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唐云 米运生 孙慧婷 周小春

乡村振兴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0

摘 要: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其使用效率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至关重要。本文以2010—2022年广东省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评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及利用Tobit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且资金使用效率较高;此外,乡村振兴政策下化肥施用量、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够有效促进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的提高。最后,本文从政府层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使用效率;DEA-Tobit模型;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4)06-0012-06

一、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我国在2020年底已顺利完成全面脱贫任务,但是全面脱贫只是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的问题,要想实现共同富裕,仍需全面振兴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财政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2021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继续保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广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断加大对乡村发展的资金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仅2023年广东省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就高达328.7亿元。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划拨层次多、涉及范围广、项目类别多的特点,这也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要厘清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及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是否真正受惠于民和资金的使用是否真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就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目前,学者们对于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评价以及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尹孝凡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财政支农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1]。王海和刘华伟在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广东省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财政支农资金缺乏高效的整合和管理以及基层财政在支农支出方面能力有限等问题[2]。在评估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时,学者们选择不同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作为研究样本[3-4],主要使用前沿分析法(SFA)[5]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6]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同时,一些学者引入Tobit模型,对影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如地区经济水平[7]、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8]、城乡二元结构水平[9]以及农村机械总动力[3]等因素。

现有研究对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于近几年才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文献还比较少;二是关于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很少,仅有的一篇文献是以1995—2012年数据为基础进行研究,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广东省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进行探讨。因此,本文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建立DEA-Tobit模型评价分析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丰富财政支农资金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广东省以及我国财政支农工作、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1.DEA模型

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最早由Charnes等人提出,主要用于评估多个输入和输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由于传统的DEA模型不能有效地排除外部环境和其他干扰因素,Fried等人提出了一种将DEA模型与SFA融合的三阶段DEA模型。第一阶段,选取适当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利用DEA模型进行初步计算,从而确定初始效率和投入(产出)的松弛变量。第二阶段,使用SFA方法对松弛值进行分解,构建一个考虑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松弛变量分解方程,利用回归软件得出方程回归结果,进而对决策单元进行适当调整。第三阶段,在获得的调整值基础上,再一次采用DEA模型计算出排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干扰后的实际效率数值。

考虑到DEA方法对于投入产出指标的要求以及广东省财政支农的现状,参考现有文献[10],选取以下投入指标: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以及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参考现有研究[6,11-12],产出指标选择: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造林面积,综合反映农业生产总量、农民收入、种植业发展和林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投入产出指标具体见表1。

2.Tobit模型

Tobit回归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模型,主要用于解决存在截断数据的情况下的统计分析问题。本文将财政支农资金综合使用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参考现有文献[13],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农用化肥施用量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乡村振兴政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影响因素指标变量见表2。通过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评估各种因素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的影响程度及方向,这对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Tobit模型具体如下所示:

TEi,t=β0+β1ASi,t+β2HFi,t+β4RPC_GDPi,t+β5PAMi,t+β6Policyi,t+β7RRIi,t+β8PIWi,t+β9RRI2i,t+εi,t

其中,β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TE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水平;AS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HF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RPC_GDP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AM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olicy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是否施行乡村振兴政策;RRI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W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RRI2i,t为地级市i在t时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方;εi,t为随机误差项。表2给出了文中主要变量的说明。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参考《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对地级市的划分,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及其20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由于深圳的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数据缺失,因此予以剔除。原始数据来源于2010—2022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及《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描述统计性分析见表3,由表3可知,广东省各地级市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最多为112.07亿元,最少为3.36亿元,标准差为19.88,说明广东省各地级市在财政支农支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评价

(一)省级层面总体分析

采用DEA模型进行测算,广东省2010—2022年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包括综合效益、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如表4所示。

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展示不同年份广东省技术效益、规模效益、综合效益的变化,根据表4的数据整理得到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10—2022年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效率总体使用效率较高且呈现上升趋势。自2017年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后,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益、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虽然2019和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各项指标有所下滑,但2021年开始迅速上升,2022年恢复至良好标准。总体来看,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

(二)各地级市层面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各地级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本文测算了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前(2010—2016年)和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后(2017—2022年)各地级市综合效益、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年均值,如表5和图2~图4所示。

由表5和图2~图4可知,广东省各地级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10个地级市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在实施乡村振兴后有较大的提升,具体为东莞市、佛山市、茂名市、广州市、江门市、中山市、湛江市、珠海市、汕头市、肇庆市;其余地级市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并未得到提升。在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前,大部分地级市并未达到最优的农业生产规模,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后,大部分各地级市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绝大部分地级市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效益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多数地级市规模效益小于1。但是,绝大部分地级市政支农资金技术效益普遍不高,且呈现处于下降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各地级市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提升大部分来源于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的规模效益提高。各地级市若想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应重点聚焦提升种植、养殖等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各影响因素对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整理2010—2022年广东省20个地级市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化肥施用量占第一产值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振兴政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指标,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因素,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广东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与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不显著,即财政支农支出占比并不直接影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可能是因为资金分配不合理、政策协同与配套措施不完善以及未充分考虑分配地区差异与适应性等。财政支农支出如果未能精准投向农业生产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导致资金无法发挥效用;并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也需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财政支农支出只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部分,还需要与其他政策协同配合,如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

乡村振兴政策相关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对于广东省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结合上文的DEA模型分析结果,不难得知,自2017年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后,广东省总体财政支农资金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一方面,通过引导财政支农资金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集中倾斜,资金更加聚焦在农村发展的关键领域,如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从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更加注重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素质,进而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益。

通常情况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意味着该地区整体经济状况越佳,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农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农资金综合效率不显著,说明广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对农业的辐射作用较小。

化肥使用量占第一产值的比重、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均显著正向影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适量施用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从而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缓解农村劳动力减少的压力,保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