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构建
作者: 卢春艳 张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突显了党对“三农”问题的深切关切和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推进。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学界围绕“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首先,关于社会工作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优势与价值研究。周爱萍(2020年)提出社会工作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主要来源于脱贫攻坚实践所经验的积累。[1]高尚娟(2021年)则进一步指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外生动力。[2]吴越菲(2021)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乡村性”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内在关联,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3] 其次,关于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模式。李伟(2019年)系统归纳了当前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社工驻村模式,另一种是社工进村模式。[4]赵凡凡(2022年)则以宁夏S村为例,深入探讨了驻村模式下乡村治理的实践与成效。[5]陈涛和徐其龙(2018年)则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介入模式。[6]蒋国河(2017年)通过对农村社会工作实践项目的深入调查,总结了三种典型的本土化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7]最后,针对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萧子扬等人(2019年)详细阐述了五大基本路径: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的认可;二是尊重村民在乡村中的话语权;三是回顾与总结乡村建设的历史方法;四是探寻乡村振兴的本土化模式;五是积极培育挖掘社会组织力量。[8]
虽然,学界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对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和使命有一定的认识。但关于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参与、参与广度与深度以及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难题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利用文献综述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在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而对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可行性分析。同时,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一系列以社会工作思路为基础的乡村振兴路径思考。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也为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乡村振兴发展难题的解析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乡村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此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言,具有深远的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基层治理有待提升、乡风民俗残存陋习、广大村民主体性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进程。
(一)现代化产业发展滞后
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在综合农业现代化方面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差距。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而言,农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村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农产品虽然具有特色,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品牌建设尚显不足。此外,科技力量支撑薄弱。许多乡村依然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过度依赖人工务农,效率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产业仅限于初级产品的生产,缺乏精加工和完善的产业链。三大产业之间缺乏深度融合与创新。
(二)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明晰,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尽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大量减少,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人均农村垃圾生产量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二是农村环保法律规范尚待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部委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文件局限于政府规章层面,法律效力相对有限。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仍显薄弱。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大部分村民往往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考量。
(三)基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基层治理问题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乡村基层治理结构较为单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然而,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乡镇政府仍然存在“包揽一切”的现象,这制约了基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二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待加强。目前,基层党组织人员普遍呈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凝聚力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基层工作难以与时俱进,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三是乡村基层治理人才匮乏,基层后备力量严重不足。这一趋势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乡村治理举步维艰。
(四)乡风民俗残存陋习
文明乡风的建设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塑造村民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但一些地区不良的社会风气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婚丧嫁娶在一定范围仍存在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在婚嫁礼仪中出现了索要高额彩礼、大摆宴席等不良风气。其次,农村赌博乱象易生。农闲时节,打牌、玩麻将成为许多农民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最后,封建迷信思想仍有残余。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科学信仰的坚定性不足,仍有信奉鬼神之说。
(五)乡村农民主体性缺位
村民作为村落的主人,是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建设者和积极推动者。然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却表现出主体性缺位的现象。一是自我认同感普遍偏低。村民缺乏独立意识,往往习惯于遵从村干部的指示。而村民受教育水平比较低,这也限制了他们的自我认同,进而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贫困户的脱贫过程,主要是靠外部力量的援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削弱了他们的内生动力。二是村民自治组织的组织能力不足。村民自治组织作为村民主体性的重要平台,其实际运作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部分村民认为乡村事务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他们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宁愿充当“甩手掌柜”,缺乏主人翁意识。
二、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来看,其核心理念在于“助人自助”,即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协助服务对象脱离困境,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显然,这一理念与当下乡村振兴所倡导的“内生动力”理念高度契合。从社会工作的社会使命来看,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正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二)国家相关政策为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推动“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指出,“组织引导……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这些政府政策的支持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脱贫攻坚战的经验积累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在2017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为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的目标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引。社会工作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在开展群众救助扶贫、提升村民脱贫能力建设、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国家的工作中心由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向实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9]因此,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0]
三、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构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随后,查尔斯·扎斯特罗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的解读,他将社会生态系统按照规模大小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三个层次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构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在宏观层面,要加强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中观层面,注重培育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微观层面,要厘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明确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职责和作用。
(一)加强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低,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长期面临的挑战之一。村民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从意识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村民群众对政府的管理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当农村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发展时,村民群众往往难以迅速理解社会工作的角色,对其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媒体、网络、新闻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公众和乡镇服务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认知。此外,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服务,加深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意识层面提升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在实践层面,政府应主导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机制的构建。政府应该适当放权让社会工作者专注于专业活动,避免将其完全作为行政性工作的辅助者。同时,政府应该规范社会工作的运行,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引导基层领导干部认识到农村社会工作对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快推动社会工作部门工作,更好地指导地方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培育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要继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11] 当前,我国农村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须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应优化农村社会工作的外部环境。政府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可依托乡镇社工站,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并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或持有社工证的人才进入岗位,以提升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要健全薪资保障制度,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建立农村发展基金会,广泛吸纳社会慈善捐赠,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须创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机制。一要重视培育本土社工,充分利用其“在地性”的独特优势,[12] 挖掘乡村内生动力。二要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资源,设立专业实习基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这将有助于在农村开展持续性和接力式的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厘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一是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产业兴旺”这一重大议题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资源链接者的关键角色,致力于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针对科技力量支撑不足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链接外部资源,组织相关培训,向村民传授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品牌不优、特而不强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可以争取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当地文旅特色,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针对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依托社会资源,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支持。通过搭建助农直播间等网络平台,协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三产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