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对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子涵 张艳荣摘 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采用Tobit模型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差异。农村基础设施能有效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水利、电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具有正向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加强政策的支持以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湖南省;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1-0018-05
一、引言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建设。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以建设农业强省为目标,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稳步深化农村改革,改善乡村治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发现河南省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又可以推动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中,李昕、王艳伟等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础设施,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以及马尔科夫链探析农村基础设施韧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进特征[1]。王成利、孙学涛等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会对土地流转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基础设施对土地流转的影响不同[2]。许庆、刘进等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对比分析,过程采用了熵权法、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3]。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不同学者们运用差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刘传明、宁安宁等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相应的指标,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4]。田璞玉、万忠等研究了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落后[5]。陈慧卿、曾福生从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以及生活富裕化维度研究了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运用基尼系数以及障碍度模型对其进行了测量[6]。
综合学者的研究发现,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现代化研究的较多,但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如何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此学界少有涉及。为此,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被解释变量选取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涉及到农业和农村两方面的发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后,构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指标,农业现代化指标从农业生产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和经营现代化出发;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从农村生态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和公共服务现代化出发。
在评价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中,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评价。熵值法是用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的方法,指标离散程度越大,对系统评价的影响程度越大。因此,可以用熵值法为多指标综合评价确定权重。本文借鉴颜双波[7]、韦礼飞[8]等研究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值,再将各级指标的标准化值乘以对应的权重,计算得到相应的目标值,据此来计算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得分,具体方法为:
Xij=Xj-XjminXjmax-XjminXij指标属性为正向(1)
Xij=Xjmax-XijXjmax-XjminXij指标属性为负向(2)
式中:X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Xj为第j项指标的原数据,Xjmax为第j项指标的原数据的最大值,Xjmin为第j项指标的原数据的最小值。
熵值法计算权重步骤:
1.求解第j个指标下的第i个时间段中占指标的比重:
Pij=Xij/∑mi=1Xij(3)
2.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Ej=-1lnm∑mi=1Pijlnpij(4)
3.求解第j个指标的熵:
Wj=(1-Ej)/∑nj=1(1-Ej)(5)
4.计算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综合得分:
U=∑ni=1XijWj(6)
式中:Xij为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Wj为指标的权重。
(二)解释变量选取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作为农村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用“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测量。
电力设施,电支撑现代农业机械化运作,用“农村用电量/乡村人口”进行表示。
农村道路设施,道路设施便于农村物资的运输以及方便出行,因此,用人均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表示。
(三)Tobit模型及数据来源
Yit=μ0+∑ss=1θsXsit+∑ff=1γfPfit+τit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X是核心解释变量,为农村基础设施,P是控制变量,i、t、s分别表示河南省各市、年份以及核心解释变量个数,f指控制变量个数;μ是截距项变量;θ,γ是待估参数;τ代表随机扰动项。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南省整体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析
通过熵值法计算出河南省2012—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呈现上升趋势,从2012年的0422到2021年的0672,增长了59%,这说明河南省注重农业农村的发展,河南省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在农业发展中,坚持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从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分从0422到0479,增加了0057,这得益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第二阶段为2016—2017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分由0414到0408,下降幅度不大,下降了0006,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种植结构的调整。第三个阶段为2018—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得分由0414到0672,增加了0258,这主要得益于河南省通过科技创新、设施农业的引进和应用,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此外,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对乡村建设的投入更大支撑。
图1 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河南省各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析
(1)总体特征
计算得出河南省18个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结果如表3所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名较前的为郑州市、新乡市、南阳市、驻马店市。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其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平均得分为0857。郑州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步伐,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郑州在农业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农业稳产保供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融合的短板问题,共同富裕基础还不够稳固等。
新乡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平均得分为0735。近几年,新乡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总体目标,不断打造“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深化农村改革。
南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平均得分为0607,排名第三。南阳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坚持打造“四千五特”农业大市,重点培育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着力建设全国特色农业发展强市,深入推进农村重点改革,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驻马店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平均得分为06,排名第四。驻马店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5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72%,但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人力资源的短缺等问题突出。
(2)分类特征
如表4所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2016年郑州市、新乡市、驻马店市以及南阳市处于前四,2021年排名较前的为郑州市、许昌市、新乡市、南阳市。但驻马店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2016—2021年有所降低,从2016年的第3名降低到2021年的第5名,究其原因,可能是三产融合不够,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农业发展落后,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河南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农业项目的建设,致使焦作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三门峡市和濮阳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一直处于较后发展水平,这可能与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薄弱、特色产业优势没有发挥,且三门峡市农村经济条件差,起点低,致使农业发展缓慢。
在农村现代化方面,2016年郑州市、新乡市、焦作市以及安阳市处于前四。但新乡市农村现代化排名由2016年的第二降至2021年的第三,这表明新乡市在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还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其中,商丘市2016年农村现代化水平排名第六,2021年排名第十,这说明商丘市近几年来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商丘市虽然设置了垃圾桶、垃圾池等收集设施,但缺乏维护,加之长期使用损耗严重,部分设施已丧失使用价值。在商丘的一些偏远农村,生活燃料依旧为木材、秸秆。
(三)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影响分析
为更好的检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本文采用Stata15,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其中lnx1、lnx2、lnx3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模型1,模型3,模型5,模型7。其次,加入控制变量对模型2、模型4、模型6、模型8进行分析。从模型7和模型8可以看出,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各变量对农村基础设施都产生了影响,其显著性系数为正,说明财政支农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模型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效应发生变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为了进一步消除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反向影响,选取控制变量的滞后一阶检验是否存在双向问题,结果如模型9所示,变量都通过了Husman检验和内生性检验,说明选取的变量较为合理,回归结果较为科学。
结果表明,水利设施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为0084,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水利设施可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的发展,更加需要农村的振兴,而水利设施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水利的充足及便利可以有效灌溉农田,增加农作物产量。电力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为008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电力设施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电力设施的完善可以为农村生活生产提供便利,尤其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电力设施作为支撑。河南省各市农村电力设施发展情况不一,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交通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系数为正,为0071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交通设施的发展在农村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的建设以及田间道路的建设,道路的便利度可以方便车辆的进入,便于机械化作业。河南省各市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农村道路的建设有所差异,致使基础设施影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