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整合性综合指数构建及分析
作者: 杨少文 刘妙玲摘 要:农业资源获取整合能力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本文提出资源整合理论,认为农业竞争力体现在农业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上。构建了包含要素资源、相关产业资源、需求资源、组织资源、政府资源和机遇资源六大类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测算出2001—2021年我国农业资源整合性综合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整合性综合指数持续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要素资源最为重要;相关产业资源重要性下降,需求资源重要性超过相关产业资源;农业资源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建议继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小农户组织化。
关键词:农业资源;资源整合理论;熵值法;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3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1-0012-06
一、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然而,在土地和水等可利用农业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下,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农业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传统上,农业资源可以划分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这两大类别。农业的自然资源包括了农业生产所能利用的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例如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物资源等[1]。农业经济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要素和生产成果,例如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与素质、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化肥和农药等[2]。然而,农业生产所需资源不仅包含上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还与农业的组织形式、资本投入、农产品市场需求、政府投入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等多方位农业资源优化整合。
农业资源整合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如资源的稀缺性、分散性、异质性、不可再生性等,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利用效率、环境效应等。如何科学评价和分析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变化,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农业资源,如何提升农业资源的获取能力,是当前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农业资源获取整合能力的提升可认为是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其理论基础是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本研究依据这一理论,提出资源整合理论,拓展了传统农业资源范围,用熵值法将各类资源整合为一个综合指数,并与人口因素比较分析,得出中国农业资源综合变化状况,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设计
(一)资源整合理论分析
农业资源获取整合的活力体现在农业的竞争力上。波特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由六个要素组成: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织结构及战略和竞争、机遇和政府[3]。这六大要素也就是六大资源。产业竞争力就是获取资源并整合的能力。资源整合是将各种可利用资源稳定地、长期地、相对固定地融合在一个资源体系中,各种资源取长补短,形成资源体系的整体优化。波特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本质上可表述为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运用,一个产业拥有优质的要素资源、组织资源、相关产业资源、需求资源、政府资源和好的机遇,对各类资源取长补短,均衡配置,就能使产业处于竞争优势地位。资源可分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拓展到全球资源整合和运用。某国产业在全球优质资源整合中占优势,显然是强于一国仅在本国资源整合占优势的产业。因此,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可转化为资源整合理论。要素资源是指产业占有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需求资源是指市场的容量和特质,引导农业供给资源的有效产出和品种结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主要指本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及共有技术的相关产业。组织资源是指产业内的经济组织在一国内的基础地位、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市场竞争的表现。这四种资源是资源整合能力的决定因素。除了这四种资源以外,还有机遇和政府这两类重要资源对资源整合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除机遇资源单向影响,其他五类资源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农业竞争力体现在农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农业资源整合就是要优化六类资源配置,在保持资源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弥补劣势资源,要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在整合资源中,还应对国内外资源配置进行平衡,既有国内农业资源的让出,又有国外农业资源的获取,从而获得整体的最优。资源的优劣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国内某些资源衰落了,成为弱势资源,但获取整合国外的优质资源足够多,仍然可以处于竞争优势。由于各国对资源价值的评价不同,这种资源的失去与获取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会形成1+1>2的系统增值效应,往往是多方共赢的局面。六类资源全球获取与整合程度决定农业全球竞争能力的强弱[4]。
(二)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收集中国的数据,进行农业资源获取整合能力评价。建立指标体系遵循如下原则:导向性原则,以资源整合理论的六大核心资源为指引,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区域特色原则,考虑中国农业的具体特征,尽量选择反映中国农业发展特性的指标;可操作性原则,在考虑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可获取且具有权威性的分析指标,并尽可能选择可量化的定量和比值指标[5]。根据前述原则,将评价农业资源获取整合能力的综合指数分为以下六类一级指标,在各类一级指标下再设计二级指标。
1.要素资源。此类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域等)、可用水量、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四类,每类资源都可量化。农业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素质与数量的结合,农业劳动者素质是人均产出农产品价值(不变价格)表示,劳动力数量用农业从业人数表示,二者是劳动力资源的两部分。技术用粮食亩产量代表。
2.相关产业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农业上下游行业,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需要农业原料的加工业。这些行业可用其发展规模来量化。农产品物流取决于农村交通状况,即农村公路的里程数,农业机械的产量用动力总和来表示,农药和化肥产量用吨来计量。加工业所需原料采购量表现农产品市场销售额,可归入需求资源。
3.需求资源。需求资源指市场规模,一国整合并控制了市场后,别国即使有成本或质量优势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规模可量化,特征较难量化。需求资源分为进口市场、出口市场和自产自销国内市场,这三个市场都受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
4.组织资源。指突破中国特色小农户生产局限性的各种组织形式,如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组织、社会服务等。这些组织特征难以量化,根据因地制宜、可行性原则,假设所有组织同质,用这些组织的数量进行量化。
5.政府资源。本国政府支持本国农业主要通过农业政策和支农资金,由于农业政策难以在时序状态下量化,故政府资源用财政支农资金(不变价格)来量化。
6.机遇资源。机遇是不确定性资源,主要指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有好有坏。有的机遇是被动遇上的,有的机遇是主动追上的。机遇资源的影响难以量化,但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可行性原则,本文用ICRC(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数据库的综合风险指数来衡量。
三、构建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构建方法
在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方法时,一般尽量避免采用主观赋权方法,以客观赋权方法为主。熵值法是根据数据的客观特性的赋权方法,依据各个指标的观测值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如果一个指标的信息熵较小,说明信息的混乱程度较低,则信息的有效性较高,那么这个指标的权重就较大[6]。熵值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鉴于各个指标选取的单位不同,数据间有显著的属性差异,必须消除量纲影响,应将指标归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即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区间[0,1]内的数值,公式如下:
zij=xij-minxjmaxxj-minxj, i=1,2,3,…,mj=1,2,3,…,n(1)
2.标准化数据平移。为了确保熵值的对数运算有意义,应对数据进行坐标平移,避免出现零和负值,平移量根据研究需要,一般取00001[7]。
z*ij=zij+a, a为平移量(2)
3.比重计算。计算第i个样本在第j项指标上的比重,即标准化数据平移后的值占该指标总和的比例,公式如下:
Pij=z*ij∑mi=1z*ij, i=1,2,3,…,m j=1,2,3,…,n (3)
4.熵值计算。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公式如下:
ej=-1lnn∑ni=1PijlnPij, 0≤ej≤1(4)
5.差异性系数计算。
gj=1-ej(5)
6.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wj。将差异性系数归一化,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公式如下:
wj=gj∑mj=1gj(6)
7.计算综合指数。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标准化数据相乘,可得到各分项和总项的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ui=∑mj=1wjzij(7)
(二)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2001年至2021年间的数据。人口数量(万人)、可供水资源(万吨)、化肥产量(万吨)、农药产量(万吨)、农业机械数量(万千瓦)等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农业组织数量(个)来源《中国农业年鉴》;农村公路总里程(万公里)来源交通运输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农业用地(公顷)、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人均产值(美元不变价格)、农业净资本存量(美元不变价格)、境外直接投资(美元不变价格)、对外直接投资(美元不变价格)、进口农产品金额(美元不变价格)、出口农产品金额(美元不变价格)、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公斤/公顷)、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美元不变价格)等来源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数据库;全球综合风险指数来自ICRC数据库。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一)资源权重系数分析
根据公式(1)-(6),先计算各项二级指标权重系数,再得出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具体见表1。
由权重系数大小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各类资源的重要顺序为:要素资源>相关产业资源>需求资源>组织资源>政府资源>机遇资源。要素资源是农业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占了近50%的权重。要素资源与相关产业资源与相当于传统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范围,占了约2/3的权重。需求资源的重要性与相关产业资源相近,对农产品的有效产出和稳定进口极为重要,中国应大力提升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在二级指标中,超过007权重的指标按大小排序为:经济组织>人均农业产出>净资本存量>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劳动力数量。经济组织反映了中国特质的大国小农组织化程度,小农户组织化、规模化是当前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重要课题。人均农业产出反映农业劳动力的效率,是技术要素的重要方面,而反映技术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却排位靠后,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种植类粮食作物亩产量不高的现状相符[8],也说明中国农业技术提高效率大部分在非粮食生产方面,两者权重之和为01293,说明农业技术要素是积累农业资源最重要的因素。从二级指标权重系数排序来看,技术、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是提高农业资源积累水平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