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作者: 赵磊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九龙坡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及陆军军医大学等地考察调研,并在重庆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重庆考察调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重庆市南岸区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价值追求
检察院是办案机关,办好案就是最好的保障。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即要把“三常”(常理、常情、常识)贯穿于办案始终,才能真正地办好案。实务中,司法工作人员基于系统学习过相关法治理论的知识背景,从而在日常办案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要办好案还需高质效推进检察听证,要做到“应听证、尽听证”,加大对重大、疑难案件听证力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调研时指出,要通过检察听证给案件“加把锁”,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首先,要深刻理解应听证、尽听证。对于有被害人的拟不起诉就属于听证的情况;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并不批准逮捕等情况都是需要听证的。其次,还要理解什么是“加把锁”。具体来说,对于向公安机关征求意见、记录检察官联席会的内容、领导的审批等都属于“加把锁”的情况。最后,在程序上可以体现出来的,即不是所有的不起诉案件都要听证。例如,不是所有的危险驾驶案件都需要听证,但是因为有纠纷或者身份特殊的、有舆情的等情况就需要走听证程序。此外,做好听证工作需要打好“组合拳”。听证员的范围包含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以及可邀请的司法行政人员、纪检人员等多元化听证员类型。
从检察机关内部来看,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全体检察干警的利益放在心上。从物质、精神等层面制定、落实关心关爱干警的举措,引导干警愉快工作和快乐生活。对于事关全院工作和干警切身利益的事情,需要在各个层面广泛征求意见,以促公正、树公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女检协等群团组织作用,凝聚共识、增强团结。另外,要充分利用全市内的图书室、健身房、运动场所等文体设施,要动起来、用起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以此增强干警的传统文化、法文化等各种文化的学习交流,进而提升干警队伍的个人修养、业务能力。如此一来,这样的文化教育才会对队伍建设起作用,也才会对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做支撑。对此,这就需要将现有的政策精神吃透,将现有的政策用足用尽,将政策落实的效果最大化,并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及时落实有关政策。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前进方向
坚持自信自立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鲜明态度。检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因此,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应当走在前、作表率,确保检察工作现代化行稳致远。实现南岸区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需要更加坚定中国检察制度自主发展的道路自信。党中央专门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专门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等,都进一步表明了检察工作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因而,检察工作抓住最好发展时期的历史机遇,就更需要长久坚持自立自信。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任何时候都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推进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从政治上看”落实到检察履职全过程各环节。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加强理论学习,更加系统地学习党建理论,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杜绝低级错误的发生。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按照主题教育相关安排,通过谈心谈话、召开工作会、研究案件等方式,对基层检察队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检察队伍需进一步树立正确政绩观,畅通干警晋升渠道。二是立足长远发展,检察队伍的年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三是在增强团结和活力方面,进一步提升检察干警的精气神。四是强化统筹重点工作能力,做到正确认识目标考核。五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检,领导干部要做到率先垂范。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推进方式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把系统观念运用于各领域各方面,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综合履职。涉及综合履职工作主要包括:长江生态检察,未成年检察、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等。这些工作要做好做实,就要找准切口和方法。二是质评考核。工作中要淡化指标考核功能和排名,做到不为指标数据所困、所累。通过每月有序、有量、有效的考核任务落实,持续稳步推进检察各项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好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风向标”“指挥棒”作用。
2020年1月,最高检首次印发《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2021年10月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本次指标修订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突出系统观念和体系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统筹好“有数量的质量”和“有质量的数量”的同时,注重有合理的数量作为基础,体现办案的“力度”、一定的“量”和更重要的“质”构成的监督办案“三个效果”有机统一。二是注重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关联性,从单一、孤立指标向关联、协同指标发展。通过对非羁押案件的组合评价分析发现,诉前羁押率虽然很高,但捕后轻缓刑、不诉率较低。例如,在捕后审查起诉阶段或法院审判阶段有退赃退赔。所以,在重视诉前羁押率的同时,也要注重逮捕案件的质量。结合对不诉率、捕后轻缓刑率、捕后不诉率等其他数据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出逮捕质量的客观评价。此外,要注重实绩评价,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的使命任务
推动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要善于把握形势任务,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加强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检察工作要善于服务发展大局。工作中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落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压实办案前端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司法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内生稳定。积极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全局,用好“检察建议+调研报告”模式,推动法律监督由个案监督向类案监督拓展,推动行业、领域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有效整治,以“我管”促“都管”凝聚社会治理合力。
检察工作要善于引领法治观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督促检察人员规范司法、公正司法,自觉在办案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检察机关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坚持依法办理、释法说理、矛盾处理相统一,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促进各方理解、认可、支持检察机关作出的正确决定。检察工作要善于借助“莎姐”等普法平台,深化法治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引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七、坚持推进数字检察战略是检察工作高质效发展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考察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同样,检察工作现代化离不开数字赋能。未来,没有数字检察的理念,工作将难以开展。数字检察建设要坚持好“十六字”的定位,即“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首先,要结合检察职能服务大局。具体来说,现有的医保问题、农民工讨薪问题,以及公益诉讼的税收和国有资产的问题,都应得到相关行政部门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次,要重在法律监督。这需要明确法律监督中的难点、痛点。一是法律监督的难点,即抓住最主要的线索发现问题。二是做数字检察工作,为检察工作“赋能”。最后,要参与社会治理。大力开展“检益伴”,这既是参与社会治理,也是司法救助。
用心领悟、用情感悟、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指引的自觉自为,深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提出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对标对表、精准发力,找准找实检察履职的关键点、切入点,才能以高质效检察履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检察力量。
作 者: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理检察长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