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破解山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四大难题

作者: 唐克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也是山区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短板。脱贫攻坚战以来,一些山区农村依托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发展了一批短平快的到户产业项目,为增加群众收入、改变贫困面貌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为代表的农村普惠金融仍然面临申贷手续办理难、承接项目选择难、生产经营管理难、风险隐患防控难等四大困境,亟须从体制机制上持续创新突破,加快补齐工作短板,为山区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构建助贷服务体系,破解“申贷手续办理难”

由于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农村资本市场要素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普遍面临着抵押物缺乏、申贷程序繁琐等问题,银行惜贷现象突出。借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成功经验,丰都县相关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助贷服务体系。

(一)健全助贷队伍

搭建区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服务平台,在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设立金融服务组,在乡镇(街道)设立金融服务站,在行政村(社区)设立金融服务点,整合打造助贷员、指导员、管理员“三支队伍”。其中,由驻乡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帮扶干部组成“助贷员”,主要负责普惠金融产品政策宣传;由农技干部组成产业发展“指导员”,主要负责指导农户因地制宜选择和发展增收项目;由银行客服经理组成普惠金融发展“管理员”,主要负责贷款审批和资金监测,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配套激励政策

针对广大农村抵押物不足现状,丰都县全面推行农村信用贷款,出台支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特色养殖贷、“新农人贷”等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建立适度规模风险补偿金,引导银行按风险补偿金的10~40倍放大贷款,并对按期还款农户实行全额贴息。加大对“三支队伍”的激励力度,将信贷工作纳入“助贷员”年度述职并作为评优推先的重要参考,将项目增收情况作为乡镇涉农项目、工作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将信用评级、审核放贷作为银行分支机构绩效奖励的重要内容。

(三)优化申贷程序

为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丰都县尽可能精简放贷流程,大幅压减并一次性告知申贷资料要件,大幅精简办理程序,将办理周期由目前20个工作日左右压缩为5~10个工作日内。丰都县适应互联网时代变化,创新面签制度,由原夫妻双方到场“面签”变为手机终端现场“网签”,由农户进银行“单个签”变为银行进村“集中签”。同时,承贷银行要将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支行,由乡镇支行授信放贷,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二、构建增收产业体系,破解“承接项目选择难”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农村普惠信贷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特色产业这个核心。丰都县针对山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部分农户不知道选择什么增收项目等主要问题,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思路,抓大放小地构建骨干产业发展体系。

(一)精选主导产业

丰都县立足山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实际,集中力量、收紧拳头打造肉牛、土鸡、榨菜、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每个区县形成“一主两辅”特色产业格局。丰都县着眼“全产业链”,加快引进一批产品研发、特色种养、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项目,不断延伸产业“微笑曲线”,让广大农户在产业发展各环节找到适宜的项目。同时,突出产业融合,着力以“旅游+”理念布局一批农旅、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打造一批西部山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二)突出龙头带动

丰都县注重大龙头带大产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业发展生力军,打造形成一批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要强化产业协同,既培优做强打造“链主”企业,力争孵化上市,又扶小扶弱培育小微市场主体,把广大贷款农户培育发展成为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农人”。要鼓励贷款农户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提供产业链配套服务,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稳定增收。

(三)强化利益联结

丰都县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劳务增收、股权分红等模式,鼓励贷款农户全方位参与生产经营,获得资产佣金、收益现金、劳动酬金。同时,大力推行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经营的“三统一分”模式,支持农户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自愿将贷款资金入股或自行发展订单式生产,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抱团”发展。

三、构建指导服务体系,破解“生产经营管理难”

由于农村普惠金融承贷主体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的单个小农户,不能大规模运用现代科技、农具和管理,经营管理过程粗放,成本居高不下。丰都县为提高广大农户使用农村普惠金融的积极性,着眼于弥补社会化服务缺失,建立健全到户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指导服务机制。

(一)健全服务机制

健全省市、区县、乡镇三级专家科技特派员队伍,整合利用各类土专家、“银发”老专家等资源,实现“一乡镇一指导组、一村一产业专干、一户一服务员”。丰都县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定期发布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清单,引导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种养大户、致富能手、“新农人”等组建农机耕种收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粪污专业化处理等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时提供优质安全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服务。

(二)整合服务资源

丰都县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分片区、行业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互助会,搭建常态化交流互动平台,编印到户产业发展技术规范指导手册,构建各类APP、Web端、公众号、微信群、快手、抖音等信息服务矩阵,动态更新指导服务、农户需求两张清单,加强供需对接,点对点帮助贷款农户解决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提升培训质效

丰都县整合农业、乡村振兴、科技等培训资源,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学院、“打工式”“师徒式”教学实践培训基地(点),并将普惠金融支持的产业项目列为培训内容,鼓励县内龙头企业、新农人就近开展实岗培训,将培训是否合格作为产业项目实施前置条件。同时,通过“理论宣讲、现场指导、经验交流、实地观摩”等组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培训,快速提升贷款农户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培养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形成“人人都是专家、户户都要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破解“风险隐患防控难”

为防范农业发展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要建立健全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安全使用的风险管控机制。

(一)健全监管机制

丰都县建立健全帮扶干部、镇村干部、承贷银行“三位一体”的跟踪监测机制,实行助贷员每季度上门跟踪监测一次、指导员每月技术指导一次、管理员全程监测资金安全等常态化的“三查三看”机制(查产业规模、看资金额度是否匹配,查资金流向、看使用方向是否合规,查管理责任、看贷款资金是否安全)。同时,强化乡镇(街道)贷后管理和银行专业监测,主动上门提供贷款回收业务和财政贴息服务,努力纠正“为贷而贷”行为,及时收回用途不合规贷款。

(二)规范银政合作

丰都县明确由区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与银行签订以执行基准利率报价LPR放贷、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为核心的《银政战略合作协议》,每年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细化明确银政合作责任边界。同时,建立政府、银行监管机构、承贷银行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全面实行金融机构正负面清单制度,有效避免重复贷款、重复贴息和非生产性支出等现象发生。全县强化风险补偿金监管,约定政府和银行按比例分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对符合补偿条件的农户先行进行风险补偿,补偿后依法追缴。

(三)深化分类处置

丰都县严格落实提前还贷“激励”、到期贷款“提醒”、贷款逾期“催收”、恶意逃债“惩戒”等风险防控“四制工作法”,分类强化信贷管理。对提前还贷户提高一个等次授信,通过动态授信给予再贷款支持。同时,采取推送短信或入户提醒,对出现的逾期贷款限期追收,对恶意逃废债贷款户进行联合惩戒并取消财政贴息、列入征信“黑名单”,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公开曝光,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生态。

作  者:重庆市丰都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张 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