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生产机制研究
作者: 粟超 李帆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即刻蓬勃兴起,蔚然成风。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历史性决战,理所当然成为了这几年来文学创作的重点题材和重要主题。各级作协组织生产与实践导引,出版机构主动策划与跟踪服务,作家群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理论研讨的价值激励与方向规约,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学生产活动中,掀起了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的热潮,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集体组织、集体生产的建构特征,表现为一种高度自觉、反应迅速的整体化文学出版实践行为,上升到了国家工程的高度。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生产机制进行观照,旨在厘清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生产的内在逻辑,从而为主题图书生产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主题图书出版更高质量发展。
一、原动力:顶层设计的直接推动
探讨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首先要厘清“乡村振兴”这一概念的内涵实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2018年开始,截至2022年,“乡村振兴”均被写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第一个层面来看,乡村振兴首先是一个政治话语,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从第二个层面看,乡村振兴还是一个经济话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主题文学出版而言,乡村振兴又是一个政治话语、经济话语与文学话语深度融合的综合性话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表达素材,拥有着可以无限开掘的文学表达空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文学出版工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这一新的时代话语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反应的责任。基于乡村振兴话语的复杂性、多元性、多样性,近年来,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生产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工程的高度,呈现高度组织化的鲜明特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文艺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真正体现时代的风貌、真正引领时代的风气。2021年,中央宣传部公布2021年主题出版170种重点出版物通知中,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学出版物包括《乌蒙回旋》《农民院士》《川乡传》《中国饭碗》等。2022年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主题出版六方面选题重点,其中第四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和广阔空间”中提到:“推出一批深入解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积极反映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等方面成就亮点的主题图书。”[1]从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文件来看,国家层面已经把乡村振兴主题出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推进,给予政策层面的鼓励与支持。某种意义上说,顶层设计的直接推动是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的原动力。从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要求,到官方文艺政策、制度的具体导引与规约,以及立项扶持机制(主题文艺精品项目、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专项出版机制以及定向奖励机制的带动下,乡村振兴主题叙事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学出版物组织化生产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迎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强力抓手:各级作协的大力引导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直接推动下,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得到了各级作协的积极响应,从中国作家协会到地方各级作协在第一时间给予了回应,积极组织生产,成为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的重要抓手。
(一)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生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要为时代立传,为时代发声。2022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全面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原创长篇小说的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所发生的变革,多角度展现乡村时代变迁,为人民创作新时代文学精品,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从3月17日征稿启事发布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除了很多专业作家拿出自己的创作计划,作家出版社陆续收到300余篇来自社会各界的投稿,其中除了少量大纲,大部分都是已经成稿作品,有的甚至是几部曲的大部头作品,目前已经收到的稿件已经近6000万字。这一计划将从2022年一直持续到2027年,将充分调动、整合中国作协系统以及全国文学界的资源力量,遴选出真正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高峰之作。与此同时,在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后,中国作家协会迅速行动,向各主管社团印发了《关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社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中国作家协会在推动乡村振兴文学生产中,起到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也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作家协会参与乡村振兴文学生产的积极性。
(二)地方作家协会引导议程设置
地方作家协会结合各地乡村振兴实际,积极组织本土作家开展乡村振兴主题书写,用笔触描摹了乡村的新气象、新变化、新面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生产的重要动力。以四川省作协为例,四川省作协是全国第一个集中开展脱贫攻坚文学扶贫活动的省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书写四川脱贫攻坚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如小说《高腔》《山盟》《几世花红》《一湖丘壑》《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报告文学《通江水暖》《大国扶贫》《向往》《天边的学校》等。2021年底,四川省作协部署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工作,号召广大作家记录当代中国的巨大变化,书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时代新篇,做人民的代言人,做时代的书记员。四川本地作家李明春《川乡传》入选中宣部2021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精品奖励作品。2022年1月,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乡村振兴局、四川省直机关工委等单位联合开办“四川报告:乡村振兴进行时”文学作品专栏,面向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征集优秀报告文学(非虚构)作品,鼓励大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书写四川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全面展示和大力讴歌四川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成功经验、重要业绩和时代精神,讲述乡村振兴四川故事,塑造乡村振兴四川典型。2022年3月,四川省作协对外发布了《关于征集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作品扶持选题的通知》,短短2个月时间,共收到了38件反映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经过审核,共有34件作品符合扶持要求,所入选作品以小说和报告文学为主。其他各省市也纷纷行动,组织作家积极进行“乡村振兴”主题的文学创作或者文学采风活动。如广东省作家协会积极组织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每年重点推出10部粤港澳大湾区题材和广东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山东省作家协会组织引导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山东作家“乡村振兴”主题采风活动,全省文学界上下联动,组织600多名作家深入全省乡村振兴点进行深入采访采风,并围绕“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等主题,组织策划推出了一批重点选题作品。
三、根本保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实践
作家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积累。《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制定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经济政策,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为他们蹲点生活、挂职锻炼、采风创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成果展示平台。”[2]采风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细读近年来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物,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乡村,获取资源,以此弥补写作资源和写作素材的不足。如在创作《独龙春风》时,作家潘灵、段爱松深入地处怒江峡谷的独龙江乡,历时三年,走遍了那里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采访了老猎人、村干部、乡村教师、致富带头人、创业年轻人、驻村工作队队员等,遭遇过塌方、断路和泥石流,换来了厚厚的异常珍贵的采访笔记,为该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宁夏籍作家季栋梁在写作《西海固笔记》时,多次赴西海固采访、调研,他说:“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后来我虽然离开了这片土地,但几乎每年都会多次赴西海固采访、调研,对其脱贫政策、举措、历程有深入了解,也积攒了许多真实鲜活的故事。这里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当地群众、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者、支教老师……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贫史,这让我产生了写作的强烈使命感。”[3]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作家季栋梁在写作时依然秉承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用扎实的调研为写作提供了血肉,赋予了灵魂。辛茜在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我的青海 我的高原》时,追随援青人的足迹,采访了近百位援青人的故事,获取了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大量作家从个人创作实践出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让创作与时代节奏同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沉浸式地进入到所要表现的对象和生活中,用自身的个性化文学创作反映了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中国作协和各地作协组织作家开展主题创作活动,许多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感受生活、搜集素材,发掘乡村振兴这一时代话语赋予乡村书写的新元素、新特质、新内涵。其中以报告文学反应最为快捷,作品也更为多样。诞生了以大量的实地采访反映脱贫攻坚在贫困地区节节推进的《乡村国是》(纪红建),描述精准扶贫的典型经验和示范作用及其带动一个地区整体脱贫的《山海闽东》(许晨)、《金青稞》(徐剑)、《出泥淖记》(任林举),以生动的故事讲述偏远贫困的村子脱贫致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悬崖村》(阿克鸠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李迪),以“农民建城”这一特殊视角出发记录中国式乡村振兴道路的《中国农民城》(朱晓军)等。这些作品把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连接起来,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全新改变,城乡联动的整体发展。这些农村题材作品的诞生,源自作家本人深入生活、扎根实践,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创作导向和宗旨。
四、重要支撑:出版机构组织策划与跟踪服务
出版社积极组织围绕“三农”问题进行选题策划,设置专题栏目,重点推介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物是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的重要支撑。出版机构的组织策划与跟踪服务以类似于“命题作文”的形式让作家们的创作有了特定的方向、特定的主题,与此同时,出版发行向乡村振兴主题的倾斜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创作兴趣与热情,对于乡村振兴主题文艺出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作家出版社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活动”作为2022年全社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并积极加强与中国作协社联部、创联部、网络文学中心以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杂志社等单位的合作交流,加强优势互补,拓展更有成效的组稿工作。各类文学期刊也纷纷行动,开辟“乡村振兴”专栏,《人民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生产的重镇,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曾说:“新时代的乡村巨变,是基本事实,对文学艺术来说,更是新的创作源泉。无论是国家治理层面还是百姓生活层面,也无论是自然环境层面还是文化建设层面,在乡村所发生的一切,需要文学不断丰富、更加立体、持续深广的审美呈现。”[4]2021年,《人民文学》在第七期头条刊发了作家厉彦林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沂蒙壮歌》,全景式描绘了沂蒙老区的人民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懈攻坚、接续奋斗、连获丰收的壮丽进程。2021年,《人民文学》第九期头条刊发了《百万大搬迁》,书写了云南多民族地区从“整体贫困”到“整族脱贫”、实现小康并走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壮阔非凡又真实具体的历程,是新时代中国山乡巨变的缩影。2022年,《小说选刊》第10期刊登的乔叶的新作《宝水》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栏目。
五、有力补充:理论研讨与活动征文
近年来,关于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的理论研讨会络绎不绝,不同省市举行了规模各异的理论研讨会,专家学者、评论家、出版工作者等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的活动策划、创作实践、赋能产业、理论指导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理论研讨既是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实践的宏观谋划,也是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实践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乡村振兴文学出版这一现象的理论升华,从而发现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背后的规律所在。在进行理论研讨的过程中,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的内涵不断清晰明了,服务社会、反映时代的价值旨归得以更加明确,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的未来展望也更加切合实际,大量的理论研讨促进了作家相互学习,提升了作家的创作水平。
除了理论研讨之外,许多省市、高校针对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设置了征文比赛,征文题材宽泛,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题材,参与人员数量众多,既有专业作家、又有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还有不少高校师生参与到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创作之中,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如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开展了“传承脱贫攻坚精神 献身乡村振兴伟业”的征文活动,活动共收到投稿1500多篇。2022年8月12日,首届“乡村振兴故事征文大赛”在广东韶关颁奖,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参赛者踊跃投稿。
结语
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出版是当下主题出版的一个典型缩影,在顶层设计、各级作协引导、作家创作实践、出版机构的组织策划以及理论研讨等多元主体的合力作用下,乡村振兴主题文学形成了良性的出版惯性,取得了丰硕的出版成果。乡村振兴主题文学的大量生产,既彰显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艺创作人民性、时代性的价值期待和方向导引,也见证了作家对乡村鲜活生动现实的观察、描摹与记录,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形象,以文学的形式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文明网. http://www.wenming.cn/bbgz/ywdt/202203/t20220311_6314046.shtml[EB/OL].2022-3-11.
[2]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新华社,2015-10-19.
[3]季栋梁《西海固笔记》:西海固人的苦与尊严[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041018971822223&wfr=spider&for=pc
[4]《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关于新时代乡村文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20-7-30.
作者:粟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编辑部编辑
李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