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战略 抢抓大机遇 奋力开创新征程石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作者: 张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重庆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国家中西部地区联结点、武陵山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是成渝城市群直通中东部的交通要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作为。石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聚焦大战略、抢抓大机遇,立足全县域融入、全方位推进,坚持把“一号工程”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谋深谋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深入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优化升级、城市更新治理、动能转换提升、绿色低碳转型主动仗,加快形成具有石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奋力开创新征程石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努力以一域出彩为全局增光添彩。
一、深入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加快建设“风情土家韵·巴渝和美风”乡村
石柱过去的主战场是脱贫攻坚,现在的主阵地是乡村振兴。坚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一是守牢底线任务不放松。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抓,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加快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粮油稳定生产、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探索推行“6543”防止返贫监测工作法,“一户一策”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突出抓好对因病、因灾、因事故等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精准帮扶,坚决兑现“一个也不能返贫”的承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脱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二是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构建政府规划引领、企业市场运营、群众共同参与的三方联动发展模式,434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产业项目494个,带动3. 22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桥头镇创建“全国万企兴万村”示范镇案例获评全市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积极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集体产业,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占比实现100%,中益乡华溪村入选首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三是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坚持发挥特色优势、重点突破带动,加快推进桥头镇、中益乡、下路街道上进村等示范乡镇、村社建设,着力打造桥头镇乡村振兴桥头堡、中益乡乡村振兴升级版。统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深入推进农村“五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创新建立“净美责任田”农村人居环境运管体系,探索推广“智能化防控+贵和工作法”乡村治理新模式,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乡1个、示范村1个,创建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3个,95%以上的村(社区)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美、幸福感越来越强。
二、深入打好产业优化升级主动仗,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经济的命脉。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着力夯实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一是推动生态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依山就势巩固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构建以红色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色黄连为代表的中药材、以绿色莼菜为代表的生态果蔬“三色”产业体系,辣椒、黄连、莼菜面积分别稳定在10万亩、5. 8万亩、1. 4万亩,“三色”产业种植规模达79万亩以上。聚力打造种产研销全产业链,构建“培优品种提品质—打造品牌拓市场—销售后端带动种植、加工前端”的良性循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良种42个、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151家、“二品一标”品牌农产品151个,切实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国药太极集团推动中医药全产业发展,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打造全国道地优势药材产业发展高地。二是推动绿色生态工业集群成链。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布局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康养消费品“四大产业集群”,着力引龙头、建联盟、延链条、聚集群,力争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0亿元。聚力打造全市清洁能源基地,科学开发利用风、光、水等再生能源,着力构建“清洁能源开发+共享储能建设+上下游产业链完善+消纳项目配套”百亿级产业链,建成风电总装机容量44. 6万千瓦、在建43. 4万千瓦,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68. 8万千瓦。坚持纵向补链成群、横向并联成群,加速聚集东部地区泵阀、仪器仪表等产业转移落户,着力构建“泵阀铸造—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百亿级产业链,努力建设西部地区最大的泵阀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康养文化旅游提档升级。用活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唱响“风情土家·康养石柱”品牌,成功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7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县”,入选2023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培育西沱非遗旅游小镇、桥头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中益思政研学基地、金铃民俗风情街等示范,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乡村旅游,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三、深入打好城市更新治理主动仗,全力打造“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宜居吸引力、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风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加快推进石柱高铁站、城东新区、甑子坪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优化布局“一城多组团”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充分展现石柱独特的城市天际线、山水轮廓线、滨河水岸线,让县城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化完善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舒展城市基本骨架,建成投用工业大道,加快推进G351县城绕城公路、城东滨河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持续推进老旧道路、重点路口提升改造,让城市运行更畅通、群众出行更便利。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老旧小区、供水管网、燃气管网改造力度,新建(改扩建)南宾中学、第一初级中学、南宾小学,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晋级三级医院,不断扩大惠及面、提高精准度、增强实效性。三是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加快构建城市绿色生态体系,重点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全覆盖开展县城污水干管上岸、雨污混流改造,因地制宜布局绿色长廊、亲水岸线、口袋公园、城市小品,绘就“城在山水间、家在绿深处、人游图画中”的人居盛景。坚持以文润城、以城载文,用活钟楼、鼓楼、玉音楼等人文资源,实施龙河、玉带河等重要节点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文化长廊、特色街区,常态开展土家非遗表演,推动土家元素植入建筑风貌、文化展演、装饰装束等,充分展示与众不同的土家城市形象、卓尔不群的土家风情魅力。四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城市商贸物流,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分拨中心、新型建材物流项目、仓储物流园,提质打造康德中央大街、寰宇世家等高品质商业综合体,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深化中心城区、城郊景区、工业园区联动发展,促进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互动互融,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深入打好动能转换提升主动仗,充分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活力,全面优化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环境,不断激发内生源动力、引入外部助推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改革攻坚突破。坚持以数字化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承接部署数字重庆建设“1361”整体构架,建成投用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141”基层智治体系,谋划开发“民宿监管一件事”“社会·老年人健康服务一件事”等具有石柱辨识度的“一件事”运用。提速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将5个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为1个,构建形成“3+4+20+12”国有企业架构,减亏扭亏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盘活存量国有资产18. 09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率达100%。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改革,常态化落实“三服务”机制,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体验度、满意度全面提升。二是强化对外开放协作。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建成投运黄水动车站,渝宜高铁石柱段也正式获批,并成功争取在石柱设立两个站点。积极推动万黔高铁、梁忠石高速、石彭高速等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全力打造渝东鄂西综合交通新枢纽。深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主动加强与四川乐山、眉山、内江、郫都等市区协同协作,着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依托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大力实施外贸优进优出行动,莼菜、辣椒、黄精面等农特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三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大力实施科技支撑民生改善“五大工程”,让老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建好用好武陵山研究院、黄连创新产业研究院、黄连开发与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柱分中心)等科研平台,成功落户中核产业基金、渝东南科创基金,“黄连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企业430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五、深入打好绿色低碳转型主动仗,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县域范例
“绿水青山”是石柱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石柱关口,成功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一体推进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水、治岸、治城、治乡,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9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积极推动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建立龙河湖海场国控断面水质预警协作处置机制,出境断面年均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渝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建设50万亩国家储备林,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率先在全市建成智慧河长监管系统,创新设立“流域河长”,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山林警长”协作机制,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 2%。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坚决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制度,积极推动大唐火电、西南水泥等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累计完成碳排放交易33. 8万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组合工艺处理工业废水”等绿色环保技术,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创建现场复核验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
作 者:中共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