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徐玉梅 刘爽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下,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并通过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3-0019-07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产品贸易额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3343.2亿美元,较2021年增加301.5亿美元,同比增长9.9%。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也呈现出贸易逆差持续增大的趋势。农产品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有效遏制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相关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以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1],并通过钻石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规模
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贸易逆差日益凸显。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1850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334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1.9%[2]。如图1所示,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呈现整体直线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1179.1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2360.6亿美元,实现了翻倍增长;出口额呈现整体稳步增长趋势,相较于进口额变化幅度不大;贸易收支差额呈现负数,并于近年来持续扩大,2022年净进口额达1378亿美元,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2013年至今便持续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条件相对不利。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产品集中。本文采用商务部对国际贸易农产品的分类编码标准,按照商品类章进行界定。农产品所属范围HS01-HS24,总计4类24章。第一类HS01-HS05,活动物,动物产品;第二类HS06-HS14,植物产品;第三类HS15,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四类HS16-HS2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3]。如表1所示,我国农产品出口以第二类、第四类为主,2022年二者合计出口占比达79%;从发展趋势来看,2013—2022年间第一类产品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第三类产品虽处于逐年上升趋势但依旧为最低水平。如表2所示,我国农产品进口以第一类、第二类为主,2022年二者合计进口占比达78.2%;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口整体呈现波动趋势。这表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种类较为集中,对外贸易多元化程度受限。
(三)农产品贸易市场
我国农产品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202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982.6亿美元。其中,超过15亿美元的贸易伙伴达到16个,对其总出口贸易额达到757.9亿美元,占我国全部农产品贸易出口额的77.13%。仅对中国香港、日本、美国、韩国以及越南排在前五位的农产品出口国贸易总额达到440.3亿美元,约占我国全部农产品贸易出口额的44.8%(图2)。进口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2360.6亿美元。其中,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巴西、美国、泰国、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排在前五位的农产品进口国贸易总额达到1303亿美元,约占我国全部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5.2%(图3)。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综上分析,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不断扩大。但相比世界农业发展大国,我国存在一定差距。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逆差日益凸显、出口产品技术程度低、贸易市场集中度高的问题,以上种种使得我国农产品发展具有贸易失衡、贸易潜力不足、抵御风险性差的风险。因此,运用相关指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测算,深入探究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
2022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农产品出口贸易大国前10位依次为美国、巴西、荷兰、德国、中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因此,测算我国农产品MS、TC以及RCA指数初步分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随后测算其它9个国家的农产品MS指数、我国分类农产品TC指数以及RCA指数三个指标,进一步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农产品MS指数是指一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通过这一指数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发展趋势,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4]。MS指数可以用公示(1)来表示。
MSij=XijXwj(1)
基于2013—2022年间的美国、巴西、荷兰等十国农产品MS指数数据,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地位进行分析。结果(表3)显示,2022年世界农产品出口排在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荷兰、德国以及中国,累计市场份额占到33.05%。其中,美国农产品MS指数最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强。农产品MS指数变动趋势方面,意大利呈现整体直线上升趋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巴西、中国、加拿大以及西班牙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印度尼西亚2013—2022年间增长率达3.45%,增长变化幅度最大;荷兰、德国以及法国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呈现负值。从农产品MS指数来看,我国综合排名世界第五,表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农产品TC指数是指一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可以用公式(2)来表示。该指标能够有效测算出我国农产品的净出口竞争能力。其指标范围在-1到1之间[2]。TC=-1,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1<TC<0,表示该产业竞争力较弱,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竞争力越弱;TC=0,表示该产业竞争力处于中间水平;0<TC<1,表示该产业竞争力较强,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竞争力越强;TC=1,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
TC=Xij-MijXij+Mij(2)
2013—2016年间,我国农产品TC值呈现回升趋势,由2013年的-0.215增长至-0.182,2017年之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2021年TC值降到最低-0.435,2022年我国农产品TC值呈现上升趋势。2013—2022年间,我国农产品TC值始终处于零以下(图4)。由此可见,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总体趋弱。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农产品RCA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农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农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5],可以用公式(3)来表示,旨在定量描述一个国家内农产品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这一指数可以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比较优势进行测算,从而判定我国农产品是否具备出口竞争力。一般而言,RCA 指数接近1,表示无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1,表示该国的此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RCA<1,则表示该国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6]。
RCAij=Xij/XtjXiW/XtW(3)
2013—2022年,我国农产品RCA平均值为0.347。整体看来,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不具有比较优势。2013—2015年间,我国农产品RCA值呈现下降趋势,2016年有所回升并达到峰值0.383。2016—2018年间,我国农产品RCA值呈现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之后我国农产品RCA值呈现直线下降趋势(图5)。
通过表4数据分析可知,其它类动物产品(HS05)、虫胶树胶树脂及其它植物液汁(HS13)、软体动物及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HS16)RCA值都大于 1,代表着这三类农产品出口量较多,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竞争力。而谷物(HS10)值最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其次受到出口贸易壁垒的限制等,使得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具有比较优势。从我国分类农产品RCA指数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平衡,部分农产品出口在世界上处于劣势地位,竞争力不足。
综上分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但是相比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不稳定,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都远小于这些国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因此,明确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因素,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格外重要。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1990年,迈克尔·波特构建钻石模型,用于全面分析影响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以及发展机遇和政府行为。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钻石体系”。根据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结合波特钻石模型的核心观点,构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框架(图6)。根据图6所示的钻石模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主要受到农产品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的影响[4]。其中,政府行为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机遇包括国家方针、市场变化等。
(一)农产品生产要素
要素条件优势可以在市场上转化为竞争优势。农产品初级要素包括土地、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非技术工人等;高级要素包括现代化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以及科研机构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工费用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我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我国在发展此类产业时不会实现较大突破。实际上,仅依赖于初级生产要素无法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根据波特理论,一个国家唯有依靠发展高级生产要素才能够建立起强大而又持久的产业优势。
我国当前主要依靠初级要素进行农产品贸易。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应该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纵观我国农产品贸易市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强,优势不足。究其原因:首先,对于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其次,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缺乏生产专业性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再者,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涉及的科技研发、技术设备远低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有限。
(二)农场品市场需求
消费者需求是竞争优势也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农产品市场需求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两方面。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是满足国内居民对于农产品的生活所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呈现上升趋势,对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际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农产品从具有产品相对优势的国家流入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进口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发展出台关税或非关税措施,应用更为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根据波特理论,需求量增加会刺激企业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催化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我国当前主要依靠国际市场需求刺激产品创新。由于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影响作用不强,涉农企业疏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但国际市场要求标准不断升高。这无疑对于我国涉农企业在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主要通过进口国外产品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高质量需求。涉农企业管控不严、农产品质量问题、国内消费者不够挑剔等都会使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受限,阻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