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作者: 邱慧婷 梁贝贝 高维新
摘 要:本文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评价2011—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同时采用障碍度模型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逐步上升,珠三角和粤东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排名出现上升,部分地区空间格局分布出现变动。最后,文章从促进广东省乡村各方面协调发展、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时空演变;障碍因子分析;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5-0041-0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成为我国各省市的普遍问题,其中又以广东省最为突出。广东省是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全省大致可划分为四大区域,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珠三角地区,以云浮、河源为代表发展生态农林经济为主的粤北地区,以湛江为中心发展水产养殖和滨海旅游业为主的粤西地区和以汕头、潮州为代表发展华侨华商经济为特色的粤东地区。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原因的影响,广东省在拥有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也存在部分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的地区,省内发展格局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各区域间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渐凸显,严重阻碍了省内各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202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全面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1-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是缩小广东省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脱贫攻坚到精准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积累了重要经验[3]。进入新发展阶段,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广东省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重视金融帮扶对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作用[4]。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美丽化和农民富裕化,因此其基本内涵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基于此,现有研究大多围绕以上五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但细分指标则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测度各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黄敦平[5]、杨朝娟[6]均从上述五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评价长江经济带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据此探索该区域内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分别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项松林[7]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总体要求,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安徽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影响因素;吴儒练[8]则测度了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李燕凌[9]分析了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时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稳中有增,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失调衰退转为初级协调发展的动态特征,并存在向更高层次转移的可能性。
已有文献成果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也显示出一些研究不足之处,例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测度对象以全国或区域为主,省域范围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针对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中,又以针对单个县市地区的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居多,而对于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振兴时空演化特征和障碍因子分析相对不足。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广东省乡村振兴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分析广东省的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广东农村充分发展、缩小广东省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以及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规定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并参考和借鉴黄敦平[5]、杨朝娟[6]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法,沿用上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选取7个细分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是评估产业兴旺的首要指标,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一同反映该地区农村是否拥有坚实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体现农业生产量和种植面积增长情况。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村人均耗电量、化肥和农药施用强度反映是否拥有较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情况。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考量重点是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选取9个细分指标[5]。农村绿化率直观反映生态环境建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农村厕所普及率、禽畜粪污利用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率和有线电视覆盖率等指标则反映该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当地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状况。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灵魂,考量重点是农民文化素养和乡村文化建设,选取4个细分指标,分别通过农民受教育程度等指标和乡村文化站数量衡量[7]。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决定性环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直接体现,选取6个细分指标,重点考察乡村规划整治情况和失业率、贫困发生率、城乡发展差距等情况。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选取6个细分指标,只有农民生活逐渐富裕、城乡发展差距持续缩小,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重点从农民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估。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多指标综合测度法
为消除数据单位、属性等因素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利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相关指标的最优权重;最后,参考杨奇峰[10]的测度方式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测算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多指标综合测度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Zij=∑mi=1WjUij(1)
其中,m为指标个数,Z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综合得分,Wj为利用熵值法计算出的指标权重,Uij为指标进行标准化之后的指标值。
2.障碍度模型
借鉴张俊婕[12]的研究方法采用障碍度模型,对广东省乡村振兴的关键障碍因素进行识别。计算公式如下:
Fij=1-Uij(2)
Dij=Wij×Fij(3)
Yij=Dij∑nj=1Dij (4)
在式(2)~(4)中,Fij代表指标的偏离程度,即i地区的第j个指标实际值与最大值之间的差距;Uij代表进行标准化之后的指标值;Dij代表指标贡献度,即i地区的第j个指标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Wj代表通过熵值法计算得出的权重;Yij代表具体指标的障碍度,即i地区的第j个指标对该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程度。
(二)数据来源
由于深圳市在2004年已全面实现城镇化,基于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11—2021年广东省除深圳外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1—2021)、《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2011—2021)、各地级市统计年鉴等,个别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和综合增长率估算法得到。
四、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一)总体演变特征
由图1可知,整体看来,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从2011年的15.72升至2021年的33.23,年均增长率为7.77%。表明“十二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立足于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快建设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从各维度来看,2011-2021年广东省各地级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产业兴旺年均增长率仅为0.65%,增速较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发展重点,研究期间呈现出波浪型的变动趋势,增幅较小。说明在研究期间,广东省虽然致力于破解城乡发展矛盾,但还是以城市发展为主,容易忽视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生态宜居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1.83%,这得益于近年来农村地区注重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政府加强对农村绿化的建设和天然旱厕的改建,提升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7%、8.80%和13.55%,说明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转而逐渐追求精神富足,并在教育文娱方面的支出增加,文化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同时政府也加强对乡村文化基站的建设,逐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道德素养,逐渐缩小城乡居民间的差距。
(二)分区域演变特征
将广东省除深圳外的20个地级市依据地理位置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2011年和2021年各城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珠海、肇庆、惠州、东莞和中山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排名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也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其发展重心集中在城市。但自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来,珠三角地区逐步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靠自身良好的经济条件支持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佛山和江门乡村振兴水平出现下降,可能原因是,在城乡二元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以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代价来发展城市及其产业”,导致佛山和江门地区城市化水平逐渐升高,但乡村振兴的后劲力不足。
粤东地区的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排名均出现上升,主要得益于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综合得分升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前,粤东地区人口外流严重,农村地区产业落后,农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欠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使粤东地区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重点改造农村地区厕所和治理污水、垃圾等污染治问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提升。同时,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农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乡村振兴水平逐渐提高。
粤北和粤西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排名出现下降,尤其是清远和阳江。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有头脑、有闯劲、年轻力强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或进入城镇发展,村庄“空心化”严重,“三留守”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乡村企业人才严重匮乏。同时,农村地区监督能力不足,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思维模式固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偏弱,对乡村治理和管理方式存在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虽然升高,但排名出现下滑。
为进一步显示广东省各城市乡村振兴的变化特征,本文借助ArcGIS10.8软件绘制出空间格局分布图,根据自然断点法将乡村振兴水平从低到高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低等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等水平,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整体看来,与2011年相比,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总体得分有所提升。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广州一直处于高等水平,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云浮和清远一直处于低等水平,韶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梅州、肇庆、中山、茂名和湛江一直位于中等水平,东莞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同时,部分城市有所变动。潮州、汕尾、惠州和江门由2011年的较低水平上升到2021年的中等水平,揭阳和汕头从低等水平升至较低水平,珠海由低等水平升至中等水平。清远由2011年的较低水平降至低等水平,佛山由较高水平降至较低水平,阳江由中等水平降至低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