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最具梁平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底色
作者: 谭功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024年1月5日,重庆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梁平成功召开。会议指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础支撑。1月12日,重庆市梁平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梁平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特色高效、人才集聚兴旺、民风向上向善、生态优美宜居、组织坚强有力的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2月19日,中共梁平区委党校和美乡村学校揭牌成立,在全区正式拉开了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拼”序幕,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构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前列、做好示范。
一、彰显“五子登科”资源优势,聚力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指明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梁平区1000平方公里“巴渝第一大平坝”风调雨顺,自古以来就是巴蜀粮仓,素有“梁山熟,川东足”之美誉。怡人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丰美的特色农业资源:稻子、竹子、柚子、鸭子、豆子,号称“五子登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乡村产业发展好。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五子登科”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食品工业基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融入重庆市“3+6+X”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以预制菜产业为主,优质稻、梁平柚为辅的“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生态,聚力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加快建设一批预制菜原材料供应基地,提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效。
(一)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双增”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扎实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高质量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全力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损,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202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00万亩、36万吨以上,统筹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万亩。
(二)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助力西部预制菜之都打造
以建设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为载体,加快建设100万亩粮油、100万亩果蔬、100万头生猪、1000万只家禽等预制菜原材料供应基地,提速建设粮油仓储物流加工园、长垫梁龙溪河流域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区、冷链物流园、净菜加工等重点项目,全面融入国家蔬菜产业集群、稻谷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百亿级粮油产业基地、百亿级畜禽产业链,不断提升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能级。推进区域内农产品生产、初加工与全区食品与农产品深加工(预制菜)协同发展,乡镇(街道)主导产业配套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场地,促进商品化处理,初加工转化率保持在75%以上;村(社区)以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为重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产业全链条增值、农民多渠道增收
大力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每个乡镇(街道)培育形成1~2个在区内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体系健全。示范村(社区)要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培育1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率不低于80%。深入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建设。持续打造“万石耕春·丰味梁平”等区域公用品牌,每个乡镇(街道)形成1~2个农产品品牌,提高综合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持续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在乡镇(街道)建立电子商务中心,村(社区)建立村级物流服务站(网点)。
二、构建“五级联动”创建机制,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美好的村居环境,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推动浙江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最快速、农村产业最兴旺、乡村环境最宜居、农民生活最富裕、城乡发展最协调、基层治理最高效的省份之一,探索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就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载体,统筹布局乡村“三生”空间,着力构建“区、镇、村、院、户”示范创建“五级联动”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激励群众参与,加快创建十个样板镇、百个和美乡村、千个和美院落、万个示范农户,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持续提升乡村品质品味,加快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具有梁平辨识度的巴渝村景。
(一)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一件事”,持续提升乡村整体风貌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防止“千村一面”。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文旅赋能、特色鲜明、“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积极推动“三师一家”参与乡镇(街道)、村(社区)规划编制。优先选择相对中心村开展示范创建,在规划中要明确适度集中居民点,增强对周边偏远村民的集聚效应。充分挖掘和保留乡村人文特质,有效保护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古树名木等。选择不同场景开展乡村小空间塑形铸魂行动,围绕乡村规划、风貌管控、蓝顶治理、宅基地盘活、殡葬管理、古迹保护等“一件事”作为小切口推进。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加强生态修复,实施绿化美化彩化,禁止乱搭乱建。推广运用《重庆市梁平区农村住宅设计通用图集》,加强房屋风貌引导,新建(改建)农房使用通用图集比例达到90%以上。
(二)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持续实施农村“五网”建设工程,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行动,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开展数字乡村网络发展行动,健全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差异化扶持机制,引导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全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深化拓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个革命”,动态清零农村黑臭水体,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9%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创建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2%以上。
(三)构建“五级联动”机制,切实做好“示范引领”文章
充分用好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在梁平召开这个契机,构建“区、镇、村、院、户”“五级联动”示范创建机制和“1265”工作体系(“1”做好全区面上干净整洁,“2”以“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和乡村小微空间塑形铸魂为抓手,“6”从办好用地规划、风貌改造、蓝顶消除、闲置盘活、坟墓整治、古迹保护等“一件事”切入,建立统筹推进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全面动员机制、赛马比拼机制、整合投入机制等5项机制)。要细化量化创建标准,分类制定具有梁平辨识度、全市示范性的创建细则,选择组织领导有力强、发展基础较好、工作机制明晰、群众参与意愿强烈、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镇、村、院、户,开展示范创建。发挥和美乡村学校理论授课、现场观摩、交流探讨等教学服务、成果展示作用,全面挖掘、全面提升、全面展示各镇街、各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原创做法、先进经验,将示范引领的效应转化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效益。
三、深化“五治融合”善治模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现代化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要坚持政治是根本、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自治是目标、智治是手段的工作定位,深化“五治融合”善治模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五级书记一起抓,深入实施“头雁领航·强村富民”工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积极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组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动村党组织“评星定级”,扎实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加大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发挥。坚持培养与引进、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广阔舞台,真正培养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
(二)推动乡村智治善治
积极衔接全市“渝农大脑”,加快绘制农地“一张图”、健全农信“一本账”、完善农事“一张网”、建设农品“一码通”,打造更多具有梁平辨识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持续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以深化机构改革为契机,优化调整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方式业务重塑、流程再造,完善乡镇职责事项“两张清单”,提升基层治理清单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清单制”“积分制”覆盖率均达100%。在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治理工作品牌。
(三)塑造乡村文明新风
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有序提升和完善镇村文化活动阵地,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逐步形成宣传倡导、日常监督、表扬奖励闭环治理机制。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选树活动,扎实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水平,传承激活乡土文化,涵养优良乡风民风。要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持续营造乡村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四、推进“五大平台”迭代升级,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用,持续提升富民强村幸福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