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成都市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构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作者: 苏晓伟摘 要:现代产业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是高效协同储运加各环节的多要度、全链条、多层次、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发展方式。成都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重要指示要求,通过政策化引导、标准化建设、科技化支撑、产业化发展、多元化打造等方式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但是也存在资源要素约束紧,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粮食产业链条短,建圈强链有待强化,经营主体小而散,利益连接不够紧密等问题。要从夯实发展基础,筑牢粮食产业生产根基、打造天府好粮,强化粮食产业建圈强链、完善联农机制,实现粮食经营效益最优等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成都市现代粮食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3-0026-07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十四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和永恒课题,特别是连续两年来川视察都对粮食安全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成都市做好粮食工作指明了方向。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重要指示精神,把三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市情农情,紧紧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个大局,把握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4+6”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为抓手,坚持做好粮食产业发展大文章,推动粮食产业连、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有效促进粮食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有力促进粮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构建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续的粮食产业体系,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成都力量。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共同体,代表着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体系,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化、产业业态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集约化和产业层次的高端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1]。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组成的重要部分,既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尊重市场逻辑,基于理性追求最大市场化价值,也有自身发展建构的特殊规律,延长粮食生产、粮食收储、粮食加工、粮食运输、粮食消费等产业链,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提升粮食产业价值链。本文所指的高质量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安全生产体系为保障、以绿色低碳物流体系为载体、以现代加工体系为核心,高效协同各环节的多环节、全链条、多维度、可持续的现代化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主要由现代粮食生产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经营体系等共同构成[2]。
一、现实基础:成都市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现状
成都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树立“大产业”“大市场”“大粮食”理念,加快体制机制、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粮食产业链现代化、供应链有韧性、价值链走高端,提升粮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政策化引导:强化顶层设计制度供给
一是完善粮食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1+4”政策体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产底线,着力构建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种养循环、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其中,“1”是指《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为新时代“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规制“施工图”、下发“任务书”、擘画“新蓝图”。“4”是指就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耕地撂荒、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分别制定了十条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制度。强化党委政府责任,建立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专班推进、对口联系、工作调度等五大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落实、部门参与、区(市)县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为夯实粮食产业根基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强化目标考核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推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经营、产业体系建设,共同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压紧压实区(市)县责任,分解下达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级党政和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相关资金项目、涉农领域评优评先相挂钩,增强粮食产业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化建设:夯实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藏粮于地”,促进基本农田高质量建设。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成都市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创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累计发放耕保基金165亿余元,进一步做好耕地保护。健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流转耕地分级审查审核机制,形成耕地流转管理工作闭环,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持续强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按规划高标准有序完成2022年农田整治区4.5万亩耕地建设任务。开展耕地资源监测,强化耕地用途管制,新建高标准农田30.73万亩,实施灌区现代化建设10万亩,累计腾退低效果木、苗木、商业草皮10.16万亩。
二是坚持“藏粮于制”,推进粮食产业高水平发展。成都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制度创新,形成“农业共营制”,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验,探索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多元主体经营机制,健全“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全市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约331万亩,服务小农户50.72万户。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联合经营,通过创办“强村公司”等方式发展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坚持“十化同步”,深化“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建成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3个,粮油园区机械化率达95%、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8%。
三是坚持“藏粮于人”,提升种粮主体积极性意识。成都市积极发挥好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梯次建立市、县两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库,通过技术结对、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段等方式,大力实施“农业专家授课+理论政策引导+种粮基地实训+业务精准指导”全方位教育,帮助农民掌握运用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积极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土专家+种粮主体”专业化管理团队,引导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指导粮食作物种植和生产,积极发挥农业“土专家”作用,发挥其在技术推广、品牌营销、联农助农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种粮主体知识化、规范化、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已累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4000余人。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规模经营补贴等强农惠农支持政策,健全种粮主体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农民产业、金融、保险等扶持力度,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主体利益,持续推动种粮主体由“传统功能”向“现代需求”转变、从“无人问津”向“门庭若市”转变,让新型农民成为“有奔头”的职业,全市由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4353家、3907家[3]。
(三)科技化支撑:促进管理技术协同创新
一是强化种业创新激发农业“芯”动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成都市深入推进种业强市建设,以现代种业为突破,做强科技支撑,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行动,聚焦“种源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商业化研发转化—规模生产推广”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集中攻关,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作物学科及省部共建“作物资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粮食种子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发,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以天府现代种业园区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总部区“双核”为驱动,进一步增强种业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4]。同时,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格局,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邛崃市建成种业基地8万亩,年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5300吨,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二是强化农机创新推动装备高质量发展。成都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走好宜机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推动农机技术绿色化改造和环境友好型农机研发与应用,在水稻、小麦为主的平坝地区和在玉米大豆袋装符合种植为主的丘陵地区,积极引导机械智能装备投入粮食耕、种、管、收全过程,促进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化、集约化、高质高效发展。积极打造农机产业集群,强化农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结合成都平原农田肌理、水文特征和资源禀赋,以节本增效为目标,高效推动精准施药、精量播种、精细施肥等农业装备应用,新引进国际国内一流涉农科研院所及创新团队、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6家,实施年度重大技术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项目40个。
三是强化智慧建设促进农业智慧化管理。成都市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一带十五园百片”精细化管理,实现对灾情、墒情、苗情和虫情的全天候检测,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交易等全域数字化建设,成都市建成专业化数字管理系统11个。崇州市开展建立粮食规模化生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试验,全面推广耕、种、管、收、烘、储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推进优质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互联网+农业技防”,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
(四)产业化发展:推进产业绿色集约发展
一是促进粮食产业规模经营发展。成都市紧紧围绕粮食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建圈强链为牵引,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全链条提质升级。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办法实施意见》,稳定土地流转预期,有序推动农田集中连片建设,为经营主体吃上“定心丸”。大邑县通过“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建成粮食生产数字化经营体系,该县园区有服务种植大户445户、农业社会化组织56家。
二是完善现代粮食保供加工体系。建强城市应急保供网络,整合应急保供资源,建强联动机制,优化网点布局,稳步推进区域性、节点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成都市设立粮食应急保障企业622个,粮食价格监测点80余个,覆盖粮食收购、加工、批发、零售各个环节,粮食应急保供网络基本建立。同时提高粮食加工能力,适应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化粮食企业,推动粮食加工优化升级,实现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和粮油企业提质增效“双提升”,全市日均大米产能3800吨以上、面粉2700吨以上、食用油1500吨以上。
三是建设粮食产业经营体系。成都市聚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提升行动,推进县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推广全程托管、整村托管,“一带十五园百片”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构建“订单农业+烘干+收储+加工合作+连锁配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效推进粮食产业产后服务需求线上监测,线下直配,线上交易、线下服务。
(五)多元化打造:延伸产业价值供应链条
一是提升产业链,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链成群。成都市积极构建“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做优做大“天府源”公用品牌,培优做强优质粮油、生猪畜禽、绿色蔬菜、特色水果四大百亿级保供产业集群和一个五百亿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形成“十化同步”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全市现已建成国家、省、市和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93个,国家级3个,新津区入选2023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彭州、金堂)纳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崇州市街子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蒲江县入选2021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郫都区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