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

作者: 刘洪彪 李久贤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的百年征程,明确阐述了“两个结合”对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意义。深刻领悟和践行“两个结合”,应该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视角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又是“两个结合”的伟大成就,也是“两个结合”的现实沃土。

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两个结合”起源于“一个结合”的提法,“一个结合”隐含着“两个结合”的思想内容。[2]精准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意蕴,须梳理“一个结合”演进到“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作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谱写华章的实践主调,故它亦为“两个结合”的践行基调。基于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与现实任务的客观导向,“两个结合”经历了由“能否结合”到“如何结合”的历史沿革。

(一)锚定民族复兴方向:“两个结合”的艰辛探索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的重任,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偏重与中国实际即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的大国,靠夺取大城市从而实现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继而改变策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创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发端,也是“一个结合”的实践开始。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发表了“两论”,即《矛盾论》和《实践论》,阐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3]。在传统文化领域,他号召全党要研究历史文化,加以总结并传承珍贵历史遗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内在隐含了“两个结合”的深刻意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毛泽东同志谈到全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要“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4]次年,在《关于共产国际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他再次论述到中国共产党要把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6]在与文艺工作者的谈话中,他以中西医为例,再述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他援引典例讲道:“你们是‘西医’,但是要会中国化,要学到一套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把学的东西中国化”。剖析毛泽东思想的精粹,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要“活”用马克思主义。若不能主动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自觉地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将会陷入“死胡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对“两个结合”的具体路径方法进行了艰辛探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质。

(二)凸显民族复兴重任:“两个结合”的拓展创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两个结合”的新征程,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孕育了凸显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了现实。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中国特色”是“两个结合”的生动诠释。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始终与时代同频。江泽民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一件具有根本意义而又很不容易的事情”,[8]孕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历程确是困苦艰辛。这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华民族文化,重视本土文化的兴盛繁荣,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9]。

(三)擘画民族复兴蓝图:“两个结合”的赓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不断汲取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丰厚养料,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10]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叙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明了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科学内涵、实践方略等,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问题导向,深刻洞察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回应时代关切。伟大革命需要奋发努力,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特征等具体实际各不相同,新实践赋予“两个结合”以新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源,新时代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被提升至新境界。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1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谈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12]在考察福建朱熹园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13]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系列讲话,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为新时代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精神伟力。

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结合”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为民族复兴征程提供了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现实必要性,为民族复兴征程扎下了文化根基。“两个结合”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深度耦合,导向了共同奋斗目标,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一)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

民族复兴伟任与百年未有变局的重叠交织,架构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14]为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宏伟目标,党面临国际需求与国内现实的双重考量。国际环境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迈入新动荡变革期,世界格局嬗变迫切需以有效应对。何以应对国际风险挑战,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深化变革等,皆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攻关难题。国内背景下,当代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实现新的战略任务需秉持高质量发展。何以全面从严治党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何以坚定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何以做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何以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等,皆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宏伟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充满荆棘坎坷。对中华民族而言,愈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面临的执政考验或风险挑战就愈猛烈。中国共产党以往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与积累的历史经验,为新征程接续奋斗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15],科学解决国际与国内现实难题,要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审时度势。国际需求与国内现实的严峻考量,迫切要求党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知。

(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华夏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归根到底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滋养,对民族精神起到了坚实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6]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弘扬者和开拓创新者。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7],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给予了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到治国理政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之必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相通性与互补性。二者相融相通的关系,为其有机结合夯实了基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古代“民为邦本”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传统哲学“物生有两,相反相成”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等,都显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二者差异互补的关系,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现实可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衍生环境、理论基础、叙事方式等方面确有差异,但无差异即无互补之说,两者的异质性为二者结合堆积了壁垒,但正因其差异与张力,为两者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共创提供了创造性可行路径。

(三)深度耦合:“两个结合”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两个结合”的发展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追寻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伟业。在领导中国人民求索、探究、开拓中,中国共产党克服险阻艰难,完成了不可能实现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8]。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到“后半程”,[19]“两个结合”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作用与地位都举足轻重。

“两个结合”本质上为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二者辩证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内在包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具体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层契合。毛泽东同志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断初期,便确切体认到“中国具体实际”包含“中国革命实践”与“中国文化”两方面,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这两方面“深相结合”。[20]忽视或扔掉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思想根本,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忽视或扔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会丧失文化根基,割裂精神血脉。

三、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结合”的现实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及河南等地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1]将“两个结合”的指向性目标化为现实力量,须在动态发展中探究其结合的深层路径。

(一)固本培元:推进民族复兴应笃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是推进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提高“理论三力”。

一是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践行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困苦发展壮大,是因为党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党员及青年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掌握规律、探求真理、指导实践的“真经”,悉心学习和踏实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关于人民民主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思想,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为生活习惯、学习日常及精神追求,以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二是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理论转化力。要在百年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就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矛盾与解决难题的本领,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到日常生活中,以指导实际行动。要想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化解矛盾危机、解决重大难题,就要在未来发展中拓宽问题视野并保持长远目光,增强政治学习本领与狠抓落实本领。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洞察时代风云、考量社会生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