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州市从化区荔枝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作者: 郑洁莹 齐文娥 欧阳建忠 杨学儒中图分类号:F327;S66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97(2025)03-0020-07
一、引言
中国大陆是全球主要的荔枝生产区[1]。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措施的落实和财政投入的增加,我国荔枝产业快速发展[2]。2022年,荔枝产业全国从业人数达到105万人,作为我国特色高效农业产业,荔枝产业的平稳运转有效推动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果农增收和区域共同富裕[3]。广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荔枝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是优质荔枝的主要产地。然而,既往研究发现,广东荔枝生产呈现出规模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程度较弱的特点[4]。广州市从化区作为广东枝的重要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5]。作为地方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从化区荔枝生产经营的状况不仅影响当地果农的收入水平,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作为广东荔枝产业的典型案例,适时跟进产业发展近况,全面分析从化区荔枝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及时掌握产业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依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户特征、生产状况、销售状况、生产成本收益状况四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从化区荔枝产业的总体规模、生产模式、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等情况。此外,本文在生产成本收益部分还以兼业种植为统计口径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深入探究产区内的产业发展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从化荔枝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结合调研抽样的代表性、随机性、充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团队从广州市从化区抽取了太平镇、江埔街道、温泉镇三个镇街,再从其中的井岗村、神岗村、上塘村、汉田村和宣星村5个村社随机选取部分农户进行调研。调研采用一对一面访式问卷调查方法进行,共获取来自3个镇街5村的101个农户样本,其中包含荔枝龙眼兼业种植户样本53个。每个村社的样本数量分布见表1。

三、2024年从化区荔枝产业发展概况与潜在问题
(一)生产经营农户特征
1.受访农户个体基本特征
农户是产业的核心主体,荔枝生产农户的基本特征影响着荔枝生产经营的方式和生产效率。分析农户基本特征,对精准制定产业政策、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的年龄、性别、学历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对新兴技术、新型生产工具的接受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不同特征农户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推广效果也存在显著不同。抽样调查发现(表2),从化区从事荔枝生产的农户以男性为主,年龄在45岁以上的农户占绝大多数, 82.17% 受访农户学历为初中及以下,且农户整体健康状况较好。同时,过半受访者( 51.49% )表示对风险持中立态度,关注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问题。
中老年男性这一年龄结构影响了区域荔枝生产农户对新兴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水平。在短信、微信等基础通讯工具普遍推广的背景下,从化区荔枝生产农户对此类数字工具的使用能力相对有限。尽管这些工具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中老年农户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新工具和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更依赖于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内产业的信息流通效率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

2.生产人力资本特征
人力资本特征包括劳动力投入水平、经营户从业时长、技术培训状况等因素,是反映农户经营规模、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在荔枝种植过程中,劳动力的投入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程度和管理质量。根据调研数据,2024年从化区荔枝生产户均投入劳动力1.98人。其中,参与部分生产的劳动力户均人数为0.73人,表明从化区荔枝生产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且劳动力投入存在一定的分工和弹性。部分劳动力仅参与部分生产环节,实际上是农户在面对劳动力不足时,会选择将部分生产工作外包。这种分工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压力,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但也限制了荔枝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推动荔枝产业向资本技术型转变,提升其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是未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关键。
农户的从业时长、技术培训状况反映了其生产经验的积累程度和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较高比例的荔枝生产户从业21年及以上(表3),这种长期的从业经历使得其在荔枝种植、管理、采摘等方面积累了较深厚的技术和经验,能够有效提升荔枝产量和品质。此外,根据本文调研结果,过半荔枝生产户( 53.47% )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从整体上看,从化荔枝生产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生产技术积累相对较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fnc20250303.pd原版全文
3.荔枝生产依存度与产业发展信心
生产依存度(即荔枝销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是衡量农户对荔枝产业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了荔枝种植在区域农户家庭经济中的地位,还进一步揭示了荔枝产业对区域农户生计和区域农村经济的贡献水平。统计发现(图1):过半( 56.44% )农户对荔枝生产的依存度水平较低,荔枝收入仅占年度家庭收入的 25% 及以下;所有农户的总体平均占比为 31.68% ,表明农户收入来源多元。这种现象反映了荔枝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复杂地位。本次调研还对农户的产业发展信心进行了统计,以1-5分为打分基础,得分越高表明产业发展信心越充足,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尽管荔枝产业未成为该区域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多数农户依然对产业发展前景保持乐观,认为荔枝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2荔枝发展前景评分
(二)从化区荔枝产业生产状况及其特征
1.生产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1)生产规模特点。生产规模一方面影响着荔枝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反映了年度生产经营结果,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荔枝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受自然气候影响,存在较大年际波动。从化区荔枝生产亦呈现出相同的特征,目前仍面临着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本研究受访的101位农户的荔枝种植总面积为711.29亩,户均种植面积为7.04亩。由于2024产季的异常气候,不少从化荔枝园遭遇了“无花”冲击,受访农户的收获总面积仅为373.03亩,收获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例仅为 52.44% ,失收近半,表明“失收”“绝收”仍是格外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从生产规模分布情况(表4)看,多数农户种植面积和收获面积在10亩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收获面积在5亩以下的农户数量约等于种植面积在5亩以下和种植面积在5一10亩农户数量的总和,意味着失收情况在农户中较为普遍。

(2)土地特征。从化区荔枝生产以山地和坡地为主,面积分别为264.95亩、218.25亩,分别占荔枝种植面积的 37.25% 和 30.68% 。其次是水田,总面积为170.85亩,占荔枝种植总面积的 24.02% 。平地仅占总面积的 7.13% 。多样的耕地类型既为荔枝种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地块细碎化也是荔枝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细碎化的土地分布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还限制了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随着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加剧,这一问题愈发严重,成为制约荔枝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以耕地的地块数量作为地块细碎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根据统计结果,从化区受访的101位农户户均有4.6个地块。不同农户间的细碎化程度差距大,最多可达50个地块。
2.品种状况及其特征
品种结构、树龄分布决定了荔枝的产量和品质,对农户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市场适应性存在直接影响。近年来,随着荔枝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荔枝种植在品种资源、树龄结构方面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化荔枝不仅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从化区农户种植的荔枝果种中,怀枝种植面积占比超过五成,为区域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果种,黑叶、桂味、糯米糍、井岗红糯等品种也具有一定规模。高度集中的品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荔枝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多样化的品种资源则满足了各类市场需求。据统计,从化区荔枝的平均树龄达到30.67年,多数农户种植的荔枝树龄较大,果树的生长发育普遍进入成熟阶段。
3.生产经营业态
在生产经营业态方面,传统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仍然占据从化荔枝生产的主导地位,以自有土地家庭经营为主。受访的101位农户中,自有土地家庭经营的农户有100位,占比达到 99% ;1户采取租赁土地家庭经营的模式。
4.技术应用情况
在荔枝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对产出存在关键影响。表5结果显示,间伐、回缩、疏花、环割是从化区荔枝种植中最常使用的4种技术,采纳户数均在60户以上,施用面积占比在24.59% 一 30.82% 不等。同时,高接换种、疏果、树顶开天窗3项技术虽然采纳户数不及前述4项,但施用面积占比仍与前述4项技术相近。可见,从化区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程度接近,生产技术的使用效果受到农户认可。

(三)2024年从化区荔枝销售状况及其特征
1.销售状况
(1)商品化程度。销售状况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之一。荔枝的产销情况是生产经营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户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2024年从化产区受访的101位农户共产出荔枝48588千克,售出荔枝42286千克,商品率达到 87.03% ,商品化水平较高。考虑兼业种植对销售状况造成的影响,本研究按相同统计方式对兼业种植户的商品化水平进行了测算,统计发现:兼业种植户在2024年度产出荔枝17670千克,售出14932千克,年度商品率为 84.50% ,与荔枝种植户的商品率接近。可见,从化区兼业种植对商品化水平的影响较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nfnc202503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