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 加快创建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
作者: 吴大雄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作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10个功能平台之一,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梁平区竹山镇位于明月山麓深处,地处明月山·百里竹海市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以竹为主的山林覆盖率达86%。近年来,竹山镇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融入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聚力打造践行“两山论”样板地,加快创建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示范镇。“竹山变金山”成功实践亮相党的二十大闭幕式央视特别报道,“乡村小微湿地+”发展模式得到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入选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是国家卫生镇、市级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镇、川渝最美文旅小镇。
一、聚焦生态保护,厚植绿水青山底色
竹山镇主动把一域工作放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局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牢牢把握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中的责任和使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厚植绿水青山底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有序关闭煤矿、石膏矿、采石厂等资源开采型业态,划定生态保护区,强化关闭矿区生态修复,全部完成露天采矿矿山复绿。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低效竹林改造,开展观赏竹、大径竹等品种改良,提高笋竹产量、提升竹林品相,竹山镇现有成片竹林近5万亩。用活梁平区“国际湿地城市”平台,全域推广“乡村小微湿地+”模式,持续推进竹林、溪流、湖泊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域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健全完善公共区域清扫保洁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持续加强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治理工作,生产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全面消除,辖区内出水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二、聚焦绿色发展,壮大生态特色产业
(一)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化
一是建设核心景区景点。按照“全域康养·四季度假”的旅游定位和“独步五湖四海”的景区布局,优化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核心景区景点品质和配套服务,借助竹海风光、溪流湖泊、传统院落、驿道驿站、禅宗文化等旅游资源,建成观音洞、猎神居、寿海等景区景点20余个,正加快推动百里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二是培育明月山民宿品牌。围绕“百里竹海·百里星宿”目标,大力发展竹海乡村民宿产业,打造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有墨林竹院、梦溪湉园、梁山驿、明月汇等精品民宿和各类农家乐100余家,乡村民宿群能同时提供1000余个床位、3000余个餐位,“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回归之旅”入选全国精品主题旅游线路。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竹风光、竹资源、竹文化、竹工艺,因村制宜打造了集吃、住、游、商、购、娱于一体的乡村商业街、夜景打卡地——猎神三巷。应时应景举办民宿消费季、采笋节、晒秋节、生态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文旅市场宣传推广,实现小活动、大效益、可持续。发展以休闲康养、亲子体验、采摘体验为主题的假日经济、城郊经济、夜间经济,用好梁平区“中国西部低空之城”平台,谋划发展低空旅游经济。
(二)高效科学利用竹林资源
一是大力发展笋竹经济。用好梁平区“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平台,建设笋竹食材基地,围绕明月山绿色有机农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笋竹经济,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空间。种植林下竹荪菌、羊肚菌等菌类食材,推出竹笋、竹荪、竹酒等生态产品,培育“全竹宴”美食品牌。发挥高山海拔、气候、水源优势,发展太子参、独角莲、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培育“龙溪源”“百里槽”生态绿色大米品牌。二是发展竹林制品加工。加强山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竹木采伐利用效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开发经营山林,发展竹木深加工产业,加强竹木类商品品牌建设,提升竹木资源产业化水平,提高6万亩林地亩均产出效益。
三、聚焦乡村建设,提升生活宜居品质
(一)坚持乡村规划引领
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规范村镇规划建设秩序,强化乡村建设风貌管控,做到与山水自然环境融合,存量房屋院落风貌逐步改善提升,增量建设行为做好引导,重要节点因地制宜,一庭院一策划、一房屋一设计。坚持“修旧如旧”,保护修缮古村落、古院落,实施风貌微改造,注入竹木元素、山水内涵,实现精提升,留住昔日乡愁记忆。聚焦道路沿线、河流沿岸和村庄院落等重点区域,打造竹林景观、湿地景观、农耕景观,不断提升竹海小镇、竹海村落生活品质,逐步形成具有竹海特色的乡村风貌。
(二)提升生活居住品质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8处,铺装污水主管网35公里。开展生活生产垃圾治理,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体系和餐厨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置体系。整合“四好”农村路、通达通畅工程、“一事一议”等项目资源,硬化农村公路40公里,贯通与川渝毗邻乡镇道路,实现行政村、行政组互联互通。建成百里竹海交通服务区、竹山镇客运站,开通了旅游公交专线和农村客运班线。全域完善水电气视讯铺设安装,铺装天然气管线80余公里,建成自来水厂1座、调节性水库1座,铺装自来水主支管网100余公里,巩固提升集中供水设施。
四、聚焦文明善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一)推进“141”实战实效
实现一中心统筹、四板块协同、一网格响应和一平台支撑的“一网覆盖”目标。做好数据归集、核心业务和“一件事”三项核心工作,实现基础数据、核心业务和工作流程“一图掌控”。梳理核心业务形成架构图和流程图,明晰网格“6+1”重点任务,平台精准派单、各级照单履职、工作闭环管理,网格发现问题直达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跨层级和板块指挥调度,快响快处。打造乡村民宿数字化治理“一件事”,围绕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梳理需求、场景、改革清单,建立耘农旅—民宿数智化平台,适时监测预警民宿运行情况。
(二)全面推行积分制
培育文明善治乡风,细化乡村治理积分项目设置,在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平安建设等中心重点工作中,根据“四治”情况量化打分,用积分兑换、红黑榜公示等方式,提升村民参与村庄治理主动性,提升积分治理有效性。开发运用数字乡村积分系统,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积分制”数字化,完善奖罚机制,促进正向引导,提升治理效能。
(三)践行“枫桥式工作法”
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村规民约,组建生态护卫队、风险防范队、矛盾调解室等自治组织,引导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立村社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革出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建立乡镇法律服务站和村社法律顾问制度,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
五、聚焦促农增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全覆盖成立村社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稳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对现有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确认集体经济成员股权,以合作分红方式,释放惠民富民红利。组建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摸排整合闲置房屋、林地荒山等资源,引进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成立强村公司,集体资源入股景区建设、乡村民宿,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二)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与各类市场主体、城市工商资本的深度合作。通过“三权”分离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改革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盘活农村闲置建设土地,让堂屋变商铺、农房变民宿、竹林变景区,村民人均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作 者:中共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