中”即集中资源抓加工、集中力量抓服务、集中优势抓品牌),推动以肉牛、鸡、榨菜为重点的“一主两辅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发展,持续当好主城都市区的“菜篮子”。坚持为实干者担当,聚焦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服好务、解好难,让他们茁壮成长。着力为担当者担当,坚持对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建立健全关心关爱、激励奖励等机制,适当提高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考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比例,让大家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发扬务实作风。担当精神,来源于干部的本事和作风。干部能担当,必须练就“两把刷子”。坚持“上接天线”,做到静下来研究,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市委的工作部署吃透吃准,寻找契机、把握机遇,策划包装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好项目,用好用足政策资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下接地气”,做到沉下去调研,把民情摸透彻、把资源摸清楚,了解农民的所思所盼、发展的难点痛点,不能浮于表面、高高在上,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坚持“左顾右盼”,做到走出去对比,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真正把好的做法、好的机制学回来、用起来,找准工作的突破点。
二、突出“新农人”培育市场主体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十年后60后下不了地、70后80后不愿下地、90后00后不会下地,现在靠谁来振兴乡村、未来靠谁来下地种田成为必须答好的“乡村两问”。答好“乡村两问”,核心是解决市场主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面对西南山区乡村产业缺人、发展缺魂的现状,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关键在于通过社会化服务、品牌化培育、市场化拓展等方式,培育规模适度、生命力顽强、机动灵活的新农人,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一要抓实组织发动。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县乡两级工作专班,系统构建和完善新农人登记、监测、管理等工作体系,通过党组织统领、新农人引领、行业协会吸纳等方式,推动在乡人争当新农人。依托异地商会、基层商会、乡贤会等组织,推动人回乡、心回家、力回引,已有723人返乡自主创业成为新农人。二要突出产业带动。新农人发展,产业带动是关键。围绕丰都资源禀赋、优势产业,依托恒都公司、光明食品、华裕农科等8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新农人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细分领域共建链条,带动建成百亿级肉牛全产业链和榨菜、鸡等特色产业链,推动丰都牛肉进口、榨菜出口、藠头出口全市第一,活鱼出口全市唯一。支持新农人发展乡村旅游、民宿餐饮、避暑康养等业态,在祈福文化节、丰都庙会、南天湖冰雪旅游季和啤酒露营音乐狂欢季等节会活动中服务配套,拉动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6%。三要强化要素驱动。从新农人所思所盼、急难愁盼入手,抓好要素保障、解决突出难题,让新农人一心一意抢市场、抓订单。设立5000万元新农人发展专项资金,开发“新农人贷”“肉牛养殖贷”“特色产业险”等金融产品,成功放贷2.7亿元,解决钱的问题;建立用地保障组,开辟新农人用地审批“绿色通道”,解决地的问题;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肉牛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推行一个主导产业1个服务团、一名新农人1名科技特派员,协同解决技术问题。四要注重多方联动。新农人发展,需要政府、社会、自身各方努力。36名市管干部对联系乡镇(街道)新农人包干服务,790名县管干部“点对点”全程帮扶,推动解决问题1300余个。整合县农广校、腾讯“丰收号”、132个实训基地(点)等资源建设新农人学校,开展“打工式”“师徒式”培训,让新农人在田间地头学真本事。构建“1个县级+10个行业+30个乡镇(街道)”互助体系,打造新农人互助会41个,建设集“交流答疑、产品展销、商务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人会客厅,推动市场协同、产业协作、跨界互补。目前,丰都已培育新农人4053人、联结农户4.41万户12.71万人。
三、突出家庭强化社会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体。没有家庭和睦就没有社会和谐。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农民是主人,家庭是主体,必须抓牢抓实。一是抓好家庭建设。坚持“党建为魂、家庭为根、组织为本”,大力弘扬以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为内核的孝善文化,持续开展“十大孝善人物”“丰都好人”、好儿媳、好公婆、最美家庭等评选,通过举办乡村大讲堂、家训诵读会、家教交流会、家风晒讲秀等活动,形成弘扬家庭美德、传播良好家风的好风尚。坚持“不另起炉灶、不乱铺摊子”原则,统筹农家书屋、乡情陈列馆、村情(史)馆、闲置校舍等阵地,建成一批集学堂、礼堂、食堂于一体的“新丰书院”,开办家长培训学校,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清单制,全面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风在每个家庭落细落实。二是开展家庭监测。参照监测贫困户,探索建立一套家庭状况监测体系,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档案、家庭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进行家庭分析、收入监测、问题评估,及时发现共性问题,高效解决个性问题。抓好帮扶政策研究,统筹志愿服务组织、群团组织、互助组织等资源和力量,完善困难家庭、特殊人群等联系帮扶机制,让社会资源和社会爱心进入到每一个家庭。三是鼓励家庭互助。家庭互助是中国的传统。聚焦解决留守儿童失管脱管、家庭教育失位缺位等问题,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激励探索创新,成立家庭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互助服务中心、新丰家长学校(总校)、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联合会等4个实体机构,建成家庭教育互助会41个、覆盖留守儿童7648人,并实现本地区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审查逮捕案件件数、人数大幅下降。聚焦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三化”叠加趋势,建成养老互助会31个,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养老服务站63个,村级互助养老点137个,并提供文化娱乐、健身康复、日间照料、短期介护、社会代养、上门护理等服务,切实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互助服务和自我管理。聚焦把农民工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完善党建带工建、党群联动发展机制,在全县30个乡镇(街道)成立农民工工会、共吸纳5.55万名农民工入会,梳理编印服务事项清单,积极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活动,抓好法律维权、落实大病救助、开展政策代办等服务,让外出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四、突出党支部建强服务主体
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基层阵地上的战斗堡垒,是基层党员和群众的“主心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党支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冲在服务“三农”第一线。党支部是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主体,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一是聚焦服务农业,按照“集体的性质、市场的机制、实体的形式、共建的模式、共享的目的”思路和“人人参与、村村实体”原则,探索打造“1个县级+30个镇级+312个村级”强村公司矩阵、总资产达4.51亿元,建成肉牛养殖、物业购置等共富农场317个,飞地共建香葱共富农场2000亩,2023年带动农业市场主体新增3519家、增长490%。二是聚焦服务农村,坚持“家庭互助,院落自治”,按照“一院两会三事分流”工作思路抓好乡村建设和治理(“一院”即和美院落,“两会”即互助会、联席会,“三事分流”即“大事”“小事”“私事”分类分责处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全面推进农户房前屋后“垃圾归桶、畜禽归圈、柴草归堆、物品归顺”规范整治,让院落更美;以“新丰书院”为依托,建立互助会、联席会,探索养老、生产、建设、教育、医疗等互助,发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实行院落联席会决策机制,确保村里的事情村民当家作主;推行“三事分流”机制,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政府快办、“村级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事项”协商共办、“村民群众个人事项”群众自办,让政府、社会、群众各归其位,自治作用充分发挥。累计创建市级人居环境示范片13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55个,包鸾镇成功入列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三是聚焦服务农民,抓好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等工作,优化股金、薪金、租金、酬金等利益分配机制,打造“新农人+强村公司+共富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共同体,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全面清零、村均超30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市前列。牵头发展一批农业服务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与小农户密切关联,是带动小农户的主体力量。围绕“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把乡村振兴的人才凝聚起来、资源整合起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团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通过技术论坛、技术沙龙、技术研讨会等互学互鉴,通过农资统购、产品统销等互帮互助,通过信息共享、品牌共育等互利互惠,建立经纪人制度,借助乡镇供销社搭建畅通高效的产品购销渠道,把服务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对农民、农村等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服务主体中建立党支部。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着力建堡垒、聚合力、优服务,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党员分布状况的新变化,按照“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主导、协办而不包办”的原则,在乡村振兴的组织机构中、产业链上、新农人中、农民工工会里,探索成立党的组织,更好发挥好领导和服务作用。本着怎样有利于服务“三农”工作、怎样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就怎样设置的原则,在服务“三农”的机构、组织、团体中建立党组织,帮助多方协调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确保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有效率、有温度地开展服务。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