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交通强市 奋力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作者: 许仁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近年来,重庆市交通行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扣国家战略定位,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为交通发展总抓手,以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为重要牵引,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引领交通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一、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123456”交通强市战略架构,建立完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体系”,实现规划、建设、枢纽、运营、治理“五个一体化”发展,努力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路先锋,支撑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推动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成型,川渝间省际通道达到36个。“2小时重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至渝东北、渝东南基本实现2小时畅行。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900公里、5000公里,港口货物、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5亿吨、8000万人次,基本实现3小时周边省会、6小时北上广通达。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川渝交通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交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办公室专题会议,制定印发川渝交通一体化和交通强市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五年行动(2023—2027年)》《交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2023—2027年)》,修订完善《支持交通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强化政策保障力度。
四是抓好评价问效。用好交通强市建设指标和监测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区域指标30余项,定期开展评估,实施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绩效评估。
二、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工作推进情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四年来,全市交通累计完成投资4017亿元,“十四五”前三年完成投资较“十三五”同期增长22.4%。特别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一年来,完成交通投资1116亿元、同比增长9%。已将1435公里公路、航道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168个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交通规划中期调整,库内项目中央补助资金规模可达624亿元、创历史新高。重庆、成都成为全国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并取得六大成效:
一是交通战略地位升至国家顶格。党中央、国务院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成渝地区首次比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最顶格的交通战略部署。定位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重庆成为全国首个拥有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
二是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西部前列。川渝间省际通道达到28个,双核间加快形成高铁3通道、高速6通道。全市高铁、高速公路里程面积密度、内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及吞吐量均为西部第一,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西部第二、全国第六。在铁路方面,成渝中线高铁成为全国首条预留提速400公里/小时条件的高铁,渝西高铁是全国首个当年批工可、当年实质性开工建设的国家干线铁路,渝昆高铁川渝段全面进入铺轨阶段,重庆东站实现封顶。在高速公路方面,新建成江津至泸州北线、铜梁至安岳、巫溪至镇坪等3条高速公路,川渝间高速公路省际通道达到18个,渝陕两地首次实现高速直连。在水运方面,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全面提速,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和吞吐量均达到2.2亿吨。在民航方面,完成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屋面及幕墙施工,提前投用34个远机位,202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466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六,重庆新机场选址获批。
三是交通一体化成为跨区域合作示范。推动交通规划“同图”,川渝联合印发《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10余个规划方案和年度重点任务。项目实施“同步”,同步在建高铁、高速公路、航道项目9个,同步推进5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川渝合资共建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枢纽运营“同向”,合作开行全国首个跨区域品牌—中欧班列(成渝),年开行量全国第一。运输服务“同频”,川渝间年日均开行高铁动车125对,日均高速公路车流量12.8万余辆。跨省公交达到22条,川渝通办事项达到19个,开展综合执法协作140余次。工作推进“同轨”,组建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工作专班,召开川渝交通合作联席会议10次。
四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量质齐升。牵头建立“13+2”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打造国际物流综合运营平台,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一体化运营。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17.8万标箱,班列开行数量、货值均为沿线首位,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衔接超9万标箱、占比超过50%,重庆已基本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五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典型标志性成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长江船舶污水“零排”模式等9项标志成果在全国推广。川渝联合发布全国首个智慧高速公路地方标准,成渝地区被交通运输部纳入交通执法协作试点示范五大片区之一。重庆东站打造标志性高铁门户枢纽,建设站城一体化高铁新城。中欧班列(渝新欧)运邮入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最佳实践案例,小巷公交入选全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
六是数字交通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加快汇聚数据资源,推动公路、港航等3批次共100余项交通数据实现川渝共享。印发《数字交通建设方案(1.0版)》,谋划形成“轨道突发智处”等26个“一件事”应用,以及“渝运安”“渝你同行”等3个纳入市级“一本账”。投用高速公路智慧收费车道817条,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
对标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要求,交通强市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渝西枢纽能级不强,全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量仅30%经渝西枢纽集结,对中心城区功能疏解不够。二是对外通道不畅,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运能饱和,川黔铁路能力利用率超过90%。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日均待闸船舶超1100艘,平均待闸时间达12天。三是一体互联不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渝西地区4个“1小时交通圈”尚未完全形成。
三、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的推进路径
2024年,交通强市建设计划投资1910亿元,其中市交通运输委计划投资1155亿元,新开工11个、建成14个重大工程,高铁在建规模突破1000公里、通车里程突破1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500公里。
一是互联互通实现新提升。强化双核联动、两翼协同,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一体两核多点”新格局。完善现代交通网络,力争8月份开通渝昆高铁川渝段,实现30分钟到泸州、1小时到宜宾;开工建设西部首条8车道智慧高速公路,建成梁平至开江高速公路,新增川渝省际通道2个、累计达到30个。提升渝西枢纽能级,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综保区冷链产业园等6个项目,支撑成渝中部崛起。
二是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基本建成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四向对外大通道,支撑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加快推进中缅等方向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突破20万标箱,力争完成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建成长江朝涪段4.5米深水航道,实现长江5000吨级船舶常年满载通行。
三是市域网络取得新进展。持续完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引领加快建成“2小时重庆”。启动建设渝宜、黔江至吉首高铁和重庆站改造。开工5条、建成8条高速公路,高速对外通道达到31个。开工涪江航道整治等3个项目,建成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等4个项目,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3亿吨。基本建成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主体工程,提速推进重庆新机场前期工作。
四是数字交通迎来新突破。以数字重庆建设为统领,强化整体推进,加快点上突破,构建“1+3+N+X”数字交通体系,打造数字交通大脑,推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行业治理3个领域数字化转型,上线运行“渝运安”“渝你同行”“轨道突发智处”等26个“一件事”应用,加快实现交通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
五是降本增效展现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运输服务业,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实施交通便捷行动,加密跨省公交、同城化公交,实施轨道交通分担率提升方案。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开展第五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创新江海直达等联运模式,全面应用多式联运“一单制”。
六是改革创新打造新亮点。落实“三攻坚一盘活”要求,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支持国有交通企业盘活资产,拓宽筹资渠道。完成2项及以上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验收推广,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优秀任务。抓好“邮运通”试点。发布成渝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区域标准体系成果。
作 者: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