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世界视角下红岩精神的域外传播研究
作者: 李帅复兴中国,贡献世界,既是红岩精神的历史使命和宝贵价值,也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重大判断、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要指示的文化域外传播使命。以平视世界视角建构红岩精神域外传播,对解决红岩精神在域外“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困境,提升其世界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影响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重庆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视世界于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意指和价值
平视世界于红岩精神域外传播,具有主体和客体两个向度的意义指向,是对历史渊源、传播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时与势”重大判断的现实顺应,是中国迎来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机遇之下的构建红岩精神域外传播体系的价值创造。
(一)平视的主体和客体
平视属于视觉概念,指的是观察者以平等的姿态和方式认识观察对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在此格局基础上建构了世界传播秩序,形成了对中国的长期视觉优势。“崇洋媚外”这种具有严重视觉不平等性表述的词汇,成为描述近代中国人看待外界的现实写照。这既是中国长期遭遇的非平等传播困境,也是“红岩精神”等中国先进文化平视世界、走向国际传播进程的巨大阻碍。
平视的客体是世界。严格上是指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世界,其传播秩序仍然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最大特征,以所谓“自由、民主、人权”西方文明价值观为衡量人类文明的标杆,并借助国家现代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遍布全球的传播能力建构的秩序”[1]。在此秩序下,全球信息生产基本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数据显示,世界媒体50强排行榜前10名,美国媒体有7家,中国大陆媒体有1家;前50名,西方发达国家媒体有47家,中国大陆仅3家。西方七国几乎垄断90%以上全球新闻,50家全球娱乐大公司拥有95%的世界文化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文化话语权丧失的不公正对待,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代表的文化域外传播长期缺乏足够的传播实力和友好的受众环境,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国际传播中取得进一步突破。
(二)平视世界视角顺应“时与势”的重大判断
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事关人类命运的发展与安全问题,并作出“时与势在我们这一边”的重大判断——中国硬实力的转变、软实力的提升,使得中国对全球的作用和影响力日趋加大,全球传播的世界舞台有了更多中国“时间”。互联网“弯道超车”国家崛起战略缩小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传播的优势。尤其是“四个自信”的提出和彰显,向全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对世界受众的态度和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说服成效。红岩精神传承了人类“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思想穿透力和传播影响力,提升其域外传播正是切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与势”。
(三)平视世界有助于构建红岩精神域外传播体系
平视世界是打破长期以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和文明价值体系的重要拐点,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期。平视世界的视角调整,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质变的新秩序前奏,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迫不得已让渡的共同作用,标志着“单极主导”逐步迈进多边合作的道路。坚定而自信地“平视世界”,将促进中国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即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也不能傲视或者俯视世界。基于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的他者认知,中国构建平视世界和被世界平视的平等传播体系将大有可为。得益于国际传播的视角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岩精神,也将迎来构建域外传播体系和布局的时机。在未来的文化交往和域外传播过程中,围绕重庆红岩精神的本土文化经验和地域生命体验,将形成与红岩精神内涵价值相配套的话语生态、媒介生态、数字数据技术支持等域外传播体系,成为中国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二、平视世界与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二维共生逻辑
平视世界与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内容共性互通,深含人类爱好和平、追求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是立足崇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的时代审视,并诞生了“以人民为中心”逻辑的意蕴升华。二者逻辑自洽、互为补充、共生共存。
(一)内容逻辑:红岩精神域外传播与平视世界精义互通
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在重庆土地上孕育而形成的客观存在,不是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展”[2]的虚构内容。具体表现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它上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特质,富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思想,“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境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崇高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下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先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为民宗旨、坚毅品格、崇高气节。以上核心思想和内容都深含“平视世界”的民族复兴愿景和文化自信底气。
平视世界不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特质在新时代的表达彰显,还深含中国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进取心态和美好追求。平视世界需要资格和实力。中国“站起来”是平视世界的基础,“富起来”是平视世界的支撑,“强起来”是平视世界的保证。三个历史性成就建构中国平视世界的力量和底气,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培育出的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精神品质,离不开实现民族平等、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决心,离不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可以说,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核心内容,都同以上先进文化和精神的本质一致:平视世界传达的“平等对话”态度、“友好和平”愿望、“奋斗拼搏”精神同红岩精神实质产生着共性链接,均蕴含“人的全面发展”的共通精义。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和精神,为平视世界供给坚实底力;平视世界的独特精义,为红岩精神域外传播内容提供丰富意蕴。
(二)人民逻辑:红岩精神传播与平视世界视角定位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红岩精神传播在受众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红岩精神贯穿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目标和鲜明底色。循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这一思想方向,红岩精神的现实实践致力于回答“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国统区地下工作战场和统一战线,在国际国内风云激荡、政治斗争纷繁复杂的时局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基于红岩精神实质内涵“人民性”的根本特质,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切合这一基本定位,将传播的受众定位和精准导向聚焦于服务人民。这不但是对作为红岩精神生成土壤——人民群众生产活动的深切尊重,也是促进红岩精神在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新时代精神产物和文化形态的导向力,更是推动其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中不断传承弘扬、源远流长的原动力。
“人民性”是中国平视世界在心理视角和行动立场的基本方位。“平视世界”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将以“更加自信客观的态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建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友爱互助的全球交往格局”[3]。受国家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总体格局演化的影响,国家内部族群会形成总体性看待世界的心态,随着心态转换逐渐形成国家权力意志。“平视世界”的提出以中国人民的普遍心态为源头活水,反映的是更深层和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在国民心态历史性转变的发展变化。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交锋和文化冲突,进而让“人民至上”的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平台上展现。中国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视视角,有力对抗了西方话语空间中的“居高临下”和文化优越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跨文化传播交换效度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4]。同时,“平视世界”还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立场提供能力逻辑。在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决策权和话语权来源于以实力为衡量标准的权力逻辑。随着去中心化倾向以及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的兴起,国家规模和实力不再是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人类命运公平正义而作出贡献的能力逻辑,即那些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更有能力和贡献的行为体(国家和非国家)将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决策权。这意味着中国以“人民性”作为平视世界的行为逻辑和能力逻辑,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顺应治理变革方向的。
综上所述,坚持“人民性”既是红岩精神本质特点及其域外传播的基本定位,也是中国平视世界心态视角和行动立场的基本方位。它既是两者的共性,也位居承上启下的核心枢纽位置。只有遵循“人民性”,在平等传播中促进人类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红岩精神域外传播兼顾好文化源于中国人民、又服务于世界民心的逻辑理路。
三、平视世界视角下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策略调整
依据“时与势”的重要机遇判断,依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现实必备条件,以及红岩精神所赋予的文化自信基础,从时机把握、内容建构和媒介传播的三大策略调整上,有助于提升平视视角下的红岩精神域外传播“时度效”。
(一)时机策略的调整:面向未来机遇期的时机把握
时机策略要求站在时代潮头、审时度势,对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风险挑战进行深邃战略思考,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期的敏锐判断力,敢于作出战略调整的决策力,抓住机遇灵活运用多种策略的娴熟领导力。平视世界视角,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上精准把握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时机。
宏观上,把握国力上升时机。紧跟中国崛起与世界实力差距缩小的历史机遇,将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发力点落脚在平视世界的底气和文化自信的根基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增强战略主动,在育先机中开新局,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依然面临风险与挑战的新变化。应强化国力上升的机遇意识,将红岩精神中百折不挠、坚守使命的斗争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贯穿于平视世界开展的文化域外传播中,确保抓住大机遇,控制大危机,不断增强红岩精神域外传播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底气。同时,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和高品质生活“软实力”的重庆机遇,将红岩精神和“行千里·致广大”的重庆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重庆城市形象传播和文化域外传播的内容建构实力,并反过来促进对域外受众的吸引力和域内受众的自信力,增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与文明振兴实力的群众基础。
中观上,把握国际传播能力上升时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求。“新形势”主要指“中国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以及美国等西方对华战略包括传播战略的变化”[5]。作为中观范畴的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是嵌入中国综合国力体系中的重要板块。红岩精神域外传播从属于中国国际传播范畴,其文化域外功能实质是战略博弈框架下的中国话语建构。传播红岩系列故事、抗战历史故事和重庆人文历史故事等,都是对中国叙事话语和重庆城市形象的创新建构与发展。而基于平视世界的视角,不但可以破除诸多国际传播中的沉疴顽疾和文化域外传播中的屏障,还能避免以“仰视”或“俯视”的态度对待域外受众,防止其心理认同上形成红岩故事刻板化和被选择性建构的错位印象,并最终避免其成为文化对峙方,而是成为红岩文化再次传播者、推广者。应建构融通中外的红岩故事话语体系,既要坚持从推广传播红岩文化资源出发,又要立足于时代高度。立场是政府的,语言是自己的。红岩故事,需要国际表达。比如江姐的故事,既是红岩故事,同时又被谱写为歌曲(歌曲《红梅赞》比拟了江姐高贵不屈的革命气节),这就是一种国际表达。因此,使用国际上能接受的表达方式(文字、图片、视频、歌曲、戏剧、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讲红岩,让域外受众能一听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