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城市更新惠民生

作者: 汪子雄

2024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城市治理的诸多工作须靠基层党组织这一战斗堡垒和社区平台去贯彻落实,为此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因而,总结和推广民主村社区的成功经验,希望为其他基层社区治理提供有益方案,共促广大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案例剖析

(一)基本社会治理创新的特点

民主村社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总占地面积580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现存建筑153栋,覆盖(民主村、劳动一村、直港大道)3个社区,涉及3万多居民,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城市更新项目。2021年,九龙坡区作为全国首批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民主村片区是九龙坡区首个启动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该片区建筑老旧、公共设施缺失、安全隐患突出,在九龙坡区城市更新项目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历史底蕴深。民主村片区原为重庆“百年兵工厂”建设厂家属区所在地,始建于1889年,是中国近代24家军工企业之一,传承着百年军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群众期待高。片区汇聚了建设厂的老职工及后代、城市新居民、创业就业新兴群体,不同群体对社区的配套设施、生活环境、营商环境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期待。三是烟火文化浓。民主村片区原有的网红美食、餐饮文化,加上更新后涌入的新商家、新经营模式,整个社区充满着浓厚的市井烟火气。四是人文新貌亮。更新后民主村片区呈现出“完整社区”的良好形态,成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新居”“新城”期待更加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和人文风貌建设。

(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情况

民主村片区实施城市更新中,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围绕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新路径,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党建引领惠民生。创新打造“网格+”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为基本框架的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引育结合促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20多家网红产业,升级打造民主村综合市场、社区食堂、社区巧匠坊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升级消费场景,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为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守正创新彰人文。坚持以文化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深挖片区历史文化、乡土人情,开展老物件、老照片征集活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全新文创景观,将建设厂文化融入城市更新。四是数字治理提效能。建立了“1+3指挥中心”,打造“云上民主村”智慧化平台,持续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困境

结合民主村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现有各项资源,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面临以下困境。

(一)公共服务供给难

一方面,居住人群数量多与社区专职人员少形成对比。片区内面积1. 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 4万余人,流动人口1. 1万人左右,其中“一老一小”5000余人。3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合计不足30人,人均服务量高达800余人。另一方面,人员结构多元与利益诉求差异化协调难。城市更新后的民主村片区成为老一代与新生代、老居民与新群体、居民与商家的共同栖居地,面对不同的思想和利益诉求,需要在思想引领上有更多办法、下更大功夫。

(二)治理创变难

社区更新后,新的就业创业群体和大小服务商、下沉的机关事业单位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纷纷入驻,需要充分整合用好现有资源,带动发展社区和建设“完整社区”发挥最大力量是个需要研究的难题。一方面,治理模式相对单一。依靠传统治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完整社区建设,新的治理方式,如“四方共治”机制、数字化治理等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全新治理模式,各类问题不能高效化解。另一方面,治理方式亟须创新。社区由老旧小区转变为焕新小区,社区新规范需要建立健全,实现从“无人管”到“有人管”、从“陌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等转变,亟须探索创新治理方式,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融合发展。

(三)运营资金保障难

一方面,是挖掘“造血点”成本高。不少老旧小区地处城市核心地段、文化底蕴厚重,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可挖掘闲置房屋再利用、有偿服务等“造血点”,如停车、临街门面等,但是这些设施常常产权不一,导致后期收益归属不清,造成有意愿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本高、回收期长,影响了企业“造血”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寻找“造血”渠道单一。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不少资金现目前只能用于水电气热、楼梯楼体等基础类改造,物业管理、绿化停车、托老托幼等完善类、提升类改造还难以兼顾。

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困境,谢家湾街道紧紧抓住党建统领这一核心关键,贯穿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主线汇聚各方力量,始终抓牢区级平台公司这一强有力支撑整合资源,依托基层智治体系建设这一改革机遇重塑治理机制,聚焦“党建统领、矛盾化解、民生保障、智慧赋能”四大领域,探索城市更新过程中多方共治、网格管理、智慧建设的路径,构建全域统筹、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的新型治理格局。

(一)坚持党建统领,筑牢堡垒强化引领,让基层更实

一是筑牢基层党组织阵地。打造“红色管家”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三师进社区”工作站、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人民调解站的三大功能,设置共享会客厅、邻里空间、共享学堂的三个区域,建立“云上民主村”智慧平台、社区智治指挥站、“一号信箱”小程序的三个数字化系统,实行社区党委牵头,更新公司、商圈办、物业、居民代表固定参与、不断吸引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的“1+4+N”共治模式,逐步建立起党建统领、四方共治、居民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并通过基层党组织“两化”建设,从阵地建设、组织生活、党员管理等全方位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二是做靓红色品牌。在“红色管家”党建品牌“三方凝一心五红润万家”服务理念下,深化拓展“五红五务”工作法:开设红色大讲堂,传递党的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支部建在网格上、项目上,实行社区、物业、居民、社会组织中的党员交叉任职。建立“诉求收集—吹哨交办—办理回复—满意度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针对老人、小孩及白领的系列暖心活动,增加社区服务温度。组建红色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工作力量和处置效率。

三是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社区集体经济,试点社区合伙人制度,争取区域内外所有个人、团体、组织、商业体,以资金、人力、场所、信息数据等资源与社区共建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具品质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社区服务。如:设立社区巧匠坊,对现有散乱分布的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进行整合,集中到惠民巧匠坊,为居民提供修、换、开、缝等一站式便利服务,扮靓城市建设“面子”,做实民生保障“里子”,拓宽基层治理资金来源渠道。

(二)汇聚社区各方力量支撑,整合资源惠及居民,让基层更富

一是让群众“食有所依”。采取“公益+低偿”模式,打造集食堂、阅读、学堂、展厅等为一体的社区食堂,让居民真真正正实现下楼有饭吃、社交有场所、休闲有去处。社区食堂自开放以来,日均接待量近千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50%。“社区食堂+”模式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民生活动与场景,成为促进新型邻里关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一环。

二是让群众“医有所保”。建立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就诊。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独居、特困等特殊人群信息台账,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结对帮扶行动,定期上门体检和护理,让社区特殊群体看病买药更便捷。

三是让群众“居有所乐”。本着“留住老品牌、引进新业态”的初心,更新过程中始终关心关注本土经营品牌,通过建台账、常沟通、找铺面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留住老品牌20余家。同时,引入潮酷时尚等新业态200余家,让街坊老店与新兴商业共生共荣,共同催生出一个新的市井烟火社区。

(三)践行好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众智化解矛盾,让基层更稳

一是建好民主协商阵地。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围绕凝聚民心、联络民意、协商议事、问政督事、促进治理等功能,打造民生调解、法律咨询、青少年劝导、妇女儿童帮扶等多维度实践应用场景,定期开展“细心护苗”“孝心敬老”“心灵驿站”“心悦芳华”系列暖心活动,试点开展寒暑假托管、老年人陪护等服务,增加社区服务温度。

二是打造民主协商品牌。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设立“红色议事厅”“民主茶桌”,聚合辖区人大代表、人大智库专家等议事力量开展群众接待活动,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让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依托政协“渝事好商量”“三师进社区”等载体,全过程全方位征求群众对更新项目的意见,让议事协商观念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三是拓宽民主协商渠道。针对违建拆除,加强面上宣传与入户动员,通过邻居现身劝说、社区代为租房过渡、街道帮助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举措逐一回应破解。针对住与商的矛盾,发动居民、商户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宣传监督,组织楼栋居民、周边商户召开议事协调会,明确改造标准,督促规范装修。同时,引导商户经营者参与社区治理活动,通过居民参股、设立楼栋整治公益金等方式,适当反哺当地居民,最大程度降低矛盾发生率。

(四)完善智治体系建设,重塑基层治理格局,让基层更活

一是建立社区智慧平台。以网格化治理为底层逻辑,以“精细集成、多元共治”为内核,通过健全完善“组织、共治、服务”三大网络,优化治理结构、下沉治理资源、汇聚治理力量。建立“1+3”指挥中心,整合社区、居民、物业、平台公司力量,以“云上民主村”为轴心,依托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打造社区智慧化平台,对上承接指挥中心指令任务,对下负责网格调度指挥,横向做好业务对接、运行监测、分析研判、协同流转、应急指挥等工作,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扁平化管理。

二是做实五级网格体系。将党建网有效嵌入治理网,全面优化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网格一支部”的原则,在现有治理网格骨架中植入党建“红色神经元”,有力保障党建统领和基层治理并联推进。在划分网格上,做到精细划分、责任到人,配齐配强网格党组织书记(兼任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和兼职网格员力量,形成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为基本框架的党建网格化组织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小“神经末梢”,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局面。

三是织密网格事项清单。积极推行“多网合一”,把社区内的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多张网整合成“一张网”,依托指挥中心、智能终端,收集、上报、办理、反馈网格事项,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问题联动机制快速高效处置网格内重难点问题。

作 者: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小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