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任务—图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县域知识生产
作者: 张波 曹芸芸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全新表述,是党中央统筹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和决策,是我们党对乡村发展建设规律的认知升级和实践深化,实现了新时代全面推进强村富民的经验、任务和图景三维耦合。随之,党中央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被置于建设农业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一系列一体化表达和政策细化。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做好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四个方面的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践样本,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成功经验和标志性成果复制、扩散的方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具可感可及。同时,有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研究也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富有创见性的学术成果。从既有研究来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要从三个理论维度展开:其一,从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维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以有效触发“城乡现代化的‘偶联效应’”[2],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性思维,不是简单地以城带乡,而是更多地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式发展,实现乡村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性治理;其二,从县域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维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缩小三大差距为重点,以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缙云模式为主线”[3],对标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本质要求,建设融合美好生活诸要素和谐统一的新时代农村,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农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三,从乡村建设利益相关者的主体维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上下双向互动的有机联动方式、共建共享的和谐互利理念”,采用参与式治理的行动策略,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完善各方利益分享机制,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建设美好愿景。因此,如何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落实为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样态,有效激活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各项乡村建设的知识增量;如何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功经验转化为乡村建设的知识生产实践,推动其实现在地化的知识生产;如何推动基层地方政府高效进行和美乡村的知识生产更具多样性指导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都成为当前需要思考和破题的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设问,本文以C市L区为样本,回归县域面板的治理空间,观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场域,以期探索适合中国本土情景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知识生产样本,为更好地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丰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知识生产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实践方案。
一、理论阐释与框架设置:L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本选择的理据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迭代升级,从“美丽”到“和美”的一字之变,全面反映了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乡村建设实践与时俱进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知识生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知识生产的主动性表现为经验形态的知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利用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全面系统的政策设计在政策创新中形成省域面板的有效治理样本,构建一套自下而上的知识生产体系,依靠“在全局中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政治动力,形成具有标识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治理经验,并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更大范围地政策试验进行系统理论建构,最终形塑为一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时代典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知识生产的自主性表现把中国乡村作为方法,在中国乡村治理经验基础上守正创新,集合农村农民田野实践、基层政府政策试验扩散、中央政府宏观认可推广的三维互动关系,让农村治理回归到中国农村场景、实践和发展之中,彰显中国乡村治理知识生产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方法。纵观中国乡村建设知识生产的过程,“政策专家关注知识生产的科学性;利益相关者关注知识生产的民意导向;地方官员关注知识生产的兼容性。决策系统对不同维度的诉求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知识建构。”[4]公共政策的知识生产是一个特殊的政策创新过程,主体形式多样、工具选择多元、实践框架灵活是政策试验实施、政策成果扩散和政策情景重构的复合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实践是一个典型政策知识生产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者通常以简化社会事实与人的向度的方式,通过提供能容纳多方利益诉求的标准化政策知识获得更多支持,而政策执行者则需要面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他们需要再生产出可操作的实践性知识。”[5]由此可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层实践探索是一个集政策扩散和政策知识再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基层积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实现普遍性、一般性知识向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的赋能,提供一种政策的框架和行为参照;另一方面,基层将普遍的经验与各地具体的实际相结合,构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新空间,激活经验学习的外溢效应,将经验与具体的政策情景融合共生,并结合基层具体情景进行改造和创新。这种基层治理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遵循“经验习得—任务驱动—具象图景”的理论逻辑,参照经验范式,理解经验的内在机理,解析实践行动框架和具体任务,获取相应的政策支持,推动习得经验转变为具体的治理图景。
本文以县域为基本面板,确定C市L区为观察样本,考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县域知识生产是如何按照“经验习得—任务驱动—具象图景”的理论逻辑,立足县域实际和乡村发展情况,践行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积极整合利用县域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巴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L县是C市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巴蜀粮仓,素有“梁山熟,川东足”“十万公粮送成都”的说法和赞誉。L区位于C市东北部,面积1892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8个乡镇,常住人口6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L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10个功能平台之一——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核心板块。L区三次产业结构比11.5∶48.5∶40.0,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1%,分别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全市2.1个百分点,先后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名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0家。农村“三变”改革全域覆盖,“三社”融合全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5亿元,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5家、高素质农民及农村致富带头人500余名;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示范区。近年来,L区乡村治理成效显著,创建“党建+”品牌34个,数字化乡村治理工作经验案例全国推广,承担全国“探索数字乡村治理建设机制”改革试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竹山镇猎神村“矿山变景区、竹山成金山”经验亮相党的二十大闭幕会特别报道。
二、经验习得与任务驱动:L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学习的过程
经验是知识生产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基于自身实践的知识总结和理论抽象,兼具感性与理性的思维特征,集中表现为一种可流动、可补益、可验证的液态知识。“经验素材的跨领域挪用,并能视为中国古人构造其概念语言的核心机制,即经验作为‘近’所象征的熟悉性,能被用作一种模型,帮助理解和谈论‘远’的东西,当然也包括抽象概念。”[6]可见,经验可作为一种理解和可沟通的媒介,重建人们对一些抽象或者新生概念的理解力,增强人们思维的场景化和行动的可预见性。典型经验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的治理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家治理的各方面,“保持和发挥了我党传统的政治优势,强调渐进性质的、局部的增量创新,对于维护基本的利益格局和在此基础上作出试验性的改革具备重要意义,是对治理理论整体命题的升华。”[7]“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是浙江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自然村为单位,以县域治理为单元,通过治理理念创新、体制机制系统重构、方式方法聚合生成和城乡互动关系时代重构,形成的一项全面推进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作为一项立足浙江的政策实践,‘千万工程’提供了全国乡村蝶变的先行实践和宝贵经验。”[8]如何实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组织学习,激活有效的地方知识资源,创设经验落地情景,实现经验向治理效能的转化,考验着基层政府的知识生产能力和创新治理效能。在调研中,L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重经验习得和任务驱动互嵌,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转变为体系化、系统化的整体性乡村治理,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框架,实现在地化、本土化的知识再生产,进而有效反馈于乡村振兴的诸情景,动态适配多元复杂的乡村治理实践。
(一)经验习得:L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学习的知识范式
L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学习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构建完备准确的知识范式,着眼于政策细化,结合本地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典型经验的转化,再生产与自身治理场景相匹配、能够明晰规定乡村治理方向或者治理方式的本土化政策知识。L区强调在县域中进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知识再生产,“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地域协同均衡发展,不是一项局部工程,而是城、县、乡村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地域发展共同体中,县域成为一个抓手。”[9]在典型经验知识生产中,L区通过“看上边”策略准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政策精神实质和基本指向,系统全面探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基本政策模型样态;凭借“看旁边”策略观察各地学习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先进做法,优化本地化知识生产的方式方法;立足“靠自己”策略缔结本地化场景和知识体系,培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本土化情景融入、政策创新动力,提升政策精准细化水平。其一,在“看上边”中实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政策理解和知识凝结。L区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找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方向和路径,在政策文本中系统总结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中央精神框架,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准确理解把握‘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战略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任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个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两项关键举措,并以举办全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专题研讨班方式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进行系统学习,推动典型经验转化为县域集体行动的共识。其二,在“看旁边”中对照市域实践要求融合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全国性实践创新性知识。L区按照C市市委提出的“聚焦产业特色高效、人才集聚兴旺、民风向上向善、生态优美宜居、组织坚强有力,突出改革驱动、数字赋能,深入实施‘四千行动’,聚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创业的新热土、群众美好生活的新场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基本政策要求框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省域、市域和县域的先进经验,确立了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区,奋力打造更多具有L区辨识度的乡村全面振兴标志性成果的基本建设目标,构建系统化、体系化的政策体系,确立基于县域的行动框架。其三,在“靠自己”中激活本土乡村治理知识储备和文化资源赋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创变发展。L区立足传统农业大区的优势条件,以经验为介质,在融合共生中实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与自身固有经验集合式知识生产和适应性政策细化,全面整合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58项国家级表彰的治理经验,深度挖掘乡村振兴这个最大潜力,积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全市样板、获评全国先进。
(二)任务驱动:L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组织学习的行动框架
在知识再生产过程中,经验推广的关键是将习得经验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分解为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选项,把典型经验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执行策略,充实基于典型经验的政策工具箱,形成协同有力、精准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在基层治理中,基层政府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任务目标落实的最终实施者。基层政府的有效运转就在于高质、高效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每一项任务。”[10]任务驱动是典型经验有效传播和可视化表达的参照系。L区在学习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中构建了“目标—任务—策略—成效”的闭环式政策知识生产体系,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整合资源、变革组织、创设场景、系统推进各项任务达成,破解从统一经验习得到复杂地方贯彻执行的适应性难题,达成中央引导、市域控制、县域整合和农村创变的有机统一。其一,强化党建统领,迭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体制机制。L区有效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压实区级部门属事责任、镇街属地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把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注重典型引领与整体提升结合,积极抓好示范创建,着力打造一批五星级示范村,确保到2025年全区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面达标。其二,强化系统集成,提升政策供给能力。L区整合集成县域涉农政策,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投入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模式,推动各类要素精准投放、释放叠加效应。同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好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强化人才支撑,深化“三师一家”下乡服务,接续实施乡村人才和农产品加工人才培养专项,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实施“乡村CEO”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其三,提升赛马比拼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激情。L区优化专班推进、赛马比拼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全区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鼓励各镇街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开展示范镇、村、院落、户创建,选出表彰一批先进典型,持续激发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L区强化考核评价,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区级部门和镇街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纳入领导班子运行评估和群众口碑评价机制,从严从实开展常态化督查督导。同时,L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十百千万”示范创建为抓手,引导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向想干事、能干事的镇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