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第二个结合”的实践逻辑
作者: 朱子雅 刘纯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想要复兴中华文明,就必须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此才能在立足真理的基础上促使中华文明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内涵。对于“第二个结合”,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以实为鉴才能明方向。因此,需要立足历史和现实维度,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者之间的实践必然性(追根溯源)、实践价值(量凿正枘)和实践要求(格物致知),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追根溯源:“第二个结合”是中国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本土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须和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不然则会“水土不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个新鲜血液来完成转型,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时代之遇: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这句话阐述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飞跃,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长期屹立于世界之上,理论指导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方向,为人民提供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实践的进行提供方法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缺少理论的指导,就会引起实践能力的下降,最终会反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通过实践形成的新的认识又会反过来影响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这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但是,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是可以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照本宣科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可取的。由于早期不擅长将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正确结合,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土地革命战争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在吸取教训后,党在1935年召开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遵义会议,从此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对错误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清算。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提出。因此,想要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然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从理论上片面地对文字进行解读、理解。同时,也要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使人民在实践中感悟、运用,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转型之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应然
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例如向往大同社会的“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和现在已经实现了的“小康社会”一脉相承;还有认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同样也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任何文化都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虽然中华文明拥有许多具有时代价值的先进优秀文化,但同样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宜放在今日使用的封建残留。为此,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正如中国古代社会是礼治和法治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礼仪”就是礼的外在体现,但有许多观念放在今天并不适用,例如男尊女卑、需要人殉的祭祀礼仪等等。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还需对这一部分文化进行批判继承,重新审视“礼”文化。另外,儒家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就此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社会等级制度,虽然这种观念是为了更好地分工以便于君主统治,但是其中强调“贵贱”的不平等的方面正是在文化现代化中需要扬弃的地方。毛泽东同志是正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结合的典范,其《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等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深刻的哲学总结。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套用模板,绝不是简单地全盘继承。一方面,这是中华文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自身的扬弃。若想要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在世界文化之林上独树一帜,就要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辨方式,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
二、量凿正枘:“第二个结合”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契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结合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哲学思想的契合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
“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体现在哲学脉络上。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相通。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的第一性,例如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所衍生出来的。除此还多处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主张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比如,传统文化中“阴阳”的概念,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揭示了事物孕育、运动、发展、衰亡的动力,对中医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对立统一、发展的辩证思想。道家提出“反者道之动。”认为不论是社会还是自然,事物变化的规律就是先发展到顶峰,再朝着它的反方向运动,这正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观点。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事求是”的观点,“实事”是指客观事物,“求”是要去实践、探究,“是”就是事物内部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观点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对“知行合一”的正确理解。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追求相融相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生活和睦、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是权力公有“天下为公”口号的体现,也与马克思追求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不谋而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等方面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运用《资治通鉴》《庄子》《诗经》中的典故,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具有哲学韵味的古语,将其转化到治国理政、现代化建设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想,这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不仅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同时坚定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可动摇的决心,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政治思想的契合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总结
“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体现在政治思想上。由于原始时期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常常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这就造成了人对“天”这个人格化的神的敬仰。但随着人类社会工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人逐渐在劳动实践中找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天命”的崇拜开始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民本思想。先有古代儒家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或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后有近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这些思想都是在告诫统治者,若想要天下安定,就必须听政于民,与民同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样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是具有人民性的理论。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也揭示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前进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创造性,反之则会丧失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立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尊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发挥到革命实践中去;江泽民同志也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同志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不忘党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将“知行合一”的认识观转化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奋斗精神。这些理论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
(三)生态思想的契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体现在生态思想上。在古代先人所创造的智慧中,就已经展现了中华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人是自然的产物,想要生存下去就不能脱离自然,需要时刻进行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造成了人对自然界是一种狭隘的依赖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幻想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蓝图。既包含着“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失意而不失志的大家格局,又蕴含着亲近自然“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情怀。这里“天”是指“自然界”,“合一”认为自然和人类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正如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提倡要顺应自然,道家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代环境之所以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就是因为做事过于极端而忽略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项会议上多次运用《论语》《吕氏春秋》中的典故,阐释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以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只能靠一个国家,人类文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各个国家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和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参与者与引领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各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彰显了中国在世界生态领域的大国风范与担当。
三、格物致知:“第二个结合”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格”推究,“致”求得,是“实事求是”话语的古典表达,意味着通过实践来获取真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扎根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当中,而不是简单、片面地移植、嫁接,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中吸收科学性,在百年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和力量,并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应该继承的历史自觉和担当的历史使命。
(一)夯实理论基础,筑牢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科学,它在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发展,二者的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自建党以来,实现共产主义一直是党的最高纲领。党的百年奋斗史,正是对“第二个结合”艰苦探索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党从一开始的没有经验,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慢慢到有较少经验,最后再到有较多经验,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第二,要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入侵。境外敌对势力对“普世价值”巧加包装,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扬,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康庄大道,任何企图让我们丢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道路都是改旗易帜、改名换姓的邪路、死路。第三,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正确理解。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方面,大部分人民群众是清醒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科学的理论,但少部分人存在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模糊的认知,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这类观点需要高度重视,一方面,社会应该加大宣传,破除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的标签,在教育领域正确地普及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人民自身需要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当今我们面临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