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彭水一域 服务“双城”全局

作者: 石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明确了全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工作目标。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健全抓党建带全局工作体系,突出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加快推动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高水平打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努力以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中展示彭水特色、体现彭水担当、贡献彭水力量。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2%、增速居重庆市各区县前列。

一、在“双城记”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生态绿色产品供给地

彭水把生态作为最大资源、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和最大竞争力,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武陵山区连接带作用,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一)推动生态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强化“实体牵引、特色培优、加工赋能”,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培育壮大红薯、中药材、畜牧“一主两辅”农业产业,推进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培育红薯新品种9个,推出中药材品种5个、中蜂产品15类,建设晶丝苕粉、中药材、蜂蜜等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居重庆市区县前列,“品牌赋能抓红薯产业”获评人民网“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加快集约集群集聚“三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红薯30万亩、中药材10万亩、中蜂13万群,建成红薯核心基地16个、中药材千亩基地4个和中蜂养殖基地48个。加大补链强链延链“三链”力度,加快建设红薯加工产业园、红薯产业物流园、红薯现代产业园,引进河南天豫、川投集团、福建宏绿、福建薯之味等链主企业35家,红薯加工生产线已建成15条、正在加快建设37条,“一主两辅”产业产值34. 5亿元。

(二)推动生态绿色工业提级扩能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工业产值倍增计划,提升工业亩均效益,加快建设风光水储气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开工华润电力、重庆能投2个风电项目,提速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打造一罐水、一袋粉、一盒饼、一听饮、一桌菜、一杯茶、一瓶蜜、一桶油“八个一”健康食品,晶丝苕粉获评中国农业新锐品牌30强,彭水白茶获评国际茶博会金奖,不老泉水、紫苏油获评全球食品饮料论坛金鳌奖,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特色轻工、民族医药等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75. 3%。

(三)推动生态民俗文旅提档升级

全面推动文旅、农旅、城旅、商旅、体旅深度融合,持续做好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九苗”和康养、文养、禅养“三养”文章,丰富九黎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苗医药馆、黄庭坚文化展示馆、苗绣馆、苗艺馆、欢乐茶馆“六馆”文化展示场景,建成重庆彭水文化旅游(亚太)营销展示中心,已创建1个国家5A级、3个国家4A级、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连续五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举办十三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苗绣非遗工坊获评全国典型案例,苗乡养心古镇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阿依河景区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特色农旅融合之路”获评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突破3000万人次、150亿元。

(四)推动现代服务业拓展扩容

提质发展商贸、金融、会展、餐饮住宿等业态,完善县域商业一体化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连锁经济,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市场、智慧潮流商圈、夜市街区,打造一批商贸、工艺品、饮食等特色品牌,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深度融合,以乌江为脉、城貌为体、光影为像,建成投运“彭水之约·梦境乌江”夜游项目,推动城市消费提质扩容,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2%,过夜游客数量增长21.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 2%。

二、在“双城记”中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承接落实中央、重庆市委一号文件和重庆市“一县一策”升级版“两个政策”,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1. 4万亩以上、县级储备粮保持在6500吨以上。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低收入脱贫人口“一户一策”精准帮扶等制度机制,深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防返贫“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改”行动,落实产业、就业等增收措施,全面推行“产业村长”制度,实行集体经济分村定类、分类定策、分产定效、分年定收“四分四定”机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100%,脱贫人口就业稳定在5万人以上,2023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 9%。

(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把握“设施建设是基础、产业兴旺是前提、素质提升是关键、增加收入是核心、环境改善是形象、乡村治理是根本、改革创新是动力、加强领导是保障、壮大县域是目标”九大方面,夯实“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一座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一支情系‘三农’的工作队伍、一批引领市场的龙头企业、一群奋进致富的乡村能人”五大基础,健全“指挥和责任”两大体系,完善“清单推进、督查考核、协作参与”三大机制,深入落实乡村振兴“四千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推进乡村路、水、电、通信、物流“五网”建设,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13个,加快创建巴渝和美乡村,水、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全市前列,入选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名单3个,巴渝民宿“共享共建”模式获评重庆市十大示范案例。

(三)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承接落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和重庆市“一县一策”个性化帮扶政策,持续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各类协作帮扶资源,与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五国智库开展交流互鉴友好合作,发挥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展示中心等对外窗口作用,引入意法半导体、新加坡凯德、英国德勤、美国通用、瑞士ABB等国际资源,建成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展厅和2个示范产业基地,彭水国际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在“双城记”中推进“小县大城”建设,打造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彭水是全国120个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之一,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为契机,建立健全“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突出乌江文化推动老城提质,统筹留、改、拆、增,扎实推进鼓楼片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城市片区城旅融合提升项目,凸显“打造一处景、演绎一台戏、品味一座城”独特魅力,展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林共生、居业游相宜”的美丽画卷。突出现代文化推动新城提速,按照每年出让土地1000亩、新建续建房屋100万平方米、新增入住1万人“三个一”目标推进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配套建设,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突出苗族文化推动景城提韵,加快推进蚩尤九黎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景区业态,招引5家央企全面推动高铁片区建设。重塑“一心两带三片区六重点多节点”城乡空间,加快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统筹推进县域北部、东部和南部片区协调发展,做特做强一批重点集镇,城市建成区面积19. 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26. 6万人。

(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共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深化与四川省西昌市、阆中市等友好城市协作,加强规划、项目对接,签订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景区共建”旅游协作模式,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在营销推广、展会活动、文学创作、客源互送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重庆市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永川区、潼南区向彭水推荐落地企业6个,累计完成投资2. 4亿元。强化招商协作,组建协同招商专班,联手开展招商引资活动3次,共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成渝双核产业转移。携手探索“飞地建园”,分别在彭水工业园区、永川高新区、潼南高新区建设区县对口协同发展产业协作园区,开展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特色轻工、中药材种植加工等产业联合招商,成功引进亿源粮油加工项目落户产业协作园区。协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区县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连续承办七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两届“武陵山国际森林音乐季”。

(三)拓展对外交通大通道

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主通道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复线彭水段建设,衔接规划建设彭石高速、彭务高速,逐步形成以乌江、渝湘高铁、渝怀铁路、渝湘高速、渝湘复线高速、黔石高速、彭石高速、彭务高速“一江二铁五高速”为骨架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40分钟重庆主城、1小时周边区县”的交通圈。

四、在“双城记”中擦亮“世界苗乡”名片,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大力发展民族事业,深化民族团结互帮互助,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7个。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2023年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80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139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 3%、6. 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速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100%,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加大医疗服务供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率100%、诊疗量占比67.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获评重庆市深化医改典型案例,入选重庆市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名单。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实施“德润苗乡”文明实践项目,拓展“鹿鸣书院”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黄家镇红军街获授第二批全市国防教育基地。

(三)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落实“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拓展便民服务“一件事”,创新“五老+网格”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探索网格事件“红橙黄蓝”四色管理机制,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乡村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乡村4个,《彭水自治县打击假冒傍名牌及误导虚假宣传行为》被评为“2023年度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全国优秀案例。打好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攻坚战,一案一策制定化解措施,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矛盾不上交”,2023年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4. 8%,成功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作 者:中共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钟学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