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黄顺君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都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即“五育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之中是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存在论意义和回应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缺乏现状的双重需要,构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则是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德智体美劳“三全育人”协同体制机制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守正创新,又是提高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新时代高校面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和劳动教育对人的教育的实践生存论意义,使得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独特思政育人功能也愈发凸显,对于新时代“五育融合”和“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人才既要注重育才更要注重育人,并且育人是根本,而育人的根基又在坚持以德为先。如果说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劳动教育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路径。在资本拜物教的无形侵蚀下,当代一些青年学生被异化劳动和资本拜物教所同化,养成享乐主义人生观,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幻想一夜暴富的奇遇,对劳动对教育的存在意义缺乏必要认知,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尊重,甚至缺乏基本的劳动生存技能,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问题。对此,必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强调劳动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的生存论意义。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培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由创造性个性劳动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涵养崇高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奉献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诚实劳动才是人世间一切财富价值和幸福的终极源泉,让学生知晓人生的困惑和生活困境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够破解,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一切辉煌和成就也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够获得。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3],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新时代教育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向“五育融合”转变,强化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的实践本体论地位,为新时代学生德智体美劳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坚持以劳树德锻炼学生的心性品德,坚持以劳增智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坚持以劳强体提高学生的体能,坚持以劳育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为新时代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协同实践路径,坚持以劳动教育的主体性激发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全员育人的主体性,坚持以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畅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的阶段性,坚持以劳动教育的社会性提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多样性。

(三)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新时代是一个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时代。与西方教育制度为资本主义培养人才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尤其有助于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信仰,自觉坚持个人劳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强劳动实践技能中遵守劳动纪律,在承担社会主义劳动义务的同时享受相应的劳动权利。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把个人人生价值与国家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意志,形成回报国家和社会的优良品质,践行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初心和使命。

二、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困境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教育、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互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累了大量劳动教育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及其个人等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还存在协同育人功能认识不明、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不全和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够等方面的困境。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认识不明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课程思政教育深入实施以来,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把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受到劳动工具论、技能论和改造论等传统劳动观的束缚,对劳动教育存在重视劳动的知识性和技能性,忽视劳动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也比较模糊,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依然将劳动教育依附于传统应试教育之上,认为劳动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应试教育不足的素质教育,把劳动教育降低为单纯的素质能力教育或者体能教育,而对劳动教育本身蕴含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政功能缺乏必要认识,模糊资本主义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本质区别,从而导致在认识观念上忽视劳动教育的思政功能。另一方面忽视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教育的本体论或存在论意义,把劳动教育仅仅理解劳动改造或体力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仅仅当成教育的工具,把劳动教育德育功能与知识技能学习对立起来,重视劳动的智能和体能教育,忽视劳动的美德和审美教育,没有认识到劳动对人的本质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存在论意义。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建构不全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师生、家庭及其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五育融合”育人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在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在劳动与教育、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等方面存在“两张皮”现象和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劳动教育体系呈现“碎片化”现象,其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课程系统性不够。由于缺乏系统观念,有的高校尽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并没有把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片面机械地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并没有在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政内涵;有的高校无论在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都很少涉及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性不足。由于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育人理念和劳动教学实践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原来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教育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造成了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理论与劳动教育实践的“两张皮”现象严重,没有凸显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思政育人方面的实践存在论或实践生存论意义。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够

劳动教育资源是劳动教育的有效支撑。无论是要提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质量还是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思政功能,都必须充分对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劳动教育主体所拥有的无形有形育人资源进行大力整合。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思政课程方面投入了大量教育资源,也发挥一定成效,但是在课程思政一体化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新需求,对高校原有的分散思政资源提出了很大挑战,其突出表现在校内和校外资源两个方面整合不够。一是当前部分高校对校内劳动教育资源整合不够。高校校内劳动资源整合不够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分散,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的劳动教育教师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内部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分散,实习岗位、勤工俭学和校内有偿劳动服务等多种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没有充分整合,使得大学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有效劳动教育。二是当前部分高校对校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其企业的劳动教育资源来弥补自身开展劳动教育资源的不足,没有与科技创业和劳动服务就业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没有充分利用劳动模范自身所拥有的独特劳动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先导示范的积极作用。

三、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路径

劳动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方面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和劳动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劳动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推进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树立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和整合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资源。

(一)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

协同育人理念是实现协同育人的思想基础。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良性协同互动。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关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思想,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本质的误读,摒弃中外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狭隘偏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内涵、尊重劳动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核心要义和具体要求,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是劳动德育、劳动智育、劳动体育和劳动美育的有机统一,突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的存在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意蕴,明白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五育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手段、工具和形式,而且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动“五育融合”教育起到本体论作用,既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具有本体存在意义,又对学生最终促进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本体存在论意义。

(二)建构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